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知名企业家曾向索尼前CEO出井伸之讨教:为什么日本有那么多国际大公司?中国企业应该向日本学什么?出井伸之犹豫了片刻,回答说:这取决于市场的规模,中国像美国一样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因此向美国企业借鉴一些经验或许更有参考价值,身处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如果中国公司不能在本土市场有良好的表现,就很难向海外发展。
有人戏言,中国企业家之所以要走出去,是为了从历史辞典里抹去“望洋兴叹”。更有好事者将柳传志的名言修正为:中国企业不出去是等死,走出去是找死。
而外国媒体则惊呼:一场全球商业战已在两条战线上打响,交战双方就是外国跨国企业和中国本土公司。一条战线上,几家中国企业以惊人的速度开始在外国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另一条战线上,更多西方和亚洲跨国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的行业领导者。
当人们睁大眼睛,发现国际舞台上最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并不是人们通常想到的像联想集团和中海油这类因海外并购而引人注目的企业,而是像华为、中兴、万向、力帆、奇瑞及格兰仕这类新型企业,专家称:这些企业代表了我国未来技术竞争的优势,最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的跨国公司。
一股“走出去”的中国商业潮正在向全球蔓延,并越发势不可挡。根据商务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517亿美元,去年一年达到70亿美元。并预测未来5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进入高速发展期,以22%左右的年增长,累计对外投资总额将超过600亿美元。
学者赵晓撰文分析,“从境外投资企业的分布上看,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在规模结构上,以中、小型为主,据统计,目前90%的海外中资企业投资规模不到100万美元,平均单项投资额仅为57万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00万美元的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
低价格的产品和管理制度缺失的企业,往往是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形象,一个中国海外高管向《英才》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招聘进来的外国工程师因被要求搬桌子而愤然离职,中国的海外老总相当不解:创业阶段,同甘共苦,为什么不可?
从惑到思,再到践行,中国企业的集体出走当然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不得不的商业作为,也很难说这些名声鹊起的企业就一定是中国未来的商业榜样,本期《英才》作这样一个报道,是因为我们认为“走出去”的过程是一个带有趋势性的、需要不断跟踪分析的过程,是见证中国企业成就为全球化公司的过程。中国的跨国公司势必将成为欧美、日韩之后的又一国际现象。
务实篇
从越南的首都河内出发,坐车往东南方向去,约莫几十分钟,可以看到一个叫兴安的地方,重庆力帆集团在越南的工厂就建在那里,工厂大约一两个足球场那么大,中、越籍员工加起来不下200人,在越南这个“骑在摩托车上的国家”,随处可见从这里出厂的力帆摩托。
而在尼日利亚经济中心拉各斯的一幢摩天大厦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员工们正穿梭奔忙于最顶端的四层楼,这里是他们的新办公室。进入尼日利亚市场8年之后,华为成为了这个国家最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2004年,华为累计得到了价值3亿美元的供货订单,2005年,它又得到了一份价值8亿美元的合同,在尼日利亚建造移动电话基站。
更传奇的是,在巴西,在亚马逊河畔神秘的原始森林,这里有1000平方公里的森林属于一个中国人——上海安信企业集团总裁卢伟光,他还就近开了两家木材加工厂,雇了当地上千劳力,森林里一个印第安人原始部落的酋长更是受邀成了安信地板的形象代言人。
越南、尼日利亚、巴西。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正如你所看到的那样,哪里有利润,哪里就有中国民营企业的身影,哪怕等待他们的注定是穷山恶水,是畏途巉岩。
出去:为了活下来
“在国内,我们可能连个部长都见不到,可在国外,总统请我们去家里吃饭。”
每年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中兴通讯公司总裁助理杨大跃都是在国际航班上度过的,他保持着每个月去一个国家拜访当地一些客户的习惯,“我刚从巴基斯坦回来,上个月我还去了趟印尼。”
“空中飞人”杨大跃注意到了国际航班上一个有趣的细节:
1992—1995年,飞机上除了西餐就是日餐,电视上打的是日文字幕,乘客大部分是日本人,既有投资者也有旅游者;
2002年以后,飞机上除了西餐就是中餐,电视上打的是中文字幕,乘客中中国人激增,除了投资者、旅游者,还有民工和江浙一带的小商贩。
中国的民营企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走出国门,虽然人们还在为他们有无必要走出去而争论不休,可在许多民营企业家看来,这个问题不需要争论,因为“不走出去就死掉了”。
“1996年,国内摩托车行业的竞争就已经非常激烈了,所以1998年,国家对民营生产企业放开自营进出口权之后,力帆一拿到进出口权就像短跑运动员冲刺那样冲了出去。” 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告诉《英才》记者。为了表达力帆和自己当时的迫切心情,尹明善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如尹明善所说,中国的摩托车市场很早就进入了饱和期。199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了摩托车产量最多的国家,1997年,中国生产的摩托车占全世界摩托车的一半。1998年以后,摩托车大量积压,摩企之间开打价格血战,“一斤摩托车只能卖14元”。这种情势下,走出去与其说是为了发展,倒不如说是为了生存。
“如果其他行业是微利的次方,我们家电行业则是微利的二次方”。长虹集团总经理刘体斌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根据2006年4月12日信息产业部发布的数据,今年1—2月,我国家电业的利润增速为-6.8%,无利时代的家电企业只好环顾左右、四面出击,TCL、格兰仕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先行者。
与家电行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源型、垄断型的行业,比方说,石油、煤炭、电力、电信等,这些行业的盈利水平非常高,但是,他们大多被国有企业牢牢把控,民营企业的机会往往少得可怜。所以对他们来说,海外的市场就像是空气那样珍贵。
成立于2005年的长联石油一度被视为打破垄断坚冰的希望,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想法太过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