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影响力
首要影响力

烟台万华:逼上国际化

文|本刊记者何春梅 日期: 2010-01-01 浏览次数: 1598

     “我们当时是逼上梁山一条路,置之死地而后生。只有自主创新,不然就是死。”
   “苟安于中国市场只能是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走向竞争对手最主要的获利市场去,才能确保中国市场的相对平安。”......
  如果用漫画的笔法来刻画山东企业家,他们的形象应该是一手拿着论语,一手拿着算盘。齐鲁文化的厚实从山东人丁建生的谈话中可见一斑。讲到激动处,丁建生会用力拍打桌面,并在《英才》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不断重复此动作。
  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制造技术创始人、烟台万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烟台万华600309.SH)董事长,丁建生的情绪起伏跟烟台万华的成长历程一样,憋着一股劲。全球只有5家企业掌握了该产品的核心制造技术,而中国的MDI市场也一直被跨国公司所垄断。如果没有烟台万华,产品价格会一路“洛阳纸贵”。汽车、电冰箱、手提包及一些合成革制成的衣服等,里面都含有MDI。
  在丁建生带领一帮人对洋设备“动手术”成功以后,烟台万华进入了其高速发展期。2000年,其销售收入3.45亿元,净利润5300万。到2008年末,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净利润15亿元。7年左右的时间,两者各有50%和60%的年增长。
  金融危机打乱了烟台万华的奔跑速度。受下游产业需求量快速减少的影响,
  烟台万华MDI的价格在2008年遭遇了“过山车”般的考验。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在国内的新项目获批,加上烟台万华自己产能的逐步释放,供过于求态势似乎已经明显,之前“得技术者得天下”的粗放型高速发展模式行不通了,烟台万华不得不加快抢滩全球市场的步伐。
  从打破技术封锁到现在与国际巨头全球抢食,烟台万华经历过数次起死回生。金融危机提前将烟台万华“逼”上了国际大舞台。在丁建生看来,2010年以后的烟台万华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能不能挑战成功,将决定其是否能够再次获得重生。

 

抄“敌”老巢
丁建生认为,烟台万华必须有反制约能力才能确保自己在中国市场的相对安全。
  在欧洲市场撕开一个口子,是烟台万华向全球拓展销售及生产业务战略的一部分。2009年,烟台万华的实际控股股东万华实业从EuropeanCapital和Alcentra手中购买了匈牙利Bosodchem2亿欧元夹层贷款的约三分之二。
  国内四家MDI生产企业中,内资仅烟台万华一家。国内MDI产量约114万吨,烟台万华就占到了50万吨,其他几家外企加起来有60多万吨。
  “人家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小,你占50%,人家占5%,一旦人家要跟你打价格战,人家损失一块,你就得损失十块。为了有相对比较优势,你的主盈利业务的安全性也得走向全球化,走向竞争对手最主要的获利市场去,这样你在他那里占3%,跟他的30%打,他也就损失十块,你损失一块,最后大伙只能是相对平衡。”丁建生认为,烟台万华必须有反制约能力才能确保自己在中国市场的相对安全。
    金融危机后,MDI的需求和供给都发生了变化。有分析统计,烟台万华的产能在2010年将达到80万吨。同时,随着上海拜尔35万吨/年装置开始试车,巴斯夫计划在重庆新建一期40万吨装置的努力,上海联恒24万吨装置释放,加上宁波万华二期批准的30万吨MDI项目,保守估计,2010年国内MDI产能至少超过130万吨,而2010年的MDI需求不超过110万吨。
  国际巨头们加速在中国“攻城略地”,极有可能带来国内市场MDI的供过于求。“产能过不过剩,不能简单局限在中国市场。资源配置当中最主要的是市场资源的配置,中国只是全球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丁建生看来,化工产业早已国际化,烟台万华的国际化因此也是“非走不可,不走不行”。
  除了进入竞争对手的成熟市场,当前烟台万华的重要任务还包括抓紧培育新兴市场,“MDI要选个厂址不是那么容易的,它的一体化程度这么高,规模这么大,那么小的新兴国家,没有这种产业的基础,而这正是烟台万华应该去把握的机会。”目前,烟台万华的产品已经销往全球将近60个国家,丁建生把海外市场分为欧洲区、美国区(包括南北美洲)和新兴市场区,在这几个区域,烟台万华几乎是全面出击,“我们要求在新兴市场一定要成主流供应商,而在国际巨头传统的根据地里,则主要是牵制性地进入。”
  不过,尽管走出去迫在眉睫,丁建生规划的国际化之路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他看来,烟台万华的国际化之路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先市场,后制造;第二步是自建渠道;第三步就是打自主品牌,不降价。“烟台万华的产品质量好,不必降价。如果价格太低,国外市场就容易动用反倾销手段将你永远赶出市场。”
  

 

打通产业链
“吃着碗里的,盯着盆里的,看着锅里的,酝酿着地里长的,这样你的企业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像拜耳、巴斯夫、亨兹曼这全球前三位化工企业都到中国建厂了,我们在中国市场也有面对面的竞争。但是,当你真正走出国门,走向全球,你在母国就必须有全球化的优势。”丁建生认为,走出去与国际巨头直接交手,练好内功是关键。
  如今,烟台万华内部实施“三化一低”,即全球化、差异化、精细化和低成本。这是丁建生打造烟台万华战略新优势的杀手锏。
  烟台万华总裁廖增太告诉《英才》记者,化工行业上游承接能源、原材料,下游承接轻工业以及直接民用消费,其景气周期基本上是与国民经济同向联动的。因此,经济危机之后,以全球化的思维来配置市场资源、原材料资源以及信息资源显得更加重要。
  同时,为了降低成本,烟台万华还加快了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步伐。2008年,为了减少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烟台万华及其全资子公司万华国际共同出资1亿多元,收购了宁波东港电化有限责任公司的部分股权。除此之外,随着2010年宁波基地二期工程的投产,宁波二期配套项目诸如硝酸、硝基苯、苯胺等上游原材料供应将陆续投入使用。
  烟台万华同时还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开拓MDI在节能建材和生态粘合剂领域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烟台万华的下游公司都是集团公司发起成立的。“烟台万华的子公司中,基本上都是集团培育好,再交给上市公司的。”同时担任集团公司总裁的丁建生说,这也是为上市公司“保驾护航”。
  打通产业链以后,原材料成本将大大降低,同时下游新产品的开发,也将增强烟台万华MDI产能的自我消化能力。但是,烟台万华的主要产品除了聚合MDI就是纯MDI,卖来卖去就这两种产品,过于大众化、单一化的风险让“差异化”发展产品的口号应运而生。
  “我们通过双核新技术开发的新产品属于国际领先水平,如今ADI中式装置都开始推向市场了。同时,M D I平行产品、新工业园30万吨的FDI也将投入建设。吃着碗里的,盯着盆里的,看着锅里的,酝酿着地里长的,这样你的企业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丁建生说这是他做企业的风格。
  金融危机之前,烟台万华的发展“不是一般的快”,效益也“不是一般的好”,但是管理却比较粗放,丁建生认为,开源要和节流并进,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也必须提到重要位置。
  为此,烟台万华加大了其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甚至花费数千万从SAP引进了一套企业基础资源一体化管理平台,从企业运营的所有关键环节,改善管理,严格控制各项生产成本和费用支出。“信息技术正好可以解决一个企业发展的极限问题,一个企业能做到一个亿,还是1000个亿,某种意义上就涉及到管控范围和管控能力的问题。”四次重大转折MDI的未来增长点,已经从欧美转移到了新兴国家,而未来全球MDI的竞争,将集中在中国市场。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丁建生不以为然,“烟台万华一直都是在压力下成长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万华的30年,就是不断被逼出来的。”烟台万华的发展经历了四次重大转折。
  第一个转折是1987年对新技术的全面开发。在那个时候,竞争对手不仅不会出让技术,连旧设备也不让落入到新进入者的手中。艰难甚至屈辱的引入技术的经历让丁建生意识到,自主创新是化工企业生存的基因所在。
  1998年的股份制改造,是烟台万华的第二个转折。在垄断行业,纯粹的国有企业缺乏创新压力和动力。烟台万华在没有实现股份制改造前,一方面旧的僵化体制束缚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薪酬待遇低无法吸收顶级学术带头人,技术创新步履维艰。股份制改造后,烟台万华被压抑的活力才得以迸发。
  烟台万华的第三个转折,就是让这家公司开始被大家熟知的反倾销案。
  丁建生怕竞争就不会有竞争力《英才》:你怎么看你的竞争对手?丁建生:竞争才能进步,如果你怕竞争,那你永远不会有市场竞争力,所以真正的企业一定是在市场竞争当中,尤其是跟世界一流的高手交手过程中发
  展壮大的。《英才》:和竞争对手相比,烟台万华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哪里?丁建生:我们的系统创新涵盖了从实验室研发、产品中试、工程化、再到推向市场的全国性创新;在中国,我们的成本是行业中最低的。另外,我们对本土市场理解、把握、培育以及掌控的能力
  都比同行有优势。《英才》:目前烟台万华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有多大?丁建生:我们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是第一。大约不止三分之一,我们出口大约占总产量的20%—25%之间,可以说我们挤进了第一梯队。2002年,美国IT泡沫破灭之后,股市大跌,“9.11”雪上加霜,欧美经济不景
  气,于是将MDI大量地倾销到中国市场。“2002年我们差点就生存不下去,为了争取生存空间,我们就利用反倾销这个手段,申请了立案调查。虽然后来我们撤诉了,但他们也不敢大张旗鼓的倾销了。”这次反倾销也让丁建生认识到,在此番烟台万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进入竞争对手成熟市场的节奏,“你不能太不顾行业的潜规则,自杀性的竞争不好。一旦被人家打出来了,你就再没有机会了。”
  烟台万华的第四个转折,就是如今从国内走向国外,从跟随者努力向领导者的过渡。“包括对未来新市场的培育方面,包括标准的制定方面,都是我们烟台万华牵头的,比如MDI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应用,秸秆板等等,都是我们主动倡导、培育的东西。”丁建生说。
  有分析认为,MDI的未来增长点,已经从欧美转移到了新兴国家,而未来全球MDI的竞争,将集中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巨头比起来,从总体规模上看,烟台万华还是航空母舰旁边的小木船。
  “在真正成为国际化大公司的过程中,烟台万华要走的路还很长。”烟台万华董事、常务副总裁寇光武认为,随着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的发展趋势。而烟台万华生产的MDI产品,将会成为节能减排的首选,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未来5年,中国和全球市场的MDI需求复合增速将分别达13.5%和6.5%。同时,未来3年内,虽然全球MDI供需将趋于平衡,但由于金融危机让很多国外巨头的项目延缓了,全球MDI重要新增产能将只有烟台万华宁波二期的30万吨项目,行业产能富余程度将逐步下降。

市公司“保驾护航”。
  打通产业链以后,原材料成本将大大降低,同时下游新产品的开发,也将增强烟台万华MDI产能的自我消化能力。但是,烟台万华的主要产品除了聚合MDI就是纯MDI,卖来卖去就这两种产品,过于大众化、单一化的风险让“差异化”发展产品的口号应运而生。
  “我们通过双核新技术开发的新产品属于国际领先水平,如今ADI中式装置都开始推向市场了。同时,M D I平行产品、新工业园30万吨的FDI也将投入建设。吃着碗里的,盯着盆里的,看着锅里的,酝酿着地里长的,这样你的企业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丁建生说这是他做企业的风格。
  金融危机之前,烟台万华的发展“不是一般的快”,效益也“不是一般的好”,但是管理却比较粗放,丁建生认为,开源要和节流并进,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也必须提到重要位置。
  为此,烟台万华加大了其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甚至花费数千万从SAP引进了一套企业基础资源一体化管理平台,从企业运营的所有关键环节,改善管理,严格控制各项生产成本和费用支出。“信息技术正好可以解决一个企业发展的极限问题,一个企业能做到一个亿,还是1000个亿,某种意义上就涉及到管控范围和管控能力的问题。”四次重大转折MDI的未来增长点,已经从欧美转移到了新兴国家,而未来全球MDI的竞争,将集中在中国市场。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丁建生不以为然,“烟台万华一直都是在压力下成长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万华的30年,就是不断被逼出来的。”烟台万华的发展经历了四次重大转折。
  第一个转折是1987年对新技术的全面开发。在那个时候,竞争对手不仅不会出让技术,连旧设备也不让落入到新进入者的手中。艰难甚至屈辱的引入技术的经历让丁建生意识到,自主创新是化工企业生存的基因所在。
  1998年的股份制改造,是烟台万华的第二个转折。在垄断行业,纯粹的国有企业缺乏创新压力和动力。烟台万华在没有实现股份制改造前,一方面旧的僵化体制束缚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薪酬待遇低无法吸收顶级学术带头人,技术创新步履维艰。股份制改造后,烟台万华被压抑的活力才得以迸发。
  烟台万华的第三个转折,就是让这家公司开始被大家熟知的反倾销案。
  丁建生怕竞争就不会有竞争力《英才》:你怎么看你的竞争对手?丁建生:竞争才能进步,如果你怕竞争,那你永远不会有市场竞争力,所以真正的企业一定是在市场竞争当中,尤其是跟世界一流的高手交手过程中发
  展壮大的。《英才》:和竞争对手相比,烟台万华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哪里?丁建生:我们的系统创新涵盖了从实验室研发、产品中试、工程化、再到推向市场的全国性创新;在中国,我们的成本是行业中最低的。另外,我们对本土市场理解、把握、培育以及掌控的能力
  都比同行有优势。《英才》:目前烟台万华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有多大?丁建生:我们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是第一。大约不止三分之一,我们出口大约占总产量的20%—25%之间,可以说我们挤进了第一梯队。2002年,美国IT泡沫破灭之后,股市大跌,“9.11”雪上加霜,欧美经济不景
  气,于是将MDI大量地倾销到中国市场。“2002年我们差点就生存不下去,为了争取生存空间,我们就利用反倾销这个手段,申请了立案调查。虽然后来我们撤诉了,但他们也不敢大张旗鼓的倾销了。”这次反倾销也让丁建生认识到,在此番烟台万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进入竞争对手成熟市场的节奏,“你不能太不顾行业的潜规则,自杀性的竞争不好。一旦被人家打出来了,你就再没有机会了。”
  烟台万华的第四个转折,就是如今从国内走向国外,从跟随者努力向领导者的过渡。“包括对未来新市场的培育方面,包括标准的制定方面,都是我们烟台万华牵头的,比如MDI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应用,秸秆板等等,都是我们主动倡导、培育的东西。”丁建生说。
  有分析认为,MDI的未来增长点,已经从欧美转移到了新兴国家,而未来全球MDI的竞争,将集中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巨头比起来,从总体规模上看,烟台万华还是航空母舰旁边的小木船。
  “在真正成为国际化大公司的过程中,烟台万华要走的路还很长。”烟台万华董事、常务副总裁寇光武认为,随着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的发展趋势。而烟台万华生产的MDI产品,将会成为节能减排的首选,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未来5年,中国和全球市场的MDI需求复合增速将分别达13.5%和6.5%。同时,未来3年内,虽然全球MDI供需将趋于平衡,但由于金融危机让很多国外巨头的项目延缓了,全球MDI重要新增产能将只有烟台万华宁波二期的30万吨项目,行业产能富余程度将逐步下降。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