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影响力
首要影响力

王梓木:熬出来的主流

文|本刊记者 李冬洁/ 编辑|严睿/ 图|本刊记者 梁海松 日期: 2010-02-01 浏览次数: 1560

      第一次正式滑雪,王梓木没练习初级道,就直接冲上了中级道,从山顶滑下来,风驰电掣,感觉从来都没有这样刺激过,结果收刹不住,重重摔倒在地。后来,这位华泰保险的当家人几乎是被抬着回去的。
  不过,这一摔让王梓木在做企业上有所悟,“学滑雪的第一个动作是要如何刹车,第二个动作是如何转弯。做企业就像滑雪,在既没有刹车能力,也没有转弯能力的时候,最好不要急速发展。”
  即便是在2009年中国经济迅速复元的一年,当《英才》记者提及华泰和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近况时,王梓木仍然认为国内财产保险公司还未度过“严冬”。
  “冬天少行走,冬天备足粮,冬天打好猎,冬天去滑雪”。也就是说冬天不是企业扩张的良好时机,甚至需要合理地调整或收缩,除非企业有特殊的产品或品牌。保险公司要提足各类准备金,搞好‘冬训’等各项基本建设,优势公司
  还可以借机吸收困难企业的优秀人才。“冬天去滑雪”,是指亲身去体验滑雪,挑战自我,锻炼体魄。
  这倒不是王梓木过于谦谨,因为华泰保险正是凭借对市场和自身能力的判断才“没犯过什么大错”。华泰成立13年来,是业内唯一连续盈利,年年向股东分红的保险公司。2008年国内资本市场大熊市,整个保险行业净资产缩水三分之一,华泰保险的净资产不但没有减少,反倒增长了5%。在中企联发布的2008中国服务企业500强评比结果中,华泰保险的收入利润率排在第一位。
  华泰也坐过“冷板凳”。由于战略转型,华泰财险的保费规模排名一度从第4名滑落到了14名,业内开会的时候,华泰的位次越来越靠后,“位后言轻”。那个时候,在很多业内同行眼里,华泰保险就是一个“另类”公司。因为,不畏微利或者亏损的大规模扩张是彼时的行业主流。
  成立初期,华泰也曾快速膨胀,结果承保业务3年亏了4个亿。从2000年开始,华泰停止扩张,强调不在传统产品上和老公司打阵地战,不当全能冠军,不以保费论英雄。“华泰必须实现有效益的增长。”王梓木说。
  如今,曾靠规模挤占在前的一些保险公司渐没了风光,而华泰保险的稳健发展则被认为是业内的新“主流”。
  发现主要矛盾,探索规律,王梓木似乎深谙此道。他在经营华泰保险的同时,依然没有停止对行业的进一步思考:整个中国保险行业面临着市场竞争激化之下如何提升保险企业内生性增长的主要矛盾,尤其是财产保险公司要实现健康成长,必须追求承保利润,而不能过度依赖投资收益。
  

 

保险业的“顶梁柱”?
“投资收益对财险公司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能是雪中送炭。”
  2007年,华泰资产的投资收益率是35%,利润增加了17个亿;2008年大熊市,投资收益率是5.83%,净资产不但没有缩水,反而增长了5%;2009年,华泰的投资更趋稳健。作为保险业的一个重要“车轮”,投资对华泰利润的贡献不言而喻。
  其实,不单单是华泰,对于整个中国保险业来说,资本市场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依仗。由于长期以来重规模,轻效益,目前很多保险公司盈利不佳或亏损,财险公司尤其如此。过去三年半,国内财险公司承保亏损额几乎相当于财险公司的净资产总额,主要靠投资收益和资本补充来维系生存。一种说法被广泛认可:“承保亏损理所当然,投资弥补天经地义”。在承保收入不能担当盈利重任的时候,投资收益便成了“顶梁柱”。
  依靠资本市场,华泰资产管理公司不但为自家公司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为受托的其他保险公司实现了资产的增值,但王梓木明白这种盈利模式是存在重大缺陷的。“如果保险公司不是靠风险管理赚钱,而是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好坏来决定自己的盈亏,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
  实际上,这种盈利模式很快就被证明了它的脆弱。在2007年,疯狂的资本市场让各家保险公司赚了个盆钵皆满,净资产连连翻番,但随后2008年的大熊市又让他们转瞬间进入“寒冬”。由于投资亏损,整个保险业的净资产大幅缩水,有的保险公司净资产甚至成为负数,阴晴不定的资本市场让保险业也随之跌宕起伏。
  此外,靠投资保收益,也让各保险公司开始激烈地争抢客户资源,尤其是财险公司,大打价格战使得承保利润不断下降,这反过来更加剧了保险公司对资本市场的依赖。
  

 

怪圈的纠结?
“不能把一家保险公司的命运压在资本市场上,如同不能把一家老小压在赌场上一样。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不能自己掉进风险的漩涡”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上述怪圈的纠结之处其实并不在于保险公司该不该去投资,而在于保险公司如何处理好投资风险与保险主业的发展。
  “财险公司与寿险公司相比,对投资的依赖及风险态度是有所差异的。寿险公司的保费属于负债经营,资金运用时间较长,对投资风险的容忍度可以大一些,而财险公司的容忍度应当小一些。尤其是财险公司在市场过度竞争,承保盈利较难的情况下,对投资风险的容忍度更低,更不能过度依赖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是保险公司投资范围内风险最大的领域”。
  “寿险公司依赖投资收益是合乎情理的,销售产品定价时就包括了这一部分。财险公司则不能这样,财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应当以承保利润为主,投资收益为辅,而不是颠倒过来。现在,大家都在提增长方式的转变。”王梓木认为,中国财产保险公司面临两个转型:一是从简单的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从依赖投资收益向追求承保利润转变。
  “投资是保险公司应该极力做好的一件事情,但必须要有很好的自制力。”王梓木说,“投资收益对财险公司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能是雪中送炭。保险产业的功能是风险管理,应赚得承保利润,投资收益至是补充,是锦上添花的事。不能说承保亏损严重,就指望投资收益弥补,投资又注重资本市场,万一资本市场风险过大,不仅不会雪中送炭,甚至可能让你雪上加霜。”
  华泰战略合作伙伴美国ACE(安达)保险公司的做法一直让王梓木大为赞赏。ACE保险公司坚持承保一定有利润,在最近一两年承保艰难的情况下,为了保住微弱的承保利润和股东的利益,投资策略更加保守。
  “当保险市场难做的时候,投资将更加保守,这是成熟市场的保险公司遵循的原则。不能把一家保险公司的命运压在资本市场上,如同不能把一家老小压在赌场上一样。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不能自己掉进风险的漩涡”。王梓木感叹。
  在王梓木看来,即便是“锦上添花”也要做得稳健。中信证券总经理德地立人先生曾提出的一副增长曲线让王梓木大受启发。“在国际市场,当资本市场走势曲线上扬的时候,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收益率曲线通常低于资本市场收益率曲线;而当资本市场下滑的时候,保险公司的收益率曲线则高于资本市场的下滑曲线。在中国却是反过来的,中国保险公司2009年1—10月在资本市场上的收益率曲线高于资本市场的一般曲线;2008年资本市场下滑的时候,它又低于资本市场下滑的曲线。
  “这说明中国保险公司资金运营在资本市场上并不是稳健型的,而具有投机倾向,这是不成熟的表现。”王梓木说。
  2009年,中国资本市场大幅上升,华泰的权益类投资收益却略低于资本市场的平均收益率;同期中国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是下滑的,华泰固定类产品的收益高于前者。王梓木认为这是公司走向成熟的表现,这一结果符合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性质和特点。
  在王梓木看来,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的正确发展方向应当是,加强风险管理,实施差异化竞争,追求承保利润,采取相对审慎的投资策略,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道路。

 


现实的选择
就算华泰可以暂时领先,可行业整体环境的持续恶化迟早也会累及华泰,要改变局面显然不是华泰一家的事。
  王梓木坦言,华泰的盈利大部分也来自投资收益,而和别家境遇不同的是,华泰的承保是盈利的,这让它多少脱离了受资本市场波动的操控。
  追溯起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怪圈主要的起因之一就是过分追求保费规模,不求效益。同质企业卖同类产品,过度竞争,最终导致亏损。而华泰从2000年开始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来,一直追求承保要有利润,正因为这样才没有过多地被资本市场“逼宫”。
  在财险领域,汽车保险一直是各家争抢的“香饽饽”,占到了整个财险公司产品结构的80%。然而,在激烈竞争之下,虽然汽车销售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车险保费也在增长,但利润率却一直在下滑,2009年全国车险承保亏损超过100亿人民币,并已经连续7年出现行业亏损。
  华泰同样面临车险利润逐年萎缩的境况,公司坚持“精耕细作,严格控制经营成本,能持平或者有微利就做,做不到就退出来”。到目前为止,华泰的车险占全部财险业务的55%左右,45%是非车险,前者赔钱,后者赚钱,由于业务结构好,使得华泰总体保持承保盈利。
  然而,就算华泰可以维持一定的承保利润,可行业整体环境的持续恶化迟早也会累及华泰,要改变局面显然不是华泰一家的事。在王梓木看来,“财险公司的发展要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向差异性竞争转变,寿险公司就是要向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转变,大家回归主业,开发不同的保险产品,在产品上细分客户,形成各自的优势,这样坚持下去,中国保险业就会实现良性增长。”
  以华泰自身的经验而言,向寿险业务的倾斜不啻为一个现实的选择。华泰人寿成立于2005年1月,那时已经是华泰财险成立的第9个年头。从华泰人寿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开创了一个先河——财险母公司控股寿险子公司。2009年1—10月,全国寿险公司取得了300多亿元的利润,而财险公司只有10几亿元的利润,这让王梓木对他的判断更加自信。
  “中国寿险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正处于一个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阶段,最明显的就是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这样寿险领域的机会会更多。而且在快速扩张时期,寿险的风险管控比财险更好把握一些,只要你做对了产品,风险管控能跟上,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而财险公司太复杂,一张保单就是一个核电站,一个化工厂,做错了就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损失,它的专业化程度更高。所以一般意义讲,中国寿险发展的机遇更大。”
  

 

华泰是“跟随者”
“中国保险市场进入的门槛偏低,出去的门槛偏高,进来以后该死的不死,该活的活不好,这不符合市场化规则。”
  财险小赢,寿险大赢,投资稳健,华泰的“三驾马车”该如何更有效率地去驾驭?这个问题是王梓木对于华泰保险未来的思考。
  实际上,华泰为成立集团铺垫了不短的时间。早在2000年,华泰就确立了向综合性金融保险服务集团方向发展的规划,紧跟着2001年成立了投资管理中心,2005年又成立寿险公司。然而已经走过了9个年头,华泰集团化进程显得有些缓慢。王梓木曾表示,“我们一直在探讨集团化的价值和贡献何在,股东认为,不能为成立集团而成立集团,尤其不能因增加管理层次而损失效率。”
  如今,华泰成立集团已经迫在眉睫。这不仅是因为截至2008年底,公司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了300多亿元,净资产规模也有40亿元,更因为公司的业务发展已进入了架构整合的关键时期。实际上,过去4年,华泰已经在实施“类集团化”管理,即财险下面设立寿险和资产管理公司,但这已经不能适应华泰未来发展的需求。
  “为什么现在一定要成立集团?就是要从集团的角度调整资源,发挥公司综合性服务功能,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实力。”王梓木说。
  除了集团化,华泰的另一个目标就是上市。早在多年以前,看到其他财险公司亏损,华泰盈利,有投行就找到王梓木让华泰上市。后来上市辅导都做完了,王梓木还是存在一个疑问:作为一个资本过剩的企业,上市拿了钱干什么?这个疑问,投行也解释不了。于是王梓木拍板,“你们别研究了,我们投寿险。”
  开始做寿险肯定意味着亏损,一上市就亏肯定是股东不愿看到的。“一边投一边亏,你总不能在寿险亏损的时候上市吧,所以我们就把上市时间向后推移5—8年。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华泰寿险2014年就开始进入盈利了,寿险公司一旦盈利,它的利润将实现跳跃性增长,那时上市机会更成熟。”
  “正在蜕变中的行业巨头”,这是外界对华泰的预测。而王梓木却从没有这样的想法。他认为华泰没有做“领头羊”型企业的能力,华泰是“跟随者”。一个行业需要正态分布,大家不能都一味地做大做强,都想做大做强,这个行业会出问题。企业应当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理。
  该大的大,该小的小,做不下去的就破产,这是王梓木对保险行业格局的基本观点。近两年来,有些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甚至由于亏损或资本市场下滑导致公司净资产是负数。即便如此,中国也没有出现一家破产的保险公司。
  “中国保险市场进入的门槛偏低,出去的门槛偏高,进来以后该死的不死,该活的活不好,这不符合市场化规则”。王梓木担心,“亏损的企业如果一味地只补不破,这个行业是很难健康起来的。”
  一个最近发生的例子很有意思。美国的金融危机使得保险巨头AIG的问题浮出水面。老格林伯格是AIG的创始人,他提出要求政府补贴,他的儿子小格林伯格是美国财险协会高层(小格林伯格也是华泰的战略合作伙伴ACE公司的董事长兼CEO),而他却代表协会向美国政府表示,AIG不能救。他说,“按照市场规则,AIG选择了错误的投资,就应该自食其果,否则对大家是一种不公平”。
  “让政府来兜底,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如果不转变经营方式,补多少还会亏多少”。王梓木感叹,“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5年,中国保险行业能不能成熟,标志之一就是看中国有没有破产的保险公司。”

 


保险业微利也不容易
  《英才》:现在在华泰财险的收益构成中,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谁的占比大?
  王梓木:当然是投资收益占比较大。因为市场过度竞争,把保费费率拉下来了,全行业承保亏损,我们有承保利润已经很不容易了。
  《英才》:为什么有的保险公司已经亏得很厉害了,但还在拼命拓展业务?
  王梓木:现在有些保险公司实际偿还能力已经不足了,但是还靠新的保费收入去赔付原来的保单,拆东墙补西墙,可这个墙拆的是有限的。现在一些财险公司亏损严重,很多股东都不太愿意向财险领域继续投资。保监会多次警告,如果再不弥补偿付能力,就限制正常的营业了。保险公司必须要维持一定的现金流,如果偿付能力低于一定标准,业务发展受到限制的时候,就会出现现金流断裂,不能如期给客户兑付赔款,很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英才》:新《保险法》出台后,可以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那么房地产产业基金是否是一个好的投资对象?
  王梓木:“投资不动产”这一新的运用形式,意味着保险资金可以进入房地产市场。实际上,在国外成熟市场,险资的投资渠道是不加限制的。但是投资房地产,只有直接买楼出租、投房地产基金和进行一、二级市场开发三种形式,这方面的实施细则还未出台,未来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不动产的产业基金需要请一些专业人士来选择做房地产开发或投资,保险公司肯定没有这样的人才。投各类基金可以熨平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但是毕竟房地产产业基金刚刚起步,它的团队建设,投资能力会怎样,也有不确定性。不过,这里面的确有很多机会。
  《英才》:对于目前的保险业来说,什么样的心态或现象是最应该防范的?
  王梓木:据我所知,全世界保险公司破产原因排第一位的是增长过快,第二位是投资失败,第三位是多种经营。中国的保险企业许多发展速度过快,在自己能力还不充足,环境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增长,出现问题,骑虎难下,就像开着夏利上高速,有的夏利甚至比奔驰跑得还快,前景叵测。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