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张亚勤同学学习。”
这是1978年太原某些学校挂起的标语。那年,刚刚12岁的张亚勤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据说,当年的山西省各大报刊,都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那时的张亚勤在山西的名气比现在要大很多。
时逢“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年,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兴,跃过高考这道“龙门”,人生便会出现一道分水岭。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甚至中年人,都把对未来的希望押在了考场上。
相对而言,还是孩子的张亚勤无疑是高考大部队中的一个传奇人物。当然,对于这个5岁便失去父亲的男孩,高考同样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从照片上看,1978年的张亚勤与同龄孩子并无过多分别。浓密的头发竖在头顶,微笑的嘴角略带着孩子常有的腼腆。虽是黑白照片,但下巴上那颗现在已经成为他标志的痣,清晰可见。这个英俊的小男孩面对着镜头似乎没有半点紧张。张亚勤说,他从小就是一个有自信的孩子。高考后的盛名更令他不免心生骄傲。不过,骄傲的火苗刚开始燃烧,就在严厉的母亲的提醒下被理智浇灭了。
尽管张亚勤不止一次强调自己不是“神童”,但从对这张照片的喜爱,似乎可以猜想,在他的内心深处,对那个人生阶段的自己有着无限的留恋。正如他所说:“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我在中国科技大学的8年时间,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8年中,张亚勤完成了学业,找到了爱情。从一个贪玩的孩子,成长为有志青年。
1986年,张亚勤离开中国科技大学,赴美留学。在异国打拼的亚勤很快就融入了主流社会,并获得了诸多认可:桑纳福最年轻的多媒体研究院主任、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百年史上最年轻的院士……
不过,这一系列的荣誉并没有让12岁就自己背着行李上大学的张亚勤安定下来。1999年初,他在李开复的邀请下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中国,一待便是14年。期间,他的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与他英雄相惜的李开复也在2005年离开了微软。而张亚勤一直都在坚守,他相信在永无止境的创新旅途上,需要激情,更需要耐力。张亚勤与他的管理团队携手,倾力打造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和战略合作的完整创新链条。2011年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园区在中关村落成,成为微软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的研发基地,也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建立的最大创新体系。张亚勤希望未来3-5年,在这里能诞生真正改变世界的技术或产品。
时光像一条静静的河水,无声无息地流淌,荣誉与繁华,快乐与忧伤,就像当年在岸边打水漂的12岁少年手中的瓦片,飞掠过河面,溅起或大或小的涟漪,但很快,水面就恢复了平静。而今,47岁的张亚勤期待着有一天,能拥有更多自己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做更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在属于自己的红酒庄园里,持一杯亲酿的红酒,品人生百味,望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