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叱咤风云到败走麦城
只有一步之遥
从屹然崛起到突然轰塌
也只是朝夕之间
从兴盛一方到生死相隔
只不过是闭眼之瞬
企业家为什么“倒霉”
名誉与财富
还有生命
转眼间灰飞烟灭
他们违背了什么
又忽略了什么
他们触犯了什么
又轻信了什么
人生得意须警惕
企业家为什么“倒霉”
文·本刊记者 唐凯林
当格林柯尔顾雏军被捕的消息被证实之后,一家财经媒体用了这样一个标题来表达疑问——顾雏军为什么这么倒霉?
按照汉语的习惯,说一个人“倒霉”并没有什么恶意。相反,还带有些许同情,要不就干脆以“活该”来代替了。
没有人就活该倒霉,也没有人注定就得倒霉。然而,当时间即将走到2005年的尽头时,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一年来发生在企业家身上的“时运不济”,平添了不少悲情色彩。
网易代理CEO孙德棣的生命之花,在中秋节那天凋谢了,从此与他所热爱的互联网商业世界阴阳相隔,38年的光阴好短;作为昔日“郎顾之争”的主角之一,顾雏军没能逃脱一副冰冷的手铐,是非曲直自有评说;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事件,我们只猜到了热闹的开头,却没有想到失败的结尾,傅成玉郁郁寡欢;百度总裁李彦宏以登陆美国股市而轻松位列百富榜前10强,然而突如其来的知识产权官司却把他卷入了一场遭遇围攻的诉讼……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背时”?在上述企业家杂乱无章的“倒霉”命运中,或许存在着一些共性的线索。
的确,是到了反省的时候了。要不,来年的一声“我为什么这么倒霉”的叹息就少了几分旁观者的惋惜和同情,而多了几分嘲讽。毕竟,我们不能犯曾经犯过的错误,不能倒同样的霉。
在对企业家所遭遇的倒霉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家的“悲剧”有他的特定模式,存在“六大雷区”:
最为危险的雷区是健康问题所引发的生命危机以及人身意外伤害,病魔、自杀、遭人暗杀等危及生命的风险属于最极端的“倒霉”,它往往是企业家一生中最后一次倒霉。
经济犯罪或者其他导致法律诉讼的危机是企业家最容易踩上的“地雷”,法律风险往往是企业家经典滑铁卢事件背后的罪魁祸首,德隆的唐万新,金正的万平均属于此类。
财务风险是企业家的第三大雷区,在财务问题上遭遇不测的企业家往往会连带性地触及经济犯罪或法律诉讼雷区,这两大雷区极具关联性,属于“连环雷”。资金链断裂,抽逃资金,挪用资金具有逻辑上的联系。
企业家容易触及的第四大雷区被称之为企业品牌形象的公众信誉危机。据传播规律证实,“丑闻”要比其他正面事件更容易刺激传媒的神经。一个不合时宜的广告创意,一味敏感的产品原料都足以引发一场浩大的公共关系危机,给企业或企业家以致命的打击。
政策风险(在此主要针对国外的政策、政治风险对中国企业形成的壁垒)以及企业管理风险也是横在企业家面前的两大雷区,只是与前四大雷区相比,对企业家的威胁要相对小一些,国外的政策地雷不容易踩上,而公司内部的管理危机爆发起来要缓慢一些。
也就是说,企业家的“倒霉”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倒霉之前也会存在一些征兆。只是我们把成功看得太重,于是大胆冒进,铤而走险,甚至不择手段,“倒霉”不过是早晚的事而已。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那些在法律、财务、公关、政策上频繁“倒霉”的企业家们,他们早期的资本积累难免有原罪的痕迹,他们的资本扩张总是那么近似于疯狂,他们的管理总是略显粗放,他们在企业公共传播体系的构建上又显得那么幼稚。于是,在这样的非制度化生存状态中,企业家们要想绕过触发“倒霉”的雷区,平稳发展,难免有些悲观。
但只要我们的企业家们能在事发之前多想想“怎样才能不倒霉”,在事发之后又能多反省“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下一个“倒霉”的就不会是自己。
(唐凯林Hailong2000@vip.sohu.net;朱雪尘Zhuxuechen@vip.sohu.net;肖鸿扬xiaohongyang@vip.sina.com;戴璐myhaerr@163.com)
“倒霉”企业家——政策风险
美国的《埃克松—弗洛里奥斯修正案》中有以是否危害国家安全为标准衡量外国投资,这便为中海油横上一道政策门槛。
傅成玉:被怀疑的商业动机
文·本刊记者 朱雪尘
如果不是中海油独立董事的犹疑,或许傅成玉今天已经坐在了优尼科董事长的办公椅上。
因美国政府阻挠,导致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后,傅成玉一直郁郁寡欢。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中海油的失败?对于海外并购可能发生的政策风险又如何防范呢?
今年3月30日是按照约定由中海油向优尼科提交准确报价的最后期限。然而,那天董事会上,独立董事对于收购犹疑未决,最终导致董事会不欢而散。而在5天后,便出现重大变故。
4月4日,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横刀夺爱,宣布以25%的现金(65亿美元),75%的股票(1.03股雪佛龙股票换1股优尼科股票)收购优尼科公司。
然而,在随后两家公司对决之中,美国政界要员参与其中,把商业收购扯上了能源安全,至此,中海油虽然承诺付出185亿真金白银,但依然节节败退。
虽然此后,中海油及聘用的美国公关公司,多方游说,但是美国的《埃克松—弗洛里奥斯修正案》中有以是否危害国家安全为标准衡量外国投资,这便为中海油横上一道政策门槛。
7月11日,两位美国参议员写信给美国商务部,要求审查中海油贷款是否违背WTO原则,7月13日,众议院军事服务委员会举行了听证会,会议内容围绕中国的崛起可能给美国造成的威胁展开。
面对政治压力,中海油也不示弱,主动展开公关,消除“误解”。在宣布报价后的20天内,傅成玉先后接受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等多家海外媒体的专访,反复解释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商业动机和价值。
7月6日,谙熟英文的傅成玉更是在《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