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电视圈”里的新概念层出不穷,但遗憾的是,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等新兴事物的“诱惑”下,电视机的粉丝依然不断流失。
“我们都感到了一件很不可乐的事情,就是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挑剔了,而且受众人群的年龄越来越大了。如果你产品的消费群是一个老龄消费群,那就不要想挣钱了。”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坦言。
彩电企业利润普遍走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包括TCL、创维、长虹、海尔、康佳等在内的家电集团纷纷“各谋出路”,或调整业务结构,在家用电器、通讯产业等方面加大布局力度;或向面板、芯片等上游领域纵向渗透,拓展盈利区间。
在其他同行还在忙于显示技术领域新品研发的时候,海信集团却在今年5月抢先发布了智能化战略,并且在短短100天之后,就高调推出了首款个人智能电视。对海信而言,“智能”的突破口在哪里?
“革命”之路
就像传统手机被iPhone“革命”一样,家电厂商,尤其是传统彩电厂商也面临着传统手机厂商极其类似的命运。国内彩电市场目前基本是存量市场,彩电企业必须找到新的生存路径。
今年8月,周厚健率团队在北京亮相,伴其登场的,还有一款称之为I’TV的智能电视。
“这是我盼了一辈子的产品,是一场革命”,面对媒体周厚健直抒感慨,为了向外界推广海信的智能产品和战略,这位年过六旬的“掌门人”在发布会结束之后,不厌其烦地接受各家媒体的访谈。
“这次启动智能化战略,海信甚至花很多钱去请调研公司来帮助调研,才确定了智能化的路线。”周厚健表示,“海信智能化的方向判断肯定没问题,但能不能成功还不敢讲。虽然挤进去会面临困惑,但停下来肯定死路一条。”
2010年,海信集团实现销售收入637亿元。在海信的整体业务中,家电占了七成,而彩电却占了家电的半壁江山。
市场竞争的重点已经不再是以往单纯的终端硬件竞争,智能化应用与服务和用户体验成为核心。
海信的I’TV显然借鉴了iPhone和平板电脑“俘获人心”的思路。这款被周厚健视为对中国彩电业具有某种“破坏性”的产品,兼有网络、娱乐、PC及社交等多项功能,使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随心、随欲地移动观看电视。“破坏性的创新,不是海信要投多少钱去发明什么技术来推产品,而是把历史上我们积累的技术集成起来,给电视一个功能的颠覆”。
在周厚健看来,数字化、网络化、操作系统在电脑之外的普及、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今天智能化的实现。正是在这些铺垫情况下,今天的智能化才有了现实意义。而商业模式,也开始从“硬件”盈利模式向“硬件+内容+服务”的盈利模式转变。
虽然智能电视目前在市场的渗透率还很低,但根据国内奥维咨询发布的数据预测,智能电视2011年总规模预计将达到329万台,并在未来3年内维持50%的增长速度,到2014年智能电视有望成为标配。
智能迷局
有人认为,智能电视不过是当年互联网电视的“升级版”。2002年,海信就曾联合新浪、阳光卫视在行业内率先推出了互联网电视,可惜却由“先驱”变成“先烈”,没过多久海信互联网电视就因产业链的不成熟而搁浅。
这一次,海信会不会重蹈覆辙?
“走在前面确实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成为先烈,一个是能获得第一桶金。落在后面的虽然没有这两种可能性,却会苦苦挣扎。”周厚健表示,“我们不能因为风险就不去做,正因为风险才带来了机会。而那些不去冒风险的就是等死,人家都上去了而你却还在后面跟,没有机会了。”
虽然周厚健又做了一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他显然对于风险有着充分的考虑。
“海信现在做面板是不合适的。我和李东生关系很好,也经常一起商量,但要知道,他资本上融资能力要比我强很多,TCL地处广东,条件比我们好很多。我可以冒险,但是不会冒生死风险。如果投资大对我来讲很重要,但可能导致企业死亡或者导致企业困难,我就会非常谨慎。”
I’TV其实也并不是海信第一次跨界IT产业,历史上海信曾涉足电脑业务,但最终因为很难盈利而放弃剥离,此次涉水平板电脑,海信又有怎样的胜算呢?
“要知道电脑是被英特尔和微软等高度垄断的产品,我们的电脑产品利润怎么也上不去,这是海信当初放弃电脑业务的主要原因。”周厚健认为I’TV的机会还非常大。
作为海信的“掌舵人”,“平平淡淡经营企业”是周厚健的经营名言,“即使一个方案80%可以大获成功,但会有20%的几率将海信推入生死边缘,那么我也绝不会冒这个险。”而智能战略正是周厚健可以承担得起的冒险。
但是智能化才刚刚起步,蓝海似乎马上就要变成红海。近日多名硅谷的消息人士表示,苹果公司正在开发一款和苹果手机类似的iOS操作系统的数字电视,且苹果已经与多家电影制片商和电视网结为合作伙伴关系,打造了规模庞大的内容库。而谷歌也早已未雨绸缪,大举进军智能电视领域。
在国内市场,除海信外,包括创维、T C L、长虹、海尔、康佳等在内的多家厂商同样纷纷抢占智能化“高地”,智能电视产品的推出亦是层出不穷。据统计,中外品牌在今年上半年相继推出了超过40个系列的智能电视,就连主攻电脑的联想也打算在今年11月推出智能电视。可见,智能化既可以是“苹果”,也可能是“毒药”。
“竞争的压力肯定会有,但不是主要问题。我这里有两点,一是从产品功能上带有颠覆性,二是消费者确实需要。要知道海信这几年来都坚持创新。”周厚健表示,“此外,我们坚持开放。虽然苹果做的是封闭系统,也很成功,但实际上开放的,成功的远远多于失败的,而封闭的,成功的远远少于开放的。而既然敢开放,我就必须去发展、提高。”
对于海信要转型做智能服务商的舆论,周厚健表示,海信不是要放弃制造,也不是要转型做服务商。“应该说服务和产品是一体的,服务是产品的延伸。”其实,海信一方面要结合智能化发掘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点,同时依旧把制造牢牢把握在手中。
不过,就在智能电视市场发展步入快车道时,国家广电总局的禁令却不期而至。业内分析人士明确指出,“中国智能电视的发展不是技术和市场的问题,而是内容。此外智能电视发展受政策影响是最大的,而这不是单靠彩电企业就能解决的。”
创维集团彩电事业部副总裁刘棠枝也坦言,智能电视目前的发展面临几大瓶颈:智能电视的定义和标准不统一,在内容管理上比较滞后;此外智能电视的产业生态链、技术、商业模式也不够成熟。
当然,周厚健也深知这将是一条“充满未知的荆棘之路”,海信在智能化前夜已交了不少“学费”,但在三网融合,电视、手机、P A D、电脑四屏合一的趋势之下,他坚信智能时代终将来临。而海信,必须把握好先机。
独家专访
不要轰轰烈烈
《英才》:在智能化推进中,你提到了内部的无缝连接,请问海信具体如何进行组织架构上的融合?
周厚健:首先是智能战略被大家认可了,也就是思想上的落实,然后是组织上的落实。在5月智能战略发布以后,我们紧接着就在集团公司成立一个部门叫智能化推进部,部长就是集团副总裁。和智能化推进部密切相关的有四个公司:有做接入的光通信;有做移动通信的;有做后台和平台支持的传媒网络公司;还有一个是做电视的上市公司海信电视。正因为这个部门运作的比较到位,所以说才实现了无缝连接。
《英才》:三星、夏普、创维、TCL等很多企业也都在搞智能化,海信与其他同行相比,有哪些不同?
周厚健:智能化是一个方向,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并不是说静态来比较一下。
《英才》:平台开放共享以后你不怕同质化吗?
周厚健:这个东西就要看你的本事了,你敢共享,就像你是老师,教给学生东西你不怕学生超过你吗,于是这个老师肯定当不好。只有老师一边教学生一边不断地提高,才可能永远是老师。我敢公开我就必须发展,必须去提高。
《英才》:在智能化战略推进中,海信需要规避哪些风险?你认为哪几个环节最关键?
周厚健:我们很少去说大话,但智能化的方向我们肯定没看错,而且这也不是海信看的,这是全世界看的,肯定错不了。但是海信在这个方向能不能成功我不敢讲。虽然它有风险,但是正因为风险所以才带来了机会。
至于怎么规避风险,我还是讲经营本身有规律,在今天为明天做准备,今天为明天创造条件,今天为明天解决问题,那么这样可能风险也许更小。
我们要求我们的干部不要把一个企业经营的轰轰烈烈,应该把企业经营的平平淡淡,但是在平平淡淡当中发展。轰轰烈烈发展实际那个成本一定是高的,平平淡淡的发展成本一定低。稳健实际是体现你一个总是在预测未来,总是在把未来的困难解决掉。
如果我一个投资是80%的成功,它不成功的概率只有20%。但如果你落到20%是死掉的,那么这个险我是不会冒的。但是如果说一个投资很小,成功概率是50%,失败的概率也是50%,但失败不会导致生死风险,那我肯定去冒这个险。
《英才》:除了智能电视,海信在其他产业的智能化推进主要有哪些方面?
周厚健:以我们的智能交通、智能商用为例:北京的城市交通90%是海信,因为它不是一个个人消费品,大家不知道。北京只有二环圈内的是用西门子的,二环圈外的全部是海信的。海信的宣传很差。智能商用是指商场的结算系统,这个海信做的是第一,IBM是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