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四大广告公司董事长的“最好”之道
虽然不懂中文,马千里还是极认真地翻着《英才》杂志,每翻几页,他都会指着上面的图片,发出“他乡遇故知”般的欢呼:“这是百事可乐的CEO,我的朋友;这是辉瑞的CEO,我认识他;这是中移动的总裁,他是这次中企高峰会的联席主席,我也是。”
马千里满世界都是熟人,他是全球第四大广告公司——法国阳狮集团的董事长兼CEO,这家公司的客户名单看上去就像一个全球性的品牌排行榜:西门子、奥迪、惠普、宝洁、可口可乐、麦当劳、耐克、索尼、家乐福……2005年,阳狮集团的收入是50.13亿美元,而就在几年前,它连广告领域的第一梯队都未能进入。
被命令就任的CEO
“我想他看重的是我的激情。”
乌季达,摩洛哥靠近阿尔及利亚边境线的一个小城镇,马千里就出生在这里。他本名叫Maurice Lévy,马千里这个中文名字是下属取的,“我是1942年生的,属马。”
马千里是阴差阳错进入广告行业的。
他最初的理想是做一名外科大夫,这个理想成不了现实的原因是“我这人有个毛病,晕血”。他后来学的是工程学,毕业时,很多大公司给他发来邀请函,他不感兴趣,因为“全是黑乎乎的大办公室,看起来特别无聊”。就在他打算接受某公司邀请的时候,他的一个朋友告诉他,有家广告公司的IT部门正在招人。面试那天,马千里坐在那家公司的大厅里等,“好多穿着迷你裙的漂亮女孩在我面前走来走去,我当时感觉好极了,就入了广告这行。”
刚进入广告这个“不同的世界”,马千里每天只用两三个小时干本职工作,其余的时间,他跟那些富有创造力的同事呆在一起。很快,他“知道了这个行业所有的事情”。
直到29岁的一天,董事长找他吃饭,告诉他,我们的CEO要退休了,我们想选你做CEO。马千里问,为什么选我?董事长说,因为你是公司最好的员工。马千里非但没有欣喜若狂地接受反而提出辞职,“一个250人的公司,我才29岁,就已经是最好的员工,那说明这家公司也不怎么样”。1971年,他加入法国最好的广告公司——阳狮集团。
1972年9月的一个夜晚,阳狮在香榭丽舍大道的大楼突然着火,马千里恰巧就在附近,“我想冲进楼里去救火,消防员不让,我就在外面徘徊,发现一辆消防车,就找了一件消防服和一个头盔,装成消防员冲了进去。”马千里抢救出了许多磁盘,正是因为这些数据,阳狮的业务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我们照样能发工资,能给供应商钱,能为客户提供服务。”
三年后马千里被任命为CEO。1987年,阳狮集团重组,他被任命为董事长兼CEO。
《英才》:加入阳狮才4年,你就成了CEO,凭什么?
马千里:事实上,我加入阳狮才两年半,公司创始人Marcel Bleustein就要我当CEO,我拒绝了。一年半以后,他旧事重提,但这次,他不是来征求我的意见,而是命令我:你当这个CEO吧。
《英才》:说说你的这位前任。
马千里:他是充满激情的人,我把他当成我的榜样,我的导师。法国人过去对广告人不是很尊重,是他让广告人得到尊重。在我们公司,他的影响至今还在。他以人为本,以己为荣,他鼓励永不自满,做到最好,这些都指导着我的工作。我从他身上学到一个管理技巧,那就是,你在管理团队的时候,要对他们100%的信任,要给他们权力。
《英才》:你知道你会接他的班吗?
马千里:我们见面第一天,他就跟我说,有一天,你会成为公司一把手的,我当时不相信。
《英才》:他喜欢你什么?
马千里:我想他看重的是我的激情。我们的第一次谈话真是激情四射,我当时很年轻,对工作充满热情,我谈到计算机,谈到创造力,谈到《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谈得特别激动。
全球收购公司不下100家
“我们把工作做在并购前。”
9月11日下午4点,2006中企高峰会最后一场对话,主题是“中国全球化发展的公司”,嘉宾是马千里、王建宙、杨元庆等。谈到全球化时,马千里认为“没有选择”,到了某一水平,“你必须和那些大家伙面对面地竞争”。当他意识到“全球化是一个趋势,如果我们不那样做,我们就没有未来”,当他意识到“中等规模的广告公司很可能没有生存空间”,阳狮开始了全球化的征途。
对阳狮来说,收购,全球范围内的收购,成了一种武器,因为“我们需要为遍布全球的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2000年,收购盛世长城(Saatchi & Saatchi),2002年,收购Bcom3;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阳狮收购的公司不下100家。也正是因为这样,阳狮站到了Omnicom、WPP、IPG的对面,跟这些“大家伙”同台竞技。
你可以把马千里看成一个国际买家,但他令人敬佩的除了收购,更多的是整合。
《英才》:阳狮收购的公司都在赚钱吗?
马千里:是的。
《英才》:怎么做到的?
马千里:成功收购一家公司并让它盈利的诀窍是,要尊重被收购公司的文化,尊重它过去的业绩,让它的员工感到来自新公司的支持和爱,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
《英才》:事实上,并购后被并购方往往会感到迷失,会有人才的流失,你们怎么做?
马千里:我们把工作做在并购前,而不是并购后。收购的时候,很多人会只看价格,而我们会看文化。我们不是工厂,更多的时候,我们接管的是人,所以,我们在收购的时候,一定会确保被收购方的员工对这笔交易是自豪的,不会有受歧视、被卖的感觉,要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还在。
《英才》:会不会去看被收购公司的员工?
马千里:这是第一时间要做的事情。当然,还要拜访它的客户,如果一些重要客户对这笔交易不是特别满意,也许就不应该收购。
《英才》:还会继续收购吗?
马千里:我们肯定是要发展的,一方面通过公司自身的有机增长,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收购其他公司来壮大规模。
《英才》:资金方面有问题吗?
马千里:没有问题。我们有足够的偿债能力,而且有充足的资金来收购。
帮银行家圆广告梦
“我们的文化就是要与众不同。”
李维伦(Levy Lambert)是一位银行家,他在这个行业干了13年,忽然有一天,他不想当银行家了,想当广告人。他写了一封信,寄给各大广告公司的CEO,马千里约见了他。“出来以后,我哭了,因为竟然真的有人会对我的梦感兴趣。”李维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马千里任命李维伦为阳狮亚太区总裁。“我知道他一点广告行业的背景都没有,但是他非常有激情,正是这种激情吸引了我,我觉得他这种激情可能会成就一番事业。”事实上,李维伦确实成就了一番事业,阳狮在亚洲的业务其实都是在李维伦手里发展起来的。2005年,阳狮集团占据了亚太地区20.8%的广告市场份额,在该地区的收入占整个集团收入的10.5%。“他做的所有事情都让我们引以为豪。你看,在广告界,银行家也能成功,这是多么好的消息呀。”马千里说着大笑起来。
马千里的严于律己是非常著名的。他每天早上6点到6点半上班,晚上9点半下班,总是周末出差,坐晚班飞机,“不会把时间都浪费在路上”。2001年,阳狮试图收购美国的李奥贝纳广告公司(Leo Burnett),马千里去谈判的时候,坐的是9·11事件发生后法国第一趟飞往美国的班机,整架飞机上只有20个人。
如今的阳狮已经在全球104个国家拥有近4万名员工,马千里想让它成为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吗?
“不,”马千里说,“拥有最好的员工,吸引最好的客户并向他们提供最好的服务”才是他真正的目标。
《英才》:你觉得自己是哪种领导者?
马千里:我觉得自己要求比较高,但我可能是那种宽人律己的人,总是希望听听别人的意见。
《英才》:你怎么判断眼前这个人是不是你要找的人呢?
马千里:找到合适的人,有时候得靠运气。当然,更重要的是感觉,感觉对了胜过一切。我们的工作性质是团队合作,所以,我们不想找那种孤芳自赏的人,但我们又要在团队与个性之间保持一种平衡,无论如何,挑选人才都是要冒风险的,如果一点儿风险都不冒,那么你的组织结构可能就会非常单调,所有人的性格都一样,没有自己的个性。
《英才》:你亲自去拜访客户吗?
马千里:我没有一天不跟客户打交道,比如这次来中国,我就会去拜访北京和上海的客户。
《英才》:阳狮有很多客户是美国的大公司,他们大可以选择美国的大广告公司,为什么要选择你们?
马千里: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了,因为我们做得更好。我们的业务更好,我们的沟通技巧及手段更好,我们的创造力更好。
《英才》:具体好在哪里?
马千里:首先,我们以人为本,我们是和客户、消费者对话的,不是来对他们发号施令的;其次,我们注意创新,因而能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全新的服务;还有,我们对全球化的看法也跟别人不同,我们认为,全球化不是同质化的发展,不是美国式的发展,我们在不同的国家就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跟消费者沟通。我们的文化就是要与众不同,要独树一帜。
《英才》:你们的作品难道是最好的?
马千里:我永远都不会这样说,这样既做作,又不谦虚。我们总是在进步的过程中,永远没有尽头。
《英才》:怎样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马千里:富有创造力的员工是成熟而复杂的人,对他们来说,一般的奖励措施可能算不了什么。他们很骄傲,更看重的可能是他们的价值,可能是竞争对手的认可。我觉得,最大的激励就是他们自身的愿望,他们自己的激情。
关键数字
50.13亿美元
阳狮集团2005年的收入
20.8%
2005年阳狮集团占据的亚太地区广告市场份额
100家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阳狮收购的公司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