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到过我们公司。” 中电电气光伏(南京)有限公司的一位员工说这话时,满脸自豪。
2005年10月22日,温家宝总理到中电光伏公司视察。中电光伏声名鹊起。
但“罗马城并不是一夜间建成的”。中电光伏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情结:“智本”的民族情结和“资本”的绿色情结。
这与两个人有关。
50岁的赵建华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一位站在世界光伏技术制高点的科学家。2004年,他带着自己的自主技术,携妻回到国内,投身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成为中电光伏公司总经理。
1979年,赵建华考入了南京工学院。读硕士学位时,他开始了MIS(金属/绝缘体/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的研究。1985年,赵建华作为访问学者来到澳大利亚,进入新南威尔士大学马丁·格林教授的研究所。马丁·格林教授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研究MIS结构的少数几位科学家之一。就这样,赵建华与太阳能电池结下了不解之缘。
赵建华刚进入研究所时,世界上电池光电转换率保持在20%左右,经过反复探索,他研制的高效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率达到20.8%。1989年,他和夫人王爱华博士共同研制的PERC(钝化发射极与背面)电池,创下了光电转换率22.3%的新纪录;1998年,他们研制出的PERL(钝化发射极、背面点扩散)电池,光电转换率达到了23%;1999年,在一块4平方厘米的PERL硅电池上,实现了24.7%的最高纪录,并一直保持至今。
赵建华虽然在国际光伏领域享有盛誉,可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摆脱不了浓厚的民族情结。无论是在洛杉矶、巴黎还是在悉尼,也不论有多远的距离,到了吃饭的时间,他一定去寻找中国餐馆。
谈到当初回国创业的想法,赵建华向《英才》记者坦言:“光伏产业虽然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多年的发展,但是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国内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却一直没有一流的光伏技术,让自己拥有世界纪录的光伏技术从实验室走进车间,回到祖国,是我和妻子共同的心愿。”
众所周知,实验室技术要转向产业化,需要经过重重关口。作为一个科学家,赵建华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机会就在于遇到具有远见卓识的投资者。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中电电气集团董事长陆廷秀。
2004年5月,由中电电气集团和以赵建华夫妇为首的博士团队共同投资的中电光伏成立。作为“资本”方的中电电气集团决策者将赵建华推向前台,任公司总经理,这样既体现了企业的高科技性质,有利于企业形象和凝聚力的发挥,同时,也让“智本”一方感到了资本方的重视与期许。
目前,赵建华原先拥有的光伏核心技术已全部为中电光伏公司所有,赵建华用公司名义,向有关部门申报了自己研发的N型太阳能电池专利。
赵建华的背后有一支出色的博士团队。他说,“未来的研发中,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率每提高1%,整个生产成本就会下降79%。再好的管理者也不能如此降低成本。”
“资本”与“智本”的优势嫁接,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发展光伏产业的路径。
作为“资本”方的决策者,中电电气集团董事长陆廷秀最爱说的一个词是:颠覆。
“利用超薄的硅片做成太阳能电池,直接把取之不尽的太阳能转换成强大的绿色电能,这不但是光伏产业带来的高科技奇迹,同时也是一种对传统能源方式的颠覆。”
陆廷秀看准了绿电的潜力,中电光伏成立之时,他宣布:高起点进军太阳能电池制造领域。
“做绿电,中电电气有着先天优势。”陆廷秀说,“安全、可靠、绿色、环保”一直是企业追求的最高价值准则。
“实现企业、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是每一位负责任企业家的使命。” 陆廷秀说。
目前已进入上市静默期的中电光伏,故事还远没有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