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低调到极少直面媒体的人,在最近一年间却一直充当重磅新闻的焦点人物。他就是杨国强——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
2008年以来,更是如此:年初,即有传言称杨国强计划投资30亿元在内蒙古建“煤制油”示范工厂,此后投资估计最少达130亿元;5月,杨国强欲以125亿-130亿港元收购独霸香港电视界几十年的TVB消息一爆出,即令业界震惊;及至7月,他更是表示拟以25亿美元接手重建沈阳荷兰村,一个令沈阳市头疼近5年的“问题项目”……
不容忽略的背景是,奥运的狂热与杨所在的地产业无关——那里是另一个季节,寒冬。
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的预言似已应验,一些地产商正在“卖儿卖女”:苏宁环球退掉了上海一幅来之不易的黄金地块,雅居乐和首创把一部分项目股权割肉卖给了外资;通往资本市场的道路不再畅通,恒大被挡在了港交所门外,更多的房企还在门口踌躇,而那些已经上了市的,今年初以来,大多数市值都缩水了50%以上。
地产商们开始过紧巴巴的日子。但也有人反对现金为王,譬如上市首日市值就超过千亿元的碧桂园。今年8月12日,杨国强在中期业绩记者会上说:“如果我告诉你,碧桂园有170亿 (现金,那它)就是笨蛋,搞地产又不是搞银行,要那么多现金干什么?”
截至2008年6月30日,碧桂园的现金及银行存款接近70亿元,与之相对的是,它的在建及已建项目从上市前的23个跃升至如今的52个,其中25个是广东省外的项目。为此,“公司所有高管,所有项目负责人都出差在外”,7月25日,碧桂园集团一位高管告诉《英才》记者。
这样的扩张态势,或许让人联想起四五年前的顺驰,彼时的顺驰从天津奔向全国,以超常规的速度扩张,顶峰时期,它在全国的项目超过40个。碧桂园当然不是顺驰,可是,它的体能跟得上它飞奔的脚步吗?
8月12日,碧桂园公布的中报让杨国强再度成为“焦点”——股东应占纯利同比下跌28.5%至10.16亿元,每股盈利同比下跌35.7%至0.06元,销售额虽然同比增长23.3%,达到了74.38亿元,但要完成全年320亿元的销售目标,任重而道远。
“这毕竟是我们上市后的第一年,就像学生一样,能考多少分还不知道呢。”碧桂园的那位高管说。
起家 歪打正着
有了教育这张牌,杨国强才有了解套之日。
碧桂园曾创下内地房企融资额的最高纪录。2007年4月20日,该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此次上市共发行24亿股,行使超额配售权后,融资148.49 亿港元。
SOHO中国紧随其后,同年10月8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共发行15.49亿股,行使超额配售权后,融资近147.89亿港元,直逼碧桂园。
如果把这两起经典高价IPO的主角潘石屹、杨国强二人放在一起比较,你会发现他们一个来自火星,一个来自金星。老潘在繁华的北京CBD耕耘,老杨在广阔的农村行进;老潘做小生意,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搞,老杨是大手笔,一个城一个城地造;老潘的房子金贵,老杨的房子实惠;上市前,老潘只攒了120万平方米的土地,还不及老杨的1/10(根据招股说明书,碧桂园上市前的土地储备已经达到1870万平方米);还有,老潘是博主、明星CEO以及一部商业电影的男主角,老杨则基本上不给媒体任何机会。
老潘在生意上的保守,据说是受了当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影响,同样从那一轮行业调整中死里逃生的老杨,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多少有点儿歪打正着的意思。
7月的顺德碧桂园,花木扶疏,山峦青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差一点儿就埋葬了杨国强的梦想。
1993年,作为碧桂园的承建商,杨国强的北滘建筑工程公司为顺德三和物业发展公司垫资盖了几百套别墅。房子盖好了,宏观调控来了,银行不能给碧桂园提供贷款,投资过亿的大项目看样子要砸手里。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