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影响力
首要影响力

李礼辉:中行谋变

文|本刊记者 严睿 /图|本刊记者 梁海松/ 编辑|朱雪尘 日期: 2010-11-05 浏览次数: 4247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2010年上市银行半年报的质量,那就是“近乎完美”。在去年同期业绩半数出现大幅下滑的银行业,今年上半年集体上演大逆转。

  中国银行2010年8月26日发布了颇为耀眼的中期业绩,实现营业收入1328.79亿元人民币,税后利润543.75亿元,同比增长25.77%。

  这家最早开始股份制改革的大型国有银行所发生的巨变也是整个中国银行业蜕变的一个缩影。

  回溯到2004年的那个夏天,李礼辉迎来了个人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转折——从海南省副省长调任中国银行行长。

  彼时,诸多海外知名机构和学者连绵不绝地唱衰中国国有银行改革:超过30%的不良贷款率以及包括“官本位”、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公司治理结构的缺失,中国大银行已经整体技术性破产的论调绕梁不绝。

  没有人敢想象,仅仅相隔6年,中国的银行能迎来令全球同行羡慕的持续晴好。2010年,中国84家银行位居全球前1000家银行之列,总资本占到千家银行总资本的9%,税前利润高达25%。

  曾经被诟病最多的不良贷款率则逐年下降。据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二季度末,中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54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0%,拨备覆盖率达到186.0%。

  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了今年全球银行排行榜,从税前获利来看,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跻身全球最赚钱银行的前10强。

  “这并不表明,我们就已经比他们强了。”作为国内银行业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面对这样的结果依然保持着职业的清醒。在他看来,我国银行业没有发生系统性的风险不等于没有潜在的风险,而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银行业对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反超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失误,并非我们已经成为优秀。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可能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中国银行业是否能够始终保持持续稳健发展,才是真正的考验。

  10月18日,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而“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并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李礼辉认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任务和发展方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金融机构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实现百年中行的历史新跨越。

  转变发展模式

  对于体量已足够庞大的中国大银行来说,追求规模效应是最终的发展模式吗?

  近期,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对银行业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求,其中明确提出要防止银行业出现超越自身管控能力和监管实际的经营情况。这既可以看作是对新经济环境下银行业监管的需要,也可以视为对银行业转变增长模式的定调。

  事实上,对于银行业过去几年中依靠信贷规模“以量补差”的增长模式,再依靠市场融资补充血液,市场已经有所反应。

  2009年以来,上市商业银行业绩逐季走高的同时,其股价却持续走低,甚至接近了2008年“冰点”时期的估值水平。市场分析机构在为银行业绩叫好的同时,也不断在给银行“挑刺”。

  根据中国银行2009年年报,虽然去年中行各项贷款比2008年增长了近50%,但净利息收入1589亿元,比2008年减少了41亿元。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行净息差较上一年下降了0.59个百分点,为2.04%。而中行去年利润增长仍高达26%,主要得益于资产减值损失下降和非利息收入的增长。

  今年以来,银行净息差开始逐渐回升,贷款规模又受到了严格监管限制。10月11日,央行要求部分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50个基点,时效为2个月。有分析认为,9月新增贷款投放过快是央行出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贷款规模的限制似乎并没有对中国银行形成太大影响。到6月末,中国银行贷款余额达到5.4万亿,较去年底只增长了9.81%,净利息收入同比却增长了23%,至918.64亿元。受益于人民币资产规模的扩大和比例的提高,中国银行境内人民币净息差同比上升5个基点,达到2.23%。如果不是受外币市场净息差下降影响,中国银行的收益水平可以有更好的局面。

  受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宏观金融环境变化、信贷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市场目前较高的息差水平未来有可能会收窄。对于主要依赖利息收入的商业银行来说,这无疑会增加利润压力。

  应对的办法在于转变发展模式。“我们一直在说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其实银行的发展模式也应该转变。”李礼辉强调。

  在他看来,银行发展模式转变的途径在于深化结构调整,加快业务转型,构建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从资本的高消耗转变为资本的低消耗高产出;从个别业务市场领先转变为核心业务市场主导;从低水平价格竞争转变为高品质价值创造;从外置式的被动风险管理转变为内生式的主动风险管理;从网点服务为主转变为立体化全方位渠道服务;从行政化的人事管理转变为战略型的人力资源管理。

  从年初以来,中国银行进一步加快了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的步伐,并且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资产结构方面,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生息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达到96.61%,其中,贷款在生息资产平均余额中的占比大幅提高7.31个百分点至57.84%。此外,人民币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继续提高,为74.75%。这些无疑都增厚了中国银行的利润。

  从业务结构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在银行卡、手续费及佣金等中间业务的强劲增长的带动下,非利息收入达到410亿元,与净利息收入均衡增长,同比增长24%。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到30.9%。“这个比例,在所有银行里是最高的。”李礼辉格外看重中间业务增长对中行的盈利贡献。

关于中间业务,业界形成共识的一种看法是,中资银行中间业务不到20%的比重一直是个短板。竞争力较强的外资银行,其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业务总收入的50%以上。如果排除息差收入这一主要业务,中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就会明显丧失。

  在过去五年中,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从7%上升到了22%;而工商银行在今年上半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也上升到了20%之上。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也是中资银行转型的一个必然选择。

  “我希望中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比重还能逐步提高,但外资银行非利息收入达到50%以上,需要依靠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李礼辉认为,对于金融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的中资银行来说,短期内非利息收入要提高到这一水平并不现实。“现阶段,一个结构比较正常的商业银行为主的银行集团,非利息收入比重在30%-35%是比较合理的。”

  在李礼辉看来,未来中国的银行业保持净利润30%甚至40%的高速增长难以持续。“长期保持这么高的利润增长幅度不太可能,也不一定健康。但各个银行不一样,大银行的增速可能慢一点,小银行会跑得快一些。”

  一个或可作为参考的数字是:美国的商业银行在1935-2007年金融业高速发展的这72年中,其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9.22%。

  捕捉产业调整机会

  中国经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沿着上升轨迹在运行。在李礼辉看来,中国经济这么多年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是银行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凭借着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和小心翼翼的监管,中国银行业平滑地度过了金融危机,但别人失败的教训也不能忽视。“这几年,我们发展得比国外那些很好的银行更好,主要原因还是全球金融危机对他们的冲击太大。”李礼辉认为,正因为之前的发展太好,导致那些发达国家的银行忽视了系统性风险可能带来巨大的破坏力。

  2009年,当市场焦点集中在对银行信贷风险讨论时,李礼辉提出中国银行的首要任务是防范系统性风险。“在很短的周期内,大量的财政投资和信贷投放拉动了内需,拉动了经济,抚平了经济增长的曲线。但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评估中国经济面对的主要风险,以便及早采取对应措施防范风险。”

  事实上,中国银行也在根据宏观经济走势和调控政策积极进行调整,如2009年在信贷快速释放的同时,中行投向制造业的贷款占比23.92%,下降了2.62个百分点,产能过剩产业占比下降到6.9%。其中钢铁行业所占比4.31%,下降了0.42个百分点。

  当然,这不只是信贷压缩或者退出的过程。李礼辉说:“对于钢铁这样的产能过剩产业,我们在产业内部做集成优化,促进钢铁产业结构的调整。比如河北钢铁集团成立后,我们用信贷资源配合企业进行内部整合优化以及引用新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大大改善了企业重要的排放指标。”

  对于同样被列为今年中国银行信贷审查重点的房地产业,上半年中行把重点放在个人住房贷款上面。李礼辉认为,房地产业仍然是中国的支柱产业,当前政府所采取的抑制房地产价格泡沫化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而银行也会通过“控制把稀缺的住房资源当作金融资产在市场上买卖的投机行为,坚决执行国家的调控政策。”

  把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趋势性变化,发挥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核心在资金配置等方面的优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同时对接相关产业机会,是中国银行在经济转型期以及未来有可能的经济低增长环境中实现持续盈利和成长的关键。

  从投资为主导转向消费为主、投资为辅的增长模式;从过多发展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行业转向技术创新、文化创意、服务消费为主导的增长模式;从公共支出、国有企业为主导转向民间需求为主、政府支出为辅、中小企业全面发展的增长模式;从东部地区为主导转向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政府所推动的一系列增长方式的转变也给出了中国银行未来发展思路下的具体方向。

  “虽然在贷款总量上还表现不明显,但新能源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肯定是我们信贷支持的重点。”未来十年,中国在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总额将超过3万亿元,这块“蛋糕”是任何金融企业都不愿错过的市场机会。李礼辉说,这也符合中国银行当前所要推进的从资本高消耗向资本低消耗的转变。

  截至2010年上半年,中国银行投向新能源等产业的贷款余额超过2500亿元,比2008年底增长了90%,在公司贷款中的比重由6.9%提高到7.3%。但近两年来,市场对于新能源产业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关注,也使得银行信贷流入相关产业成为敏感话题。

  “这是一个挑战。因为它的增长现在还比较小,它的产能或许是过剩的,但我们分析一个产业的贷款是否增加的时候,更注重这个产业内部的结构如何。”李礼辉所列出的对新兴产业贷款标准其实并不复杂:要有市场,能把产品卖出去;在商业上必须要赚钱,有现金流;在技术上要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在贷款还款期内不能被替代。

  “比如风力发电。我们先要看它的发电成本是否可以被电网接纳,或者在政府补贴后能接纳,接下来就是投入与产出分析,我们要测算它的现金流,算它在一定周期内能否真正赚钱。在技术方面,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做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

  在中国银行贷款总量中,另一个在不断提升的业务是小企业贷款。“这几年,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把小企业当作一个重要的市场机遇。上半年,小企业贷款的增速远远高于我们的平均增速,未来几年我们将逐步提高它的占比。”

  优质的大客户资源被基本划分完毕以及政府的大力倡导,或许也是商业银行逐渐开始重视小企业贷款市场的原因之一。不过,小企业的违约风险、社会诚信环境以及小而细琐的业务与相应的高成本,使得各家银行又始终不敢投入太多信贷资源。

  近两年来,中国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中银信贷工厂”模式做得顺风顺水。“只要你做得好还是会盈利,而且收益率会更高。”对于小企业贷款,李礼辉认为银行要建立专业化经营机构,制订符合小企业的信贷标准和产品以及有效率的经营模式,加上小企业自身的努力和与社会环境的改善,银行还是会有动力去拓展小企业贷款。

 

  激辩信贷质量

  “为了抵消出口下降的影响,中国政府向经济中注入大量流动性的负面效应可能会给银行带来不良资产。”——2009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在全球银行业展望时,重点对于金融危机之后,西方银行的自我修复和中国银行业的可能风险做出预测。

  而在2010年全球1000大银行中,虽然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为代表的中国国有银行仍然“全球最赚”,但在另一项关于银行大规模放贷及承受冲击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一级资本”即银行的核心资本实力,工商银行排名第8,下降一位,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则从2009年的第11位和12位,均下降三位。

  实际上,过去一年来,唱衰中国经济和银行业崩溃的评论却在西方不断发出声响。2009年的圣诞节,美国《新闻周刊》发表评论:“放宽信贷的结果是造成股市和房市泡沫膨胀,如果这时又发生银行业危机、贸易战或中国增长放慢,全世界都会听到一声爆裂的巨响。”

  美国对冲基金K y n i k o s Associates创始人兼总裁詹姆斯·查诺斯也在媒体上发表观点说,中国经济的指令性成分和天量信贷结合在一起,造成资源和产能的错误配置,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尽管远比国外机构更熟悉和了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状况,但对于自2009年政府4万亿投资刺激而始发的中国银行业信贷潮,国内的研究分析机构也在为银行系统捏着把冷汗——大量新增贷款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都属于长期贷款,而上一轮银行坏账爆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正是地方基建项目形成坏账。

  一份来自东莞证券的分析报告认为,国内银行平均1.28%的不良贷款率依然不足以令监管层安心,而考虑到房地产调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整顿、淘汰落后产能以及经济调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未来银行业不良贷款可能有较大反弹。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后果来看,不良贷款比例可能上升到2%-5%左右。

  “到今年6月底,中国银行上半年不良贷款的比率是1.22%,比去年底下降了0.3个百分点,应该说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的贷款质量是很好的。”显然,作为银行家的李礼辉并不认同外界的疑虑,因为“这6年来,我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良贷款率从30%到1.22%,简单数字背后的巨大变化是,“股份制改革以后,中国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体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说,中国银行过去风险管理是分散的,信贷审批也是分层的,我们后来逐渐集中化,并且引进专业化、独立性的管理概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李礼辉认为,正是这种变化才使得中国银行有能力“抓住了2009年这个发展的机遇。”

  根据中国银行2009年年报显示,截止去年底,中国银行贷款余额为4.9万亿,比上年末增长了48.97%,其中人民币新增贷款1.17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占集团资产平均余额的比重为39.7%,比上一年提高5%。而根据央行统计数据,去年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达到了9.59万亿,同比猛增95.3%。

  “如果了解一下过去中国关于信贷增长管理体制,就会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银行每年信贷增长的速度和总量是受限制的。”之所以出现信贷规模的迅速放大,李礼辉认为一方面是2008年底中央为了防止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太大冲击,放宽了对信贷规模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信贷市场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所造成的。

  “事实上,大多数的年份,客户的信贷需求并不能得到充分满足。比如说,2008年11月宏观货币政策调整以前,我们积累了很多的信贷需求,很多都是很好的项目,只是过去没有足够的信贷规模去做,都集中在了2009年。因此,这一年,市场需求量就变的非常大。”

  又恰恰因为中行在本土市场的业务基础总量比另三家大银行都要小,所以信贷增长在低基数上就显得格外抢眼。“我们的风险偏好没有发生变化,更不是变得很激进,而是过去打好了基础,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李礼辉告诉《英才》记者,在去年中行信贷业务加速的同时,中行信贷集中审批的模式和信贷标准都没有改变和放松。

  从贷款投向上看,去年中国银行主要集中投放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战略资源方面。不过,国内银行业信贷集中投放“铁公基”也引发了关于信贷质量的大规模讨论,其中尤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的信贷风险和房地产行业的信贷风险为甚。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在7月间发布报告称,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款人的信用质量普遍存在问题,假设该类贷款出现30%的不良率,就可能令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4至6个百分点。

  “现在外界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我们去年就提前做出反应了。”李礼辉说,去年6、7月份,中行主动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不良贷款进行检查,今年除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外,房地产行业贷款和产能过剩贷款也被列入信贷管控的重点来抓。

  截止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总额为4197亿元,占公司贷款总量的比例为12%,比去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贷款不良率是0.07%,与去年没有太大变化。

  之所以“质量还算不错”,李礼辉说原因有二:中国银行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层级比较高,有90%集中在省市两级,只有10%投向县级,而在这10%当中,大部分又是投向了经济大省发展不错的县;另一方面,这些贷款主要投向了城市路、桥、轨道交通、城区开发等领域,风险可控且贷款期限结构比较合理,10年期以下的占84%,5年期以下占到了49%。

  “目前,中国银行房地产行业贷款在公司总贷款中的占比是8.43%,从余额及占比来看,均低于主要同业。其中,房地产开发类不良贷款率为0.72%,低于平均不良率1.2%。”

  对于调控声不断的房地产行业,李礼辉认为中行的相关行业贷款仍然会保持平稳增长,“在这方面,我们是选两头,一头是选择已经具备很好实力的企业和能获得较好收益的项目;另一头是选择符合国家的住房政策和改革方向的企业来做,利润不一定高,但市场需求量会很大。”

  从整体信贷投放来看,进入2010年,在资本充足率的压力以及各种监管红线的限制下,中行贷款投放趋缓,在四大行中排名靠后。年初至7月,中国银行累计投放的人民币贷款仅为4350亿元。

  “像2009年这样的集中信贷投放短期内不至于产生大的问题,但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曲线恢复正常,不能忽冷忽热,否则可能有在建的工程得不到资金支持而产生问题。”对于今年全行业预计增加7万亿信贷的规模,李礼辉坦言仍然是很快的增长速度,“我认为2011年的贷款增长速度还会略低于今年,未来信贷增长会逐渐回归正常状态。”

  国际化竞争优势

  资本充足率11.73%,一级资本(即核心资本)充足率9.33%,中国银行上半年的这两项指标较去年末分别提高了0.59和0.26个百分点。此前,中国银监会要求大型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至少达到11.5%的“红线”,以及7%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标准,在完成A + H配股之前,中国银行实际上已经达标。

  9月上旬,世界主要国家央行代表就旨在加强银行业监管的《巴塞尔协议I I I》达成一致。根据新标准要求,全球各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至7%。协议各方希望以此促使银行减少高风险业务,同时持有足够储备金,以不依靠政府救助独立应对今后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

  6年前,还在尽力向并不算严格的国际标准靠拢,现在,中国银行业主要资本监管指标已经领先于国际同业水平。

  “过高会降低股东回报,过低不足以抵御风险,中资银行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0% -12%间比较适当,也才可能有好的发展。”对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差异仍然很大的资本监管要求中,李礼辉认为,虽然中资银行适应国际金融监管环境已不成问题,但还是应当坚持国内更为严格的风险管控。“国外的银行杠杆率比我们高多了,可一场金融危机就把他们以前很多年的利润给吃掉了。这是我们要吸取的教训。”

  “让中国银行成为与外资银行相抗衡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民族金融业的代表。”2004年,中国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试点企业成立股份公司之时,央行行长周小川如此寄望中行的股改成功。

  而现在,已经有足够资本去适应充满风险的全球金融市场的中国银行,将如何成为“具有良好财务表现、良好核心竞争力、良好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参与全球竞争?已经上任行长6年的李礼辉很清楚中国银行所掌握的优势竞争资源。

在中资银行中,中国银行海外网络最为健全,境外机构资源最为丰富,国际业务基础也最为深厚。“我们会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的优势,不断在海外延伸机构,包括增设分行、子行,也包括提升海外机构的服务能力。不过,与已经很成熟的国外银行相比,我们最大的优势则是本土业务。”

  2009年,全球投资的40%发生在亚洲,相当于美国和欧洲的总和。在世界零售销售市场,亚洲占三分之一,成为许多产品的最大市场,汽车销售占35%,手机销售占43%,能源消费占35%。而谁都明白,中国这个最大、最活跃的新兴市场国家又占据了这其中的怎样份额。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加速,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银行存款总额也将在未来几年超过美国,有望跃升为全球第一大银行业市场,成为国际银行业竞争的主战场之一。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大,为他们提供产业链金融服务恰恰是中国银行的突出优势。”让李礼辉颇感兴奋的是国际结算业务,“上半年,我们做了8400亿美元,不仅是中国最多,也是全球最多的。”

  除此之外,2009年7月6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中国银行正式启动。今年上半年,境内银行办理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670亿元,比去年下半年增长17倍。这亦被看作是未来竞争中的一个新的制高点。

  “中国银行必须主动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广阔市场空间和战略空间,同时推动客户、产品和渠道的转型与优化,提升银行价值,实现持续发展。”这同样也是中国银行在国内同业竞争中的优势和差异化。

  处在同一个市场,有差不多大的规模,面对同样的客户,同质化的竞争是难以避免的,但李礼辉认为,各家银行都有特定的一些优势,成为彼此间的差异化特征。“跟外资银行比,我们有本土业务优势;跟内资银行比,我们的国际化程度更高;跟中小商业银行比,我们有规模经营的优势;跟规模相当的主要同业比,我们有投行、保险、基金、租赁等多元化业务平台的优势。”

  从曾经的中央银行、国际汇兑银行、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到国有独资银行,再到股份制商业银行,这家1912年诞生、曾在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上留下诸多印记的银行,将要迎来百年华诞,也将要见证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崛起。

 

  独家高端领袖对话

  李礼辉 看好银行业盈利前景

  关于股改

  《英才》:6年时间,盈利相差甚远,不良贷款率相差甚远,股改到底给中国银行带来了什么样的器质性改变?

  李礼辉:最大的改变就是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建立,形成一个有效的制衡,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格局。

  关于差距

  《英才》:1970年全球前10大银行中,美国占7席,没有一家日本银行,后来到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占据7席。2000年以来到这次金融危机大爆发前,欧洲银行地位上升,金融危机之后,似乎轮到中国的银行独领风骚?李礼辉:虽然我们现在的盈利水平、市值都排在他们的前面,但我们还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在不少方面跟西方银行相比是有差距的,比如风险管理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股改根本上提升了国有控股银行的能力,西方银行又遇到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众多原因叠加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结果,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就已经比他们强了,给外资银行几年时间,他们还是会很快恢复起来的。

  关于信贷增速

  《英才》:正常的信贷增长速度应该如何衡量?

  李礼辉:在过去的信贷结构下,一般来说贷款的增长会比GDP高4到5个百分点。比如说经济增长的速度是10%,贷款的增长一般来说可能是15%左右。当然,这里面还要看今后几年,经济结构有没有什么变化,中国的资本市场能否更快发展等因素。还有就是整个社会有没有可能进一步提高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同样一个信贷总量的增加,对于经济起到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未来几年,我认为信贷增长速度,保持在12%-15%的水平是比较合理的。

  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

  《英才》:信贷资产证券化能给银行带来什么好处?

  李礼辉: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将一笔或多笔信贷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进行适当的打包、分解,经过一定的结构设计,将信贷资产转化为可供向投资者出售的证券。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使银行在不增加负债的情况下获得新的资金来源,有助于改善流动性管理。还可以降低银行资产风险度,改善资本充足率。银行可以以较小的成本,增强流动性,提高资本充足率,在有限的资本约束条件下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资产证券化是我国的一项金融创新业务,要稳步推进,确保健康发展,不可操之过急。

  关于1000亿再融资

  《英才》:你怎么看中行1000亿再融资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压力?未来中国银行再融资会变成周期性行为吗?

  李礼辉: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是10%。要保证经济增长的速度,就需要增加银行的信贷供应能力,而银行仅仅靠自己的利润是难以满足这个需求的。银行的未来盈利前景还是很好的。目前的融资安排对于市场和股东来说,只要安排好架构,掌握好时间窗口,就不会给市场造成太大的压力,反而能带来很好的投资机会。年底再融资完成以后,我们的资本充足率就将超过12%,能够满足未来三年的需要。除了再融资以外,我们每年都会有利润的,都有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根据目前的情况分析,未来三年我们不需要再融资。

  银行高增长率如何持续

  “有肉吃的时候,谁都不愿意啃骨头。如果真没肉吃了,这块业务就能做起来。”

  文|本刊记者 郑景昕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在欧美各大行还在危机余波中喘息的时候,中国的四大行有将近30%的年增长率。安乐之下难免令人猜度,如此的高增长率何以持续?四大行有没有命门软肋?

  “如果从账面盈利能力上看,这种20%多的盈利增长在未来3-5年是可能持续下去的,只是增长率会出现一个衰减的过程。”中国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诉《英才》记者。

  在中国整个社会融资体系以银行间接融资模式为主导的格局下,全社会的资金需求和资金配置主要依赖于银行,因而银行从中国经济增长中受益巨大。海通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邱志承告诉《英才》记者,“银行业去年的税后利润大概是8000亿,今年可能会达到1万亿左右,而整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今年也就4万亿不到的水平。”

  这种格局在未来似乎仍是难以发生根本变化的,因为银行的信贷投放依然存有比较大的空间,信贷增长具有可持续性。加上利率没有市场化,中国银行业更是能够在利差比较稳定和优厚的环境中运行。

  但银行盈利模式过于单一的弊端也渐渐显现了出来。郭田勇认为,这种发展模式实际上走进了一个“恶性循环”:以信贷为主的盈利模式导致银行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大,这同时也就需要银行的心脏(资本金)要变得越来越大。尽管银行很赚钱,但依然需要不间断地、大规模地向市场再融资以补充其资本金。

  “恐龙最后为什么灭绝的?我想是因为它体积太大了。我们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很单一,因而导致我们的银行体积变得越来越大。这样银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就差,哪一天情况一变,银行就很危险了。”郭田勇对《英才》记者说道。

  2008年次级贷危机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是使得中国信贷规模空前地膨胀。2009年的信贷规模高达9.56万亿,同比增长在30%以上。对于这部分短期、大量投放的贷款,外界对其质量甚为忧虑。监管机构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同时银行股在二级市场上走势疲软。

  银行业内有句行话:如果你不做公司业务,今天没有饭吃;不做零售业务,明天没有饭吃。而现在正是银行需要为明天有饭吃,向新业务领域投资转型的时候。

  “有肉吃的时候,谁都不愿意啃骨头。如果真没肉吃了,这块业务就能做起来。”郭田勇认为在信贷这块能够挣到很多钱的境况下,银行缺乏舍本逐末的去发展中间业务的动力。当前看来,中间业务跟贷款相比盈利率低,但盈利率低的原因恰恰在于银行目前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发放贷款上,而对于需“未雨绸缪”的中间业务这块的投入却少得多。“但是如果一旦你这个‘本’没了,它这个‘末’就成为‘本’了,它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