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影响力
首要影响力

李河君的万亿大场面

文|本刊记者 严睿 编辑|朱雪尘 图|本刊记者 梁海松 孟杰 日期: 2012-09-03 浏览次数: 7346

  能人还是狂人,有的时候并不那么容易区分。

  “我的目标是2020年以前,把汉能做成万亿市值的公司。”汉能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李河君没有什么夸张表情地说。

  但在旁人听来,这句话产生的效果很可能是:他疯了吗?——一家涉足水电、风电和太阳能的民营清洁能源企业,何以能在未来7年时间里,在“国家队”占据着绝对优势的能源行业,实现连五大国有电力集团至今都未敢放言的目标?

  坐落在北京北五环的汉能控股集团总部,挑高的会客厅、硕大的会议桌、厚重的书柜,处处昭显这里的主人是个喜欢大场面的人。

  “汉能的品牌定位是做全球新能源领导者”,这是李河君的宏伟表述。坐拥600万千瓦水电和131兆瓦风电,但这一次,汉能控股却是要在光伏上一展拳脚。

  2012年7月28日,在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第三次会员大会上,李河君连任了商会会长。6年前,“阴差阳错”的当上了首任新能源商会会长的李河君,被施正荣、刘汉元、徐建新、高元坤等一拨搞光伏的企业家包夹着,但李河君却是个光伏局外人,汉能控股彼时只有水电和风电。

  “其实,那个时候,我对太阳能可以说一窍不通,也很不看好太阳能。”相比水电一毛多钱的成本,3块钱的光伏发电成本在李河君看来,根本不知道是在“搞什么名堂”。

  光伏发电成本要从3块钱降到1块钱需要30年,要降到5毛钱左右,跟水电、火电平价需要50年。这也是当时业界的一个“普遍判断”。

  但实际上,光伏发电成本从3块降到1块钱,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周期直接刺激到了李河君的神经,而三年时间始终在“围观”的汉能,在2009年杀入了光伏市场。

  次年开始,汉能控股便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建光伏产业基地,以“黑马”姿态杀入光伏的汉能,一出手就让业界为之一震。

  接踵而来的便是圈里圈外的质疑声:后进者李河君弃传统的晶硅电池而选择了“非主流”的薄膜电池,是否是借技术概念掩护资本腾挪?

  《英才》记者与李河君对谈长达两个多小时。这位被视为正在吹起“产业资本泡沫”的狂人,似乎更喜欢以“传教士”的姿态,信念十足的介绍太阳能发电的发展趋势。

  对于光伏那些事,李河君始终温和而笃定,“大家觉得汉能做事疯狂,我觉得自己的判断非常理性。”

  甚至,外界的质疑让李河君反倒有些“享受”:“我常说一句话就是,‘我们往往高估了1—2年的变化,而低估了10年的变化’,在光伏行业同样适用,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将远超我们的想象。”

  那么,6年前还是光伏门外汉的李河君,7年后,能否兑现他的万亿豪言呢?

  不一样的玩法

  出乎很多人的预料,晶硅太阳能在一片欢呼声中,迅速跌落神坛。

  如果以2008年为分水岭,那么在此之前的2006、2007年就是晶硅太阳能的暴利时代,2009、2010年则是晶硅太阳能的价值回归过程。但现在,全球经济动荡让光伏产业也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冰河世纪”。

  前瞻资讯数据中心监测显示,2011年占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71%左右的欧洲市场,其需求量在今年将锐减三成,而欧洲市场占据了中国光伏组件出口总量的3/4。因此,中国光伏企业遭遇到了崛起以来的最大危机。

  根据光伏行业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业绩预减者占比八成。而在海外上市的如赛维(亏损1.85亿美元)、尚德(亏损1.33亿美元)等行业明星企业,半年报均出现了巨额亏损。

  晶硅价格的持续走熊,是中国光伏企业业绩下滑的一个主要原因。从2006、2007年多晶硅料400美元/kg,到今年7月底的20美元/kg左右。多晶硅料华丽的高台跳水,导致国内大部分光伏企业综合毛利率迅速下降,陷入了停工甚至破产的泥沼之中。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5月1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向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征收31.14%-249.96%的高额反倾销税;7月25日,来自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盟成员国的25家太阳能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提出上诉,要求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实施严厉的惩罚性关税,以此遏制欧洲太阳能产业的破产浪潮。

  欧洲和美国这两个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的“双反”行动,无疑让中国企业再遭棒喝。然而,处境艰难的国内光伏企业不断恶化的财务报表,也将为其授信的债权银行们拖入了危险的旋流。

  事实上,自去年末,多家银行已经将光伏企业的信贷风险防控列入了重点事项。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和“防范和减少信贷风险”的天平两端,银行业显然开始向后者倾斜。

  “光伏发电已经到了分水岭阶段,太阳能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的时代已经来临。”李河君在今年“两会”期间的发言底气有现实原因。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因薄膜电池不在美欧市场相继打出的“双反”牌中,行业优势或将凸显。

  迫于主要市场的衰退和“双反”压力,5月末,无锡尚德、英利绿色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阳光电力等17家中国光伏企业在上海举行联合发布会,声讨美国太阳能电池产品“双反”调查。几乎是与此同时,李河君再度出手,落下了汉能控股海外布局的第一子。

  6月5日,汉能控股与德国太阳能电池公司Q-CELLS签署协议,收购后者的子公司薄膜电池制造商Solibro的股权,并计划在收购完成后,提升Solibro在德国工厂的产能至100MW。

  有分析认为,这笔可能高达5亿美元的交易,不仅给汉能控股带来技术方面的收获,同时也是汉能利用Solibro销售网络,向海外市场扩张的重要一步。

  “汉能跟现在所有光伏企业的玩法不一样,他们是做出口,我是反过来做,以中国市场为主,国外市场为辅。”李河君向《英才》记者明确表示,收购Solibro的战略意义是在技术层面,利用其高端装备能力装备国内产能,“我可不是要在德国大量卖太阳能电池板。”

  和所有人的判断理由相仿,大市场、能源结构不合理、减排压力大、政府发展新能源意愿强烈。只是在时间点上,李河君十分笃定:“对于汉能来说,真正的市场在2013年。我相信,到了明年下半年,整个光伏市场肯定全都变了,国内市场将打开空间。”

  “出口转内销”其实已是光伏企业的一种共识。2011年,国内光伏装机量同比增长了500%,已达2.9GW,这个数字预计在今年将会增加到5GW。

  问题是国内市场有多大?至今,中国光伏企业生产的太阳能组件有九成出口到海外,国内应用不足一成。而就在这一成之中,晶硅电池组件又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即便是今年国内光伏装机能够达到预测中的5GW,薄膜电池所占的份额也可能只有1GW。

  从汉能控股入市后的一系列表现看,李河君似乎对未来信心满满。

  在2009年年中杀入光伏领域后,不到两年的时间,李河君就一气在四川双流、广东河源、山东禹城、浙江长兴、江苏武进、海南海口等地投资兴建八个光伏产业基地。预计2012年底达成产能为3GW。

  汉能控股是否在制造光伏产业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全行业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在同行停产停工的同时,汉能控股却逆势扩张,李河君到底是个什么玩法?

  “这就跟买股票一样,低买高卖,很朴实的一个道理。”自信非常的李河君认为,光伏产业的成功投资靠的不是经验而是判断,“我们现在的投资,真正形成产能是两年后的事了,到那个时候,我们正好踩到市场的点了。”

  与李河君的举重若轻相比,行业分析师的判断就显得沉重了许多。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能源行业分析师侯文涛向《英才》记者表示,目前全球新增的光伏发电装机30GW左右,但产能却已经达到60GW,即便考虑到产能淘汰等因素,恢复也得几年时间,因此很难乐观。

  “汉能是一个发电企业”,李河君说汉能控股与国内其他光伏企业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卖太阳能电池板、卖组件,而我是自个儿用掉了,因为发电是我的老本行。”

  实际上,近几年来,太阳能发电已经成为欧美光伏企业一个重要的扩张领域,光伏电站的投建规模也越来越大。不过,一位业内人士也向《英才》记者表示,国内太阳能电站装机量少是因为补贴政策的改变造成的,但太阳能平价发电已是必然的趋势。

  高门槛路线

  李河君的做法,从一开始就被旁人视作是“剑走偏锋”。

  在传统晶硅太阳能的生产成本构成中,能耗成本甚至一度高达四成左右。因此,不少人曾“指点”李河君,利用自己水电发电成本低的优势,杀进光伏产业。

  “(晶硅)门槛太低,几个卖鞋的小商贩联合起来,筹点钱就能搞出个多晶硅项目,太混乱了。”观察研究了三年之后,李河君选择了技术和资本门槛更高的薄膜电池为切入口,“没有几百个亿,这个行业起不来”。

  关于光伏技术发展趋势,技术派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多晶硅电池是第一代技术,薄膜电池和聚光太阳能属于第二代和第三代技术。

  薄膜电池虽然已经进入了商业化量产的阶段,而且其发电成本要比晶硅电池低,但其投资规模却是晶硅电池的数倍。2011年全球光伏发电67.4GW的装机总量中,薄膜电池累计装机量仅有4GW左右。

  实际上,国内尚德、新奥、赛维、正泰等大企业早先就已经进入了薄膜电池领域,但自2008年以来多晶硅价格的暴跌,市场因素和技术风险的叠加,这些企业暂停或干脆退出了薄膜电池项目。

  这还不仅仅是技术和资本的问题,社会公众对光伏技术的认知也是其发展的一种限制。甚至在民间,也因环境污染等问题,出现了反对光伏项目投建的呼号声。

  前述业内人士告诉《英才》记者,长久以来,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是,很多人会把多晶硅等同于整个光伏产业。虽然晶硅太阳能是清洁能源,但在晶硅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却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这成了外界诟病整个光伏产业的一个焦点。

  “光伏产业本身非常专业,一般人很难搞明白。”学机械工程出身的李河君自诩对光伏技术理解的非常快,但令他头疼的是,太多人对新能源的问题“不太理解”。

  “薄膜产业是全球化很强的产业,与晶硅电池相比,较少用到晶硅料的薄膜电池也代表着美国新能源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在美国‘双反’调查中,并不包括薄膜电池。”一位业内人士向《英才》记者分析。

  显然,美欧市场的“双反”给薄膜电池企业带来了产业萧条下的意外生机。李河君将汉能控股发力的时间点设定在2013年,一个重要的判断理由就是“双反”所带来的大量晶硅电池低端产能的淘汰。

  今年上半年,全球光伏企业哀鸿遍野,但亦有例外。美国光伏业“王牌”第一太阳能(F S L R)却在第二季度逆势盈利,这家被视为是行业中最成功的光伏企业,也是美国最大的薄膜光伏系统生产商。

  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的看法。“受市场规模和晶硅价格持续下跌的挤压,薄膜电池企业盈利能力不是太好。”侯文涛告诉《英才》记者。

  目前,晶硅电池的光电转化率可以达到16%-18%,实验室里的转化率已经达到22%左右;而薄膜电池的转化率为7%-9%,最好的技术也不过14%。

  汉能控股集团全球研发中心总裁丁建认为,未来四五年之内,大规模量产后的薄膜电池应该可以达到17%的转化率。而从发电角度看,重要的并不是转化率,而是发电成本。采用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系统发电成本低,而且成本下降的空间大。

  在薄膜电池技术上也有三种主要的技术路线:硅基薄膜、碲化镉和铜铟镓硒(CIGS)。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正是碲化镉薄膜电池的最大制造商,其转化率已达到12%。但因为镉污染的问题,铜铟镓硒则更被业内所看好,台积电等公司也正在这一领域规模投资。

  收购Solibro后,汉能控股也将代表着薄膜电池最领先的铜铟镓硒(CIGS)的共蒸镀(co-evaporation)技术揽入怀中。丁建告诉《英才》记者,汉能的铜铟镓硒电池转换率已经做到了14%,硅基薄膜电池也达到11%。

  “把Solibro的技术和汉能的制造规模嫁接在一起,汉能的薄膜肯定能代表全球水平。”李河君所谋划的技术路径,已愈见清晰。

  绕不开的电网

  1+1=11。高科技加新能源,就等于万亿级的公司?

  “苹果只占了高科技一头,就达到了万亿市值。理论上讲,两个都做的汉能完全可以超越苹果。”这是45岁的李河君的语言风格,当然,这也并非没有“理论”依据。

  “未来,每一处建筑都会变成能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的迷你能量采集器。人们将在自己的家里、办公室里、工厂里生产出自己的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与大家分享”——享誉全球的未来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中预言,人类已经进入到了以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实际上,上述描绘中的雏形,已在现实中存在。

  据统计,我国已建成的分布式能源达500万千瓦,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安装地点主要为医院、宾馆、写字楼等,但由于分布式能源并入电网存在技术和成本等原因,绝大部分项目没有并网,甚至处于闲置状态。

  政策面的明朗,或将改变现状。在今年8月初,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快太阳能发电技术进步,鼓励大型光伏电站建设,同时支持建设以“自发自用”为主要方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

  靠卖电池板来实现万亿销售规模,显然不是李河君图划之事。对于汉能控股的主要盈利点,李的设计是:高端装备制造、光伏发电和系统解决方案。

  今年6月,汉能并购德国Q-Cells旗下的全资自公司S o l i b r o,引进德国最先进的铜铟镓硒(C I G S)薄膜太阳能技术。此前的2010年,汉能控股亦通过控股港交所上市的铂阳太阳能,切入了薄膜电池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环节。

  据汉能双流基地负责人介绍,除了生产装备外,汉能还在酝酿介入薄膜电池最主要原材料的制造领域,以此锁定上游成本。

  控制上游的生产装备和原材料制造,卖设备、卖原料,培育更多的企业进入薄膜电池领域,李河君意在放水养鱼。

 

  现在,铂阳太阳能所生产的大部分设备,基本都是供应汉能控股的八个生产基地装配,而已建成投产的双流、河源、禹城、海口等基地,预计今年生产的几百兆瓦的薄膜电池,亦大部分被汉能控股“内部消化”——装机到汉能在青海,宁夏等地及美国,意大利的光伏发电厂。

  从上游装备贯穿至下游发电,李河君完成了汉能在整条光伏产业链上的布局。但回到发电这个“老本行”,电价、电网是汉能控股绕不开的关键词。

  2011年8月1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新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按项目核准期限分别定为每千瓦时1.15元(含税)和每千瓦时1元。这个定价低于一些省份所出台的光伏上网电价,因此也被解读为政府刺激光伏发电的普及。

  “光伏发电这块市场,比如现在青海,国家给一块钱的电价,那么多企业都抢着去干,为什么?因为大部分的企业发电成本已经降到了五毛钱左右,特别是青海那边光伏发电小时数又长。我们干,成本会更低。”

  拥有规模和技术优势后,李河君不断鼓呼“新能源最终会把火电、核电替代掉,是没有任何悬念的一件事。”

  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大约在明年下半年,欧洲很多国家就将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而国内如广东等省的工业用电,也已经达到了0.85-1元的价格,这为光伏上网电价拉低与火电的价差,带来利好。

  大规模的光伏发电其实也还不是李河君想要的“颠覆性”的变化。“光伏发电和传统的水电、火电正好相反,大规模发电并非最佳模式,化整为零,每家每户独立的离网式发电才是正道。”

  2012年6月13日,瑞典宜家集团宣布,将与汉能控股建立战略合作,三年内在宜家所有中国门店安装太阳能光伏电池板。项目完成后,太阳能电池板所提供的能源供应将能满足宜家全球连锁店总电力需求的10%—15%。

  如果这样的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能够在国内大量复制,那将会是多大的市场?

  “10万亿!”对于这个数字,李河君已经推演过无数次:国内20%的建筑物的屋顶、东南西三面墙壁铺上太阳能电池板,大约是10亿千瓦装机量,也相当于10万亿元的投资规模。

  此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公开表示:“十二五”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拟提高到21GW,近期不应以大规模建设大型电站为主,必须开放用户端的市场,支持用户自主地建设光伏系统。

  不论是否踏准了市场点,至少李河君是把准了政策脉。而且,现在的市场也并非无利可图。

  根据财政部和住建部今年1月5日公布的《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度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的通知》,对于建材型等与建筑物高度紧密结合的光电一体化项目,补助标准暂定为9元/瓦;对与建筑一般结合的利用形式,补助标准暂定为7.5元/瓦。补贴标准,较2011年又有提升。

  “各玩各的”离网式发电,不是故事的全部。真正的大场面是在“能源互联网”上,只要你有一栋铺了太阳能电池板的房子,并接入到了“互联网”上,你就可以把自产的余电发上网,卖给别人,获取收益。

  可见的技术内,技术专家所设想的景象是:B I P V可以帮助一些用电大户平均替代掉40%左右的用电,而普通居民用户可以用自发电与电网供电做电量对冲,以净电量结算。对于土地比较多的农村居民,干脆可以建微型光伏电站,“做电网生意”。

  尽管上述的景象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开始运行,但长城证券分析师沈成也向《英才》记者表示,抛开电网庞大的建设投入不算,如果运行“净电量结算”,电网自身的利益也将受到巨大影响,因此,B I P V的推进一定会遇到不小的阻力。

  李河君一直在向相关部门申请,将汉能控股集团总部做成B I P V的示范工程,除了自用电外,输电给附近的用户,却始终没有得到确定的回复。

  横亘在万亿市场前面的政策执行和利益博弈,也许会让光伏企业家们“望山跑死马”。

  千亿投资迷局

  故事讲得过于美妙,就很容易招致质疑。何况在一轮又一轮的光伏投资热潮中,借光伏概念圈地圈钱的事,也不鲜见。

  汉能控股一年之内投建8个光伏基地,眼尖的媒体也为李河君算了一笔账——这8个基地的投资规模,按“官方”的说法累加起来,竟然有1480亿元,汉能如何能撬动这千亿投资?

  “这个数字并不准确。我们8个基地目前3GW的产能,总投资其实就是300亿元左右。”李河君向《英才》记者坦言,汉能控股的水电板块所源源不断贡献的现金流,正是光伏投资的主要支撑。

  换个角度想想,“官方”数字可能包含着地方政府的“业绩”和投资企业为取得融资方便而“增肥”的成分,这也并非不可理解。唯独的区别就在于是不是真干实干。

  “这个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中国比我有钱的人多了,但他们不见得敢弄。”在现在的光伏圈里,李河君显然是极其自信的那一类。

  去年底,国家开发银行与汉能控股签下了5年向汉能提供30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并通过投、贷、债、租、证等多种金融业务,对其提供全面支持。

  除了银行信贷支持外,李河君也一直在酝酿汉能控股旗下资产的I P O。不过,眼下的市场环境并不是上市的最佳时机,李河君亦希望对旗下光伏资产进行整合梳理之后,再决定具体的上市计划。

  “水电板块,我不会拿去上市,因为非常稳定,所以水电采取了特别保守的战略,我们也不想去张扬。”李河君说。

  金安桥水电站,不仅让汉能控股得到稳定的现金流和全球最大民营水电企业的名号,8年坚持干一件事情,也让李河君的团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心智历练。

  “那个过程是很艰难、很复杂的,面对巨大的政绩压力、社会压力,还有经济压力,我完全可以拿30个亿去做房地产,但我没有去做,没有任何动摇。”李河君说,这也是今天他干光伏所抱持的态度。

  (本刊记者樊融杰对本文亦有贡献)

  死扛水电

  事实上,汉能控股在不断质疑声中壮大。

  10年前,一批民营企业家到云南投资考察,李河君听到当地政府领导希望引入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水电的信息时,当即决定进军云南开发水电,并很快接下金沙江中游水电站中的6座。

  不过,彼时的一个背景是,政府对于水电开发监管的逐步规范,此前民间资本刚刚掀起的一波水电投资热潮开始消退,民营企业逐渐退出水电行业,更不用说是去染指大型水电。

  尽管做小水电起家的李河君对于水电已是轻车熟路,但当2002年4月,华睿投资(汉能控股集团的前身)与云南省方面签下金沙江金安桥特大型水电站投资开发协议书后,外界几乎是一边倒的质疑声,甚至有人干脆认为李河君是个骗子,欲借开发之名,炒资源。

  即便是在公司的内部,一部分高管们,也觉得“不可能干得了”。当年,270万千瓦装机的葛洲坝几乎是倾国之力才建起来,何况仅仅一个金安桥水电站的总装机就有300万千瓦,投资近200亿元,要一个民营企业挑大梁,就算敢想,也得能做。

  正是在2002年,五大国有发电集团成立,金沙江等流域的水电资源自然而然的也备受关注。

  或许是因为客家人不畏天地的性格驱遣,李河君并没有听周围人的劝告而退出,反倒是与“正规军”开始了漫长的缠斗,一路“闹”到了发改委。

  2005年12月9日,国家发改委做出《关于组建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有关事项的批复》。虽然最终“退守”金安桥一家水电站,但李河君也还是进入了民营大型电力基础建设。靠着早先小水电盈利的滚动投入,在经历了投建途中的审批波折、银行停贷等种种险境后,2011年3月,金安桥水电站终得投产发电。

  加上云南五郎河流域梯级水电站、广东省东江木京水电站、广东省东江黄田水电站等,汉能控股实际拥有600万千瓦的水力发电装机总量,年发电量相当于24GW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总量。水电为汉能进入太阳能光伏产业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

 

  独家高端领袖对话

  疯狂?还是理性 一直干一件事

  《英才》:我们最近也采访过一些火电企业的老总,他们认为火电的主流地位至少30年是不会变的。你怎么看光伏等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时间点?

  李河君:或许,只有来临的时候,他们才会相信。我认为首先光伏替代火电的时代已经来临,但什么时候能替代掉,全部用太阳能,不好说,也许30年、50年,也许只要20年。另外,要建一个300万千瓦规模的水电站或者核电站,需要8年时间,而一个光伏电站8个月就能完成,建设速度是水电核电的十倍。

  能源革命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燃烧间接取得能量到直接取得能量,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事情。也许30年、50年以后,人类能源不断不会短缺,还可能会过剩。

  《英才》:你是2006年开始关注光伏领域的,恰巧那一年,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一年内股价上涨了888%,这是否也是刺激你进入光伏的一个原因?

  李河君:坦承地讲,2006年时,我对太阳能一窍不通,后来当上新能源商会会长,才开始做研究,有3年多的时间。起初,我很不看好光伏,因为水电成本1毛钱,太阳能3块钱,我常笑他们搞什么名堂。但太阳能发电成本从3块钱降到1块钱,只用了三年时间。

  我真正动手做薄膜电池是在2009年,一上手就是2GW,那时候国内最大的薄膜电池企业也才25M W,相差80倍。一些业内人士和媒体都笑我们,有条件上规模做多晶硅却做薄膜。第一太阳能是美国光伏业的王牌公司,奥巴马到哪都带着这个公司,大股东是沃尔玛。他们干了8年,2GW的产能。我们利用非常短的时间超越了他们,今年底汉能就达到3GW的产能了,而且我们铜铟镓硒(CIGS)的转化率也超越了他们。

  《英才》:这几年,全国各地一窝蜂的投建光伏,市场也出现了剧烈的变化,汉能没有考虑过尝试其他产业?

  李河君:从1996年到现在,我们一直干一件事,就是清洁能源,从没变过。从水电、风电到光伏第二代、第三代,其实也是我们的产业战略升级的过程。汉能和这个行业里的很多企业不同,这是我们的老本行,只是我们在原来的水电、风电业务基础上,扩大了光伏业务品种。

  不是有钱就能做

  《英才》:汉能进入光伏领域后,选择了一个门槛更高的技术路线,但薄膜电池技术也并不算成熟和完美,为什么这么确定薄膜一定能够替代晶硅?

  李河君:做企业,企业家的战略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我是学工科机械工程的,对技术理解非常快。汉能研究了3年,才选择了薄膜路线。薄膜生产过程中低能耗,无污染,能做成半透明和柔性电池,易与建筑一体化结合,因此特别适合拓展分布式、自给式应用。现在整个世界的技术有一个趋势,就是变得“更轻更薄”。所以我觉得,在太阳能领域,薄膜也会是最终大趋势。

  第一太阳能也做薄膜,他们的碲化镉技术门槛很高,它大规模远离城市发电是没有问题的,但镉对环境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现实情况也证明这个技术路线的巨大风险。汉能走的薄膜路线,包括以硅基为基础的薄膜,包括铜铟镓硒(CIGS),几乎零污染。当时没人看好这个路线,现在业内看来却变成了主流路线。其实,对这个行业的理解特别重要,不是有钱就能做。

  《英才》:你有一个比喻是说晶硅电池就像是CRT电视,薄膜是液晶电视。其实,在彩电行业里面,中国企业在技术上一直是跟随战略。在光伏技术上,我们会不会也跟着别人走?

  李河君:其实,我在无数次的演讲中都讲过了,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不比美国人差,甚至我们核心技术比美国都强,连美国能源部长也承认这点。另外,光伏产业是需要制造业为基础的,这点美国很难跟我们比。我们的问题是产业化程度没有人家好。

  其实,新能源行业的核心技术并不在美国,而主要是在德国。欧债危机愈发严重,现在大部分光伏企业都不死不活的,所以现在汉能一面做研发,一面大量收购国际技术。两个结合,嫁接升级。

  补贴的市场没前途

  《英才》:现在汉能的硅基薄膜电池光电转化率是10%,但多晶硅电池的转化率可以达到17%。转化率低,如何赚钱?

  李河君:这是个伪命题。很多人不太了解,发电最终归结到每度电成本多少钱,也就是每瓦造价。例如,我们的薄膜电池每瓦成本可以做到只有50美分,多晶硅现在大概是70-80美分,我们大概便宜30%-40%左右。

  现在水电每千瓦造价大致在1.2万元人民币,太阳能的每千瓦造价现在也是1万元左右,但太阳能平均发电时数只有1300小时,水电可以达到4000小时。当然,太阳能的转化率会越来越高,所以每瓦成本还会下降。

  《英才》:新能源市场有个现象,政府政策一出台,就会带动一轮投资。现在的这个市场,比如光伏产业,到底是政策驱动效应明显,还是市场本身的增长更明显?

  李河君: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政策非常不到位,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也正在做调研。我们都知道,现在新能源有很多靠补贴,但补贴的目的是为了将来不用补贴,要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老百姓都能用到,这是根本。永远补贴的市场肯定没有前途。欧洲明年下半年新能源就平价上网了,我们要到2020年才平价上网。整个行业还是受制于政策。

  最坏的情况自产自用

  《英才》:在新能源“十二五”规划中,分布式光伏发电被摆在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内容上。不少人看好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市场前景,那么现在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的主要瓶颈在哪儿?

  李河君:有很多,电网就是非常难搞的一件事。光伏建筑一体化也需要电网,只是说对电网的需求低一些,只要允许自发自用就行,不够用了再买电网的电,这个应该能做到。但如果自发电要上网,对冲电量、按净电量结算,就需要电网改革,允许大量新能源上网,这个思路非常好,但电网不解决,谁也弄不了。要么就是解决储能技术,不需要上网,全部独立式发电。当储能没解决的时候还需要电网。

  《英才》:这是否会像新能源汽车一样,理论上有一个很好的前景,但实际上市场和预期之间有巨大的差距。你也说汉能真正的挑战是在明年,那如果这个预期的挑战和实际的发展节点并不统一会怎样?

  李河君:有可能。因为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时间点来了,但提速有多快,会不会出现阶段性的倒退,在现在的大环境下,都有可能存在。那就小打小闹也行,也将是几百亿的市场。

  我的判断会不会太乐观呢?在德国,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要提升到20%,这个量就已经非常大了。我们觉得新能源汽车在中国还是很遥远的事情,可人家都已经开始玩光伏飞机了。

  当然,我们有很多客观原因,我们的光伏产品都卖给国外了,挣钱快;另一方面政府对这块的支持没上来。我们最坏的情况也就是自己生产自己用,发电卖电,这是我的老本行。

  缺乏如何停止

  《英才》:汉能在光伏领域已经投资了300个亿,但其实对于大型国企来说,只要他们重心放在这个领域上,未来薄膜电池竞争也许会很激烈?

  李河君:新能源领域变化很快,国企应对市场的能力弱,决策的可持续性也不太具备,钱多只是若干个成功因素里的一个,所以他们很难干。面对这个市场,我非常有自信。

  《英才》:你是一个强势的人,也是企业的最核心。但这是否也意味着,你的决策失误,没有人能够纠正得了?

  李河君:随着汉能的成长,企业的决策机制会越来越规范。决策到我这里的时候,可能已经有若干个意见出来了。一个企业家的判断力,在于所有信息对称的时候,准确率会很高,他判断错误在于信息不对称,比如最坏的状况他并不知道。

  《英才》:你们的企业文化里有一句是“汉能没有不可能”,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以前所说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你的想法会不会过于主观了?

  李河君:其实,这是指一种创新的理念,并不是要脱离实际。这就是告诉人一种精神:做事的时候,不要什么事还没干就先说不可能。其实,对于我们这些企业家来说,进取心并不缺乏,否则也不会走到今天。缺乏的是如何停止,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汉能在外界看来做事比较疯狂,但这是不同的阶段,我觉得很理性。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