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产业
英才调查

谁在掌控财经视听

策划·天下工作室 日期: 2004-04-02 浏览次数: 1096

 

影响财经人士的100个传媒老总

智慧支持·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喻国明

 

报摊上旧媒体在退隐,新媒体在登场,行人的感觉是,“体”越来越多,但不知“媒”了没有。人们觉得,人际的沟通似乎并没有因为媒体的发达而变得容易。

现在的媒体人,为了影响他人的视听,有人流香,有人遗臭,而更多的人被历史谈忘。庞大的信息积累是否会累垮后世的历史学家不得而知?可以肯定将有后世的学者为事件的真伪而考证终生。

如果谈不上是一种非凡的纪录,那也是一种力量。媒体人影响了有钱人和没钱人的生活,谁又在搅动媒体人的思想?

这里出场的100传媒老总,或许不是天才,他们只想代表他们的媒体发一点儿声音。

 

 

报纸

“我们反对盘点”

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刘洲伟

文·本刊记者  朱雪尘/图·吕金奇

 

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干编委驱车前往白云山宾馆,而此行的目的便是要搞定这期年终的专题策划。而此前刘洲伟已经为了这个选题沉思了三个晚上。

这位1994年毕业于人大的高材生,毕业后便被分配入《南方周末》,从助理记者做起,直到1999年担任经济部主任。创办《新经济》版块刘洲伟实现了自己的第一步腾飞。随后,刘洲伟与同仁一道创办《21世纪经济报道》,任常务副主编,三年后出任《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21世纪报系执委。

或许正是《南方周末》的这段经历,给刘洲伟留下了身后平民的影子,这让他以一种犀利的眼光寻找中国整个改革进程中所有不易被人发现的灰色。但是从自身来讲,他更关心的是中国未来走向,于是在去年末最后的一期,刘洲伟定下了最后一期的题目《中国世纪》。

“我们反对盘点,因为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对未来图景的描绘和感知。预测未来是非常危险的东西,就像算命先生,但是我们希望对未来的图景提供一种参考。”

对于这个选题,刘洲伟并不讳言是自己一手敲定,甚至当有人提出其它选题时,刘洲伟一一给予了否定。

如果这是一家企业的决策,不知道是否又可以作为企业领导刚愎自用的实证被登在报端,但是刘洲伟这次很“执著”。

刘洲伟是一个喜欢历史的人,而从“中国世纪”中刘洲伟希望在未来给人留下一种“历史的感觉”。

“所谓‘中国世纪’是一种提问,历史学家汤恩比预言,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同时另一位美国政治学家提出,世界上不存在普适性的文明,越古老的地方可能越会诞生出与美国不同的文明,比如伊斯兰,比如中华。中国领导人前不久访美提出一些东西,叫和平崛起,可能是和平的姿态,不同于美国的姿态,杂糅了中国的传统和现代,我们非常感兴趣。”

不管2100年,是否还会有人记得这100版的“中国世纪”;不管2100年,中国发达之时,是否有人还会想起曾经有一家名为《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报纸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世纪”这个概念,但是刘洲伟确是希望能够做出一些影响。

盖洛普的调查显示:《21世纪经济报道》的核心读者是政府的官员和企业的领导者。

“为他们提供他们认为实用的信息,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无论在我们平时还是像‘中国世纪’这种大的策划”刘洲伟说。

当这个选题被确定下来之后,刘洲伟立刻把这个策划的思路发给设立在全国的6个新闻中心,随后各地的新闻中心反馈回来各种信息,这经历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

收集了各种信息之后,刘洲伟拉着广州编辑部的一班人马,在白云山上的宾馆里开了一整天的会,最终把基本框架确定了下来,共分为《天问》、《天下为公》、《国家穿越》、《效率中国》和《建设的力量》五大板块。

在讨论中,刘洲伟直陈自己的选题思路:《英雄》写了一个“天下”,在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图景里,所谓天下就是中国,但是工业文明把这整个都给摧毁了。五四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都很怀疑,鲁迅先生说,翻翻中国的历史,就是写着吃人两个字,觉得中国的文明一无是处。但是现在随着中国的强盛,经济得到了整个世界的关注,到底21世纪能不能成为中国的世纪,我们希望把这个提出来,虽然这个答案不是我们能回答的。

“这次年终大的选题,采用了与以往操作不同的手法,就是项目负责的办法,因为这样才能把任务落实到个人。”他说这就像“建造一个大的工程一样,一步一步地完成了整个思路。”

    刘洲伟希望自己的“中国世纪”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可,特别是希望能为决定中国命运的高层提供一些有益的东西。

 

创办时间: 200111

创办理念:捕获市场空白,成功提供读者所需的边缘性产品。

目标读者群:财经人士中对信息最为渴求者。

 

 

“粗糙的现场比没有好”

《经济观察报》总编辑何力

文·本刊记者  朱雪尘

 

    头版新闻做什么?尤其在年关。禽流感是一个重要的选题,这些天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在何力的脑海里:为什么泰国、台湾、越南、韩国都有禽流感,而被这些国家包围着的中国却没有疫情发生呢?

    上网看新闻是何力每日必做的一件事情,他称这样是为了防止“信息讹诈”,因为手下的记者常常会冒出许多新名词来,特别是那些自以为很厉害的IT记者。

    突然一条新闻触动了何力的神经,也暗合了他多日来的判断:中国广西出现禽流感。这一天正是正月初二。

    肯定要做,但是这条新闻该怎么做?

    何力在经过初步思考之后,拨通了执行总编辑刘坚的电话,经过讨论,他们决定即使在新年,也要派记者到广西出现禽流感的现场采访,“即使在粗糙的现场也比没有现场好。”另外,根据以往突发事件的报道,何力决定还应该采访一些国际专家,因为国外的专家往往能够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

    于是,采访的任务通过总编辑助理于威布置下去。邵颖波负责广西丁当的采访,同时覃里雯负责采访病毒学专家。随后的时间里,在湖南、湖北也相继报告出现禽流感,于是《经济观察报》三路出击,黄锫坚出击湖南,薛惟忠负责湖北的疫情报道。

    随后的几天时间里,何力同深入疫区的记者继续保持着联系。邵颖波对于第一个出现禽流感疫区的广西丁当的采访,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配合,采访的现场感很强,虽然没能赶上捕杀的场面,但是对于当地农贸市场,以及居民的采访还算成功。另外,黄锫坚在湖南长沙采访了湖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得到了政府方面的信息。而对于湖北武穴疫区的采访,更加突出了细节,把政府对于此次捕杀的补偿政策,以及捕杀的整个过程记录了下来。而覃里雯专访了1988年美国“生命科学界杰出领袖”得主罗莉·加瑞特。

    虽然《经济观察报》用到了“观察”二字,但是何力还是希望“用事实说话”,而以上这段关于采访禽流感的报道背后的故事,似乎正在说明他对于报纸未来思考的一种反应。

    “理性,建设性”是《经济观察报》追求的风格,但何力强调他们要报道的是理性背后的真实,而非一种空泛的议论。“我们一贯重视实事报道,但是由于我们的记者队伍规模不大,或者说受到记者水平的限制,有些事没有采访到,可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重视事件的报道。”

    采访中,何力几次纠正记者提问中含糊的词语,对于记者问及《经济观察报》的读者是否很小资,他反问道:“何谓小资?”在他看来每个人对于“小资”的定义都不同,不在同一个概念上讨论问题,那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何力说自己喜欢追究概念的清晰,也喜欢清清楚楚地办报,他说今年他在报社内部推行一种标准化的操作,他希望通过这种标准的评定,能够明确记者、编辑之间关于薪酬、职位、责任等等关系的明确。

    何力在2004年还要推出一种标准性质的产品,关于上市公司信用等级的评定,他相信通过这种量化的等级评估也能够影响中国上市企业对于信用的关注,以及对于标准的重视。

   

创办时间:2001年4月

创办理念:致力于推进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为中国社会主流阶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服务与理性、建设性的思想见解,立志成为全球在商业分析、商业资讯和理财领域第一的华文媒体集团。

目标读者群:《经济观察报》以中国社会拥有财富、拥有权力、拥有思想、拥有未来的实力阶层为读者对象。

 

 

杂志

“做能出一身冷汗的话题”

《中国企业家》社长刘东华

文·本刊记者  朱雪尘

 

       刚刚下班,刘东华便接到了一位企业家从日本打来的电话。

“东华,你们的论坛需要我回去吗?”

“当然需要了。”

“我现在日本,正在开一个商务会议,如果有必要我就回去。”

“当然有必要了。” 刘东华肯定地说。

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社长刘东华的周围总有一批如兄弟一样的企业家,《中国企业家》所举办的活动,都会得到这些民营企业家兄弟的支持。可是刘东华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到位。”

《中国企业家》杂志创刊已经18年了,但是最初只是一本《经济日报》下面的计划内刊物,1996年末,在刘东华一手策划下,《中国企业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刘称之为第二次创业。

刘东华说:“我们的读者是社会上一批最挑剔的读者,我们要给他们提供不可替代的服务,尤其是民营企业家。”

从接手《中国企业家》开始,刘东华便连续提出了若干命题,诸如“百万财富属于自己,亿万财富属于社会”等等,这些命题引起了企业家群体的思考,以及对于企业家群体的重新认识。

“毫不讳言我们是企业家立场,现在来讲,社会已经认同企业家群体,我想的是怎样让他们同社会融合,让企业家成为受尊敬的人?”

为此,《中国企业家》举办了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首届大会的动员会上,刘东华讲道:“咱们还是应该把细节做好,我们要赢得企业领袖会心的微笑,比如企业家一皱眉,我们的服务人员就能知道他需要什么,并把服务提供给他。”

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是《中国企业家》最为重视的活动,刘东华每一次都要亲自邀请很多企业家参与这次盛会,但是因为忙碌,也有很多朋友没有亲自邀请,于是便有人打来电话:“东华,你们的年会邀请函我收到了,是否需要我在会上发言呢?”本文开头的那段对话是举办前夕经常发生的事情。

企业家对于《中国企业家》的认可,更多的是缘自对于企业家群体心理需求的满足,刘东华常说:“每个媒体人都有几个企业家朋友,我们策划选题的时候,便在想什么是令一个企业家在夜晚惊醒,甚至出了一身冷汗的话题。”

最近,《中国企业家》提出的“拉美化之忧”,便成为了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而这一选题的背后,是刘东华以及《中国企业家》的记者、编辑在与中国企业家的交流中所深切感受到的。

“究竟是印度还是中国会在未来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国外有很多争论,因为在很多美国人眼中,印度依然是一个自由经济的国度。中国过分追求GDP,是否会导致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国外的投资,中国经济增长本身的根源在哪里?中国民营企业家因为对自身利益的关切,而关心中国领导者对于政策的制定,这是我寻找到的企业家的需求。”

       “需求”二字被刘东华看得很重,而这也表现在《中国企业家》从1997年到如今一种风格的演变。创刊最初,刘东华连续推出一系列公司的关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问题和管理中的细节问题的报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企业家》演变为一个“阶层的代言人”,选题更关注中国民营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的问题。

       中国民营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问题,可能是《中国企业家》这本杂志自身生存环境问题的写照。刘东华说自己前一段时间一直在晒太阳,因为“制度问题如果不解决,一切都是沙滩上建立起来的大厦,盖得越高,倒得越快。”其实,与其说刘东华是在晒太阳,不如说他是在思考,他常常告诫编辑、记者,“我现在已经顶到了天花板,但是我相信我能够冲破这个天花板,你们还要快速的成长,因为到你们顶到天花板时候,我可能已经站得更高了。”

刘东华现在并不满足《中国企业家》已经拥有的一切资源,他需要的是更大的平台。从2003年开始,《中国企业家》要进入第三次创业。”说这句话的时候,等待了6年的刘东华显得有些激情。

 

创办时间:1985年

创办理念: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

目标读者群:68%的读者是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其中42%的读者为企业首脑。

 

 

“只做价值判断”

《证券市场周刊》主编方泉

文·本刊记者 肖鸿扬/图·吕金奇

 

“我是证券市场一个近距离的观察者,不是直接的操作者,归根结底我是新闻人,而不是证券市场的专业人士。”

200111日至2003213日,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开始频频上榜,这家营业部的资金平均三天就要运作一只涨跌逾7%的股票,大部分出现在上涨牛股中,而且绝大多数封死涨停。

    从盘面上看到这个很怪异的现象后,编辑部开始召开策划会,谈及市场上的一些投资者也在议论这事,认为这是个直接跟更多的投资者利益有关的有价值的题材,于是决定去探查这件事。

    当时方泉派了一名浙江籍女记者去当地采访,一开始是以普通客户身份去了解,从外围逐渐打入内部,顺藤摸瓜,首先了解到该营业部有一帮所谓的“涨停板敢死队”在进行操盘,专做短线投资。

    “这种事情要是记者直接去采访,人家基本不理你,所以我们先通过各种关系了解它的背景情况,看什么人在做?”方泉掐灭了手中的烟,在柜子里翻出那一期的杂志递给记者。

    记者逐渐了解到,在这个营业部进行超级短线操盘的主要是“三大高手”,他们手里集中了大概1个多亿的资金,由于他们选股出手快捷,眼光独到,在当地早已传开了。

    通过各种渠道搞清楚这三个人的背景后,方泉指挥记者开始直接去采访营业部的总经理,不料却吃了闭门羹,原因是总经理怕营业部曝光太多,影响客户稳定。

    方泉只好动用自己的关系,直接找到银河证券的上层解决营业部经理的疑虑,重重打通关节之后,记者顺利进行了采访,不但拿到第一手的资料,还直接采访到了操盘的“三大高手”,成功完成了报道任务,前后花费的时间长达一个半月。

    方泉回想起来这次策划,坦承说其实这个选题从一开始,他并没有信心一定能做出来,有很多偶然性因素和各种关系在起作用,但坚持到最后还是做成了,基本达到了策划选题时的初衷。

    “其实我们做的只是中性的调查报道,在解释这件事情的真相。我们不做道德判断和是非判断,只做价值判断——比如这个事情对大家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可以借鉴的,通过这个分析,对读者的投资有什么影响?我关心的是这个。不过,再好的策划,再好的主意,也需要有效的执行力量。”

1991年,方泉进入证券界,19923月参与创办《证券市场周刊》并任记者,一直做到今天的主编,他见证了这本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媒体的每一个发展历程。

    《证券市场周刊》诞生时,正值中国股市的“牛市”,市场需求非常大。一时间,《证券市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