公司产业
英才调查
殡葬惊奇
吴仕逵 日期:
2004-09-01
浏览次数:
1177
垄断似乎和殡葬天生有缘,中国最早的殡仪就是垄断的。
某实习生和师傅抬尸时,把死者的帽子碰掉了,他以为捡起戴上就行,却发现家属脸色陡变,吓得他拔腿就跑,而留在原地的师傅则被人家打了一顿。丧事无小事,由于对当地的丧葬风俗了解不够,揍了常常是白揍。
某殡仪馆整容师忙中出错,从冷藏室中将某位先生的父亲的遗体当作他人遗体提取,并提前火化,导致几十位亲朋好友前来作遗体告别时未能见亲人最后一面。后多次道歉,并给予近2万元的补偿,才达成了谅解,火化费也不敢要了,一下损失两三万。
同时,为遗体整容很容易传染上肝炎、肺结核等疾病,即使戴了口罩、手套,也有危险。但是仍有很多人惦记这份工作,原因是在殡仪馆,火化工和防腐整容师的工资最高。据记者调查,广州殡仪中心在职员工平均工资在5000—6000元左右。
其实,中国人自古就注重丧葬,“隆丧厚葬”,所谓“事死,如事生”。死者一般都要举行沐浴礼,沐浴时脱去死者的衣服,用盆盛水,用勺子舀水往尸体头上身上浇洒,再用细葛制成的稀巾洗擦。沐浴以后便要举行“敛”的仪式。“敛”,又作“殓”,意思是给尸体穿衣下棺。敛有小敛和大殓之分。小敛指给尸体裹上衣裳,地位越高贵,所裹的衣裳越多;大殓则是指把裹上衣裳的尸体装棺材。小敛大殓又统称为“入殓”。入殓时要往死者的口中放些米,这也叫做“饭”。也可放些玉、壁、珠、贝壳等物,这叫做“含”。具体放些什么东西,一般以死者的身份不同而有区别。
老百姓重丧,随着经济的好转,治丧就会成为热门,对遗体的处理就特别慎重。一般来讲,第一步是将面部用酒精清洗,接着小心翼翼地给遗体梳理头发、上底粉、涂胭脂,使遗体的脸色慢慢变得“红润”,然后是给遗体描眉、涂口红、擦油。对非正常死亡的遗体,如车祸、自杀、毒杀、凶杀等,处理起来相对复杂一些,其中车祸而死的遗体最多,处理也最难,遗体一般死得很难看,有的头部就只剩下一张皮,殡殓人员就要给死者整容,哪里碎了就缝哪里。
然而,垄断似乎和殡葬天生有缘,中国最早的殡仪就是垄断的。西周出现的“冢大夫”和“墓大夫”,只为国家官吏提供殡葬服务,而且世代世袭。
哪里有暴利,哪里就有拼争。在唐代,长安城里出现了不少的凶肆,拼抢殡葬市场。唐代传奇小说《李娃传》中的荥阳生,沦落到“凶肆”,即当时出售丧葬用品并承办丧事的场所,当了一名挽歌手。他被“东肆”的人请去,与另一“凶肆”、“西肆”的挽歌手比歌,争夺客户。就是这样的商业环境,在现今的许多地方,还只是消费者的空想。
(朱雪尘zhuxuechen@vip.sohu.net,肖鸿扬hongyang@vip.sina.com,吴仕逵wushikui001@vip.sina.com)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