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特殊的求学群体,为了每月四天的EMBA课程,他们开着豪华轿车往返于高校与公司,乘飞机辗转于东西南北各大城市甚至跨越海峡凌空而来……
高达二三十万元的学费虽然已使这个市场顺序下降,国内高校还是把EMBA项目当成提款机,大量的财富源源不断注入获得EMBA项目资格的中国商学院。
是什么使他们掏出巨额学费,甘于奔波劳顿,重返校园镀金?这个群体里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为何而来?
EMBA的日子不好过?
文·本刊记者 肖鸿扬
曾几何时,读完MBA毕业之后的学子,再不是当年的香饽饽模样,陷入了就业的尴尬之中,就连留洋回来的海归们,也被人戏称为“海带”。
这时EMBA教育异军突起,近年来在中国的温度直线攀升,成为教育界、企业界乃至整个社会的讨论热点,一时间,“老板班”、“富人俱乐部”、“领导集中营”、“高层加油站”等说法纷纷攘攘。
本刊就此热点对北京三所大学的EMBA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返回有效答卷200份,真实反映了目前国内EMBA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EMBA项目为何如此火爆?其间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商界的优秀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调查表明,中国至少有400家企业的5000多名高级管理人员急需接受EMBA培训。以目前EMBA的收费标准,今后5年内,将有大约10亿元的市场需求。
另一项统计则乐观地计算了潜在市场,中国有36万多家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如果每家可能会接受EMBA培训的高管有三人(总经理、财务总监、销售总监),那么EMBA的市场保守估计也至少有100万人。
然而热闹的表面总是遮盖了某些事实,一边是火爆的EMBA热潮,各个高校都争先恐后地开设EMBA班,一边却传来了生源不足的消息:在北京及上海的一些EMBA班,今年“日子”很不好过,报名人数和计划招生人数相差无几,个别EMBA项目的报名人数,还不够开一个大约四五十人的小班。本刊对在读EMBA学员的调查表明,84%的学员认为目前EMBA招生机构过多,其直接恶果是由于师资的缺乏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与此相比,品牌较好的学校生源情况良好,从本刊对北京几所名校的EMBA学员做的调查来看,他们对中外合办的项目有多达60%的认同度。比如中欧2004年的计划招生数为300人,报名者达800人;复旦每年两季共招生200人左右,平均的招生比例大约为3∶1。
但无论如何,与当年的MBA热度持续10年相比,EMBA都似乎是提前进入了衰老期。
学费的高昂是EMBA受人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调查中学员认为学费太高的比例占到66%,有意思的是,认为学费不算贵的34%学员,却大都是单位支付学习费用。
学费有多贵?仅国家教委对本土EMBA项目的指导价就高达20万元,然而水涨船高,如今北大26万、清华25万、复旦23万,普通人仰视着这些高昂的天价学费望而兴叹,更别提某些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的项目学费更动辄就超过30万。
尽管价格不菲,但据本刊对构成EMBA学员的几类人群(官员、国企、外企、民企高管)的调查,自掏腰包上EMBA的大有人在,达到42%。在上海,从港台专程来沪攻读EMBA的也不在少数。
另有数据显示,只有44%的国内企业负责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正因如此,企业的CEO、董事长们回校园“镀金”的愿望就不足为奇了,选择EMBA自然不失为最佳选择。而无论多昂贵的学费,对于急需“镀金”的老板们当然只是小菜一碟。
本刊EMBA教育调查
1. 你读EMBA的目的是什么?
拿学位20% 继续深造50% 拓展交际圈22%其他目的8%
2. 你对所就读的学校是否满意?
满意78% 不满意2% 不好说20%
3. 你认为什么EMBA项目质量最好?
国内院校28% 国外院校8% 中外合办60%其他4%
4. 是否认为目前EMBA招生机构过多?
是84% 否16%
5. 你是否觉得EMBA学费过高?
是66% 否34%
6. 你的EMBA学费由谁承担?
本人承担42% 单位承担54% 共同承担4%
7. 你是否赞成EMBA招生实行全国联考?
是26% 否74%
(注:调查人数:400位EMBA学员)
“EMBA班里大型国企的人太少了,总是在说缺人才,自己又不花钱培养,是不是国企不需要EMBA?”
国企EMBA的困惑
一笔“糊涂账”(主)
文·本刊记者 唐凯林/图·梁海松
“如果采访涉及到公司,我得先请示领导,不能乱说。”在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的前台大厅里,当记者掏出采访机时,中港集团海外事业部高级业务主管姚浩波警惕地说。
在采访过程中,每当姚浩波觉得自己“言辞过激”时,都会用眼神瞥视一下大厅里过往的人们,同样,大厅里路过的人似乎也回敬了我们一种不同寻常的眼神。
记者下意识地把采访机藏在了一本杂志的下面,尽管随行的摄影还在肆无忌惮地变换着各种不同的拍摄角度。
挑排名前30位的美国院校
36岁的姚浩波是中美国际管理学院第一批EMBA学员,1989年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以后一直在中港集团工作。在这近15年的时间里,姚浩波几次辗转于国外做项目,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外度过的。1992年去巴基斯坦做项目,两年后回国,1996年8月又先后去了非洲的尼日利亚、南非等国,2001年3月回国。
“很早就想读一个MBA,但由于工作性质不安定,在世界各地走,没时间坐下来学习。”特别是在1993年,当时身处巴基斯坦的姚浩波参观了一个美国在当地举办的教育展,上学的念头变得更加强烈。
2001年回国之后,姚浩波觉得自己年龄不小了,“读书的事不能再拖了”,于是他开始准备考托福、GMAT,当时姚浩波的念头还是打算出国留学,但后来发现国内中外合作的EMBA项目很多,美国排名前30名的很多院校都先后进入中国市场,姚浩波打消了出国的念头。
“去美国如果不去前15名的 MBA院校,不会有什么前途,但是这很难,如果要上15名以后的院校,那还不如在国内,学费便宜,而且还不用放弃原先的工作。”
妻子的现身说法是姚浩波决定读EMBA的另一个原因。据姚浩波介绍,自己的妻子是在国外读的MBA,毕业后觉得对个人的提升很有帮助,家人一直很支持自己去读EMBA。
但姚浩波起初并不知道对外经贸大学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合办的EMBA项目,而是报考了一个中国银行与伦敦城市大学合办的EMBA,“地点在上海,很不方便,学校当时录取了我,通知都发给我了,最后也没去。”他最后选择了中美国际管理学院。
姚浩波说自己读EMBA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一下自己的能力,对于“交朋友”、“拿文凭”等各种读EMBA的动机,姚浩波不置可否。
“有一个念EMBA的朋友给我发了一封E-Mail,主题是‘EMBA的22条军规’,其中一条说:上EMBA,想不及格都难。”
姚浩波所说的“22条军规”故事,足以证明读EMBA拿学位确实是一条轻松的捷径,但姚浩波觉得文凭对自己并不是很重要。
价值被低估
姚浩波自己为EMBA的学费买单,代价是21.6万元。当记者问及为什么单位不提供这笔教育培训费时,姚浩波觉得自己在企业里只是个中层,和领导提报销学费的要求不太合适,“再说我自己也掏得起,如果今后公司能考虑自然更好”。
“21.6万也干不了别的什么事,车是自己买的,房子是公家分的,我炒股票损失掉的钱就可以上一个EMBA了,拿来读EMBA很合算。”
要向公司申请呢?没想到记者的这一提问引起了姚浩波的一顿埋怨。“申请了也没有用,肯定要被毙掉。我建议你们媒体去采访一下国资委,EMBA班里大型国企的人太少了,总是在说缺人才,自己又不花钱培养,是不是国企不需要EMBA?”
做出这么大的牺牲总是希望有回报的,然而,姚浩波却没想过如何收回这笔21.6万的教育投资,姚浩波说在国企没法算这样的账,“在国企,加薪、升职都不容易,体制上不按什么学历、学位来算。这是一笔糊涂账,没法不糊涂,如果要算账,这个EMBA我是不能去念的。”
同样就读于中美国际管理学院的李健民,就任于微软(中国)渠道部总监。或许是来自外企的缘故,境况大不相同。李说:“进入微软面试时,我跟老板讲明了这个事情,他说没问题。但重要的事情要以公司为主。”尽管学费的事跟公司谈是有可能的,但李认为“不要欠人家什么,以免被绑在一个公司上。”
“读 MBA要脱产学习,那个机会成本太高了,而且我当时的年龄读脱产MBA太丢人了。”
外企EMBA的选择
签下三年 “卖身契”
文·本刊记者 唐凯林
“自我设计应该仔细遵循路线决定一切的原则,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决定放弃过去,而选择一条与过去有很少甚至没有联系的道路时,应该再三斟酌……正如一句中国古话所说——有所得必有所失。”
这是7年前马遇生的一段演说词,当时马遇生的身份是飞利浦投资公司人事资源部主任。这或许是马遇生当时压在心底的话,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班毕业之后,马遇生发现自己站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他竟不能自主地在“得失”之间进行选择!
“当时毕业以后中欧让我留在学校,我说不行,跟飞利浦有三年的合同,飞利浦出钱给我读EMBA,就是想让我为公司做事,干满三年以后再说吧。”
马遇生是中欧EMBA项目的第一批学员,其实在选择中欧之前,马遇生就已经在另一个十字路口徘徊过一次。
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的马遇生早在1992年时就萌生过读书的想法,并希望能拿一个清华大学的MBA文凭。但根据马遇生当时的情况,清华只能发给他工学硕士学位,而不是MBA学位,为此,马遇生放弃了清华而转投中欧。
究竟选择读 MBA,还是EMBA?这是马遇生在中欧所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据马遇生介绍,当时中欧的EMBA项目学费是12万,而MBA的学费则是3万。
“读 MBA要脱产学习,那个机会成本太高了,而且我当时的年龄读脱产MBA太丢人了。”最后,在低学费和自由二者之间,马遇生选择了自由。
12万元,这在1995年的中国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不过,这12万学费是马遇生所在的飞利浦投资公司支付的,为此,马遇生与飞利浦投资公司签下了一纸“毕业后再服务三年”的“卖身契”。
“这不是钱的问题”,马遇生强调即使是自己掏腰包,他也会选择EMBA。对于12万学费的投资回报问题,马遇生说自己没有想过。如今,作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在中欧的工资待遇还不如几年前在飞利浦投资公司时丰厚。
在舞台和腰包二者之间,他选择了舞台。
律师支招
培训协议十大细则
文·本刊记者 唐凯林
EMBA培训一直以来以高额的培训费著称,企业为一名员工支付EMBA的培训费用一般要付出高达10—20几万的代价。因此,岳成律师事务所主任岳成律师建议,在选择EMBA培训前,企业和员工双方一定要想清楚,培训协议要约定得越细越好,要着重注意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企业在挑选培训对象时,不仅是要挑“人才”,而且要挑“人品”,不要把钱花在一个计划离开自己的员工身上。
第二,员工在接受企业所提供的培训机会前,要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问问自己还愿意为自己的企业服务多少年,如果你已经有了离开的计划,最好不要接受企业提供的培训。
第三,企业和员工双方不要搞口头上的“君子协定”,培训协议内容要白纸黑字地写下来。人的感情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约定对纠纷的处理很有帮助。
第四,企业如果对书面协定都不够放心,可以要求享受培训的员工提供一些担保或找担保人为自己担保。
第五,培训协议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因此培训协议所约定的服务期限应该与劳动合同保持一致,这在企业与职工续签劳动合同时应该注意。
第六,对于培训期间员工的各种待遇要约定清楚,包括工资福利、保险等。其次要对员工在培训期间的工作职责写清楚,工作职责与待遇挂钩。
第七,除培训学费外,员工上学培训期间的其他费用由谁承担要约定明确,比如员工上学的交通费用、住宿费用等,以避免争议。
第八,对于员工完成EMBA学位之后的薪酬待遇,工作职位的变动要事先明确一个考核的方法,以避免员工在毕业后觉得自己“无用武之地”或“价值被低估”。
第九,对于员工培训结束后在服务期限内违约离开公司的情况,要分阶段约定不同的违约金,比如EMBA的学费是20万,服务期限约定5年,大致分摊是每年4万,根据这样的标准,企业可以约定员工服务1年后离开赔偿多少,服务2年后离开应赔偿多少,依次逐年递减。
第十,把可能想到的可能性都约定清楚,比如在服务期限内由于企业经营原因,或破产原因,或某部门被撤消等原因而直接导致员工离开的,员工可以不承担违约责任。
(本文根据岳成律师的采访录音整理)
如果说以前我的管理是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那么这18万元给我买了一个清醒——起码现在我知道兔子是跑路的、鸭子是游泳的!
民企EMBA的实在买卖
企业运作5桶金
文·本刊记者 张小平/图·梁海松
“兔子会跑,鸭子会游泳,这是常识。但过去我是常常让鸭子去和兔子跑步、让兔子去和鸭子游泳,结果是兔子不会跑步了、鸭子也不会游泳了。”
一年前为念EMBA,北京绿色天河农业科技公司老板赵春生掏出18万元交给北京理工大学商学院;一年后面对记者时,他有力地划拔着右手说,“值!如果说以前我的管理是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那么这18万元给我买了一个清醒——起码现在我知道兔子是跑路的、鸭子是游泳的!”
买来一桩桩“实在”
29岁就从北京顺义区林业局副局长位置辞职下海办实业,这位民营企业家对自己每一笔钱的用途都会仔细盘算。赵春生枚举着18万元买来的每一桩“实在”:
“EMBA的学员是一个比较厚实的群体,大家能产生良性互动。我常常把公司里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