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榜单
首要影响力

中国中车 五化提速

文|本刊记者 谢泽锋 日期: 2020-03-29 浏览次数: 292

4100 多万元现金、2.1 万斤大米、1200 套医疗床垫、数万个医用口罩……2020 农历新年伊始,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车集团或集团)以及旗下公司通过各种方式紧急驰援湖北,与此同时,9600 多名售后服务人员坚守铁路物资大动脉,在危机时刻体现了中央企业的使命和担当。

而这背后,更是中国中车多个产业协同发展、国际化程度以及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展示。3000 万元来自中车集团;120 多万个医用口罩来自中车旗下南非、马来西亚、意大利等海外机构;2.1 万斤大米由中车金控筹集;1200 套医疗床垫则是中车集团旗下大自然科技公司制造。

从“中车看世界”,到“世界看中车”,重组合并近5 年,中国中车成长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值得一提的是,中车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营业收入稳居全球行业第一,集团位居2019 年世界500 强第 359 位。

作为中国制造业出海的一张金色名片,中车产品已经服务全球六大洲105 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一带一路”国家基本覆盖。中国中车将持续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为全世界提供优质的轨道交通及相关服务。

“高铁和中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车集团董事长刘化龙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高铁的发展模式,为世界各国发展高铁提供了经验借鉴。中国中车走出去着眼点主要是基于公司‘连接世界、造福人类’的使命,与世界各国分享中车科技创新的成果。”

合并成立以来,中国中车成绩不菲——营业收入稳居行业全球榜首;中央企业业绩考核,年度业绩连续8 年A 级,2016—2018 年任期考核单项奖无一缺失。

与此同时,中车多元化产业链价值逐渐凸显,新产业已涵盖九个新产业板,其中新能客车、风电装备等业务已跻身行业前茅。

深化改革,中国中车也走在了前列。时至今日,中车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实施,3 家企业入选混改试点企业,中车产投完成混改融资,7 家企业入围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企业,入选数量位居央企第一。

放眼未来,刘化龙强调:“我们将打造一个五化特征的中车。即国际化中车、多元化中车、高端化中车、数字化中车、协同化中车。”

力争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与国际巨头同台竞合,多元产业有效融合,央企改革继续深化,实现“五化中车”正不断提速。


国际化不仅盯着赚钱

作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中国中车在践行“一带一路”战略中担当着先遣队和排头兵。

回望这五年的“一带一路”布局,中国中车的' 一带一路' 生意可以形容为,从“走出去”到“留下来”再到“融进去”。

中国中车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要积极探索“五本模式”,积极担当“四个角色”。

“五本模式”是指中国中车的产品与合作方要做到本地化生产、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售后服务和维修以及本地化管理。承担起“四种角色”,即文化“传译者”、人才“孵化器”、产业“推进器”、社区“好邻居”。

中车马拉西亚基地就是一个典型的样本,刘化龙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特别提及这一案例。

“我们在马来西亚建设的基地从施工建设到基地投产,从员工聘用到日常经营,从产品制造到维修服务,本土化资源都得到了最大限度利用。”刘化龙向《英才》记者表示,“尤其是本土化员工在基地的占比已经超过80%,远期规划的占比将超过95%。”

与此同时,在马拉西亚,中国中车积极担当起“四个角色”,如在人才孵化器方面,马来西亚原本没有轨道交通的高校和专业,中国中车决定招聘相近专业、相近工种的学生和工人,输送到同济大学和湖南铁道职业学院接受技能培训。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成效显著。

“3 年前,一个20 出头的小伙子应聘成为我们的钳工。因工作出色几次获得来中国培训的机会,并很快被提拔为所在工段的主管。”刘化龙告诉《英才》记者,“在他的示范和推荐下,他身边的朋友也先后加盟中国中车。”

中国中车目前拥有78 家境外企业、29 家境外机构和17 个海外研发中心,海外资产340 亿元,欧美等外籍员工近6000 人,产品已经服务105 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数字显示了中国中车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刘化龙向《英才》记者强调,中国中车走出去并不仅仅只是盯在赚钱这一点上。

有数据显示,中车在除中国以外的海外市场占比仅为6%。但这应考虑到,“就全球而言,轨道交通装备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而中国是最大单一市场。就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而言,中国中车占比已经接近30%。在全球分享我们创新的产品,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服务到哪里。”

经过多年的实践,中车已经实现了从单一输出产品,到“产品+ 技术+ 服务+ 资本+ 管理”组合输出,从单一产品到全生命周期服务。

通过中国中车的努力,马来西亚成为东盟第一家拥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能力的国家,此后,中国中车围绕如何拉动当地产业链发展做了许多探索。

例如,将全球优秀的轨道交通企业落地当地,结合当地的产业链企业,对这些公司进行培育,继而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以马来西亚轻轨三号线项目为例,该项目是第一个由中国企业牵头承揽的出口海外无人驾驶轻轨项目,中车株机公司是该项目的联合体牵头方,负责整个项目的管理、整体车辆设计、非本地化部件的供货以及车辆的生产制造。

而Tegap Dinamik 公司负责本地化的实现,包括部件与服务的本地化采购与供货,西门子中国则负责车辆牵引系统的设计。

据悉,该项目将采用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以及三轨受流四轨回流等业界领先的技术,项目车辆将于2020 年8 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轨道交通装备是一个高使用频率、高磨耗的公共产品,对于维护保养有着严格的要求,为解决业主的后顾之忧,2011 年,中国首家海外轨道交通“4S”店——吉隆坡中车维保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专注于城际动车组的维保服务。

此外,中车已成功实现了动车组、轻轨车辆、电力机车、工程维护车等产品在马来西亚市场的落地。中车株机公司出口马来西亚的产品使用了自主研发的米轨转向架、铰接式转向架、DK-2 制动系统等核心部件,并在马来西亚成功申请专利。

对于国际化发展,在刘化龙看来,“关键还是共享共赢。”他告诉《英才》记者,跨国经营实现更好的“走出去”,绝不是简单的建个工厂了事,必须要以本地人的思维、习惯、方式、规则去做事,实现“共享共赢”。

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还属于发展中阶段,缺乏资金、技术、管理经验。随着“一带一路”布局的深入,中国中车正作为牵头方,中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全产业链企业抱团出海,努力为当地提供系统性的“中国解决方案”。


国际竞合以我为主

随着国际经济的不确定增强,全球贸易壁垒陡增,中车集团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业务开展也遭遇不少新的挑战。

目前,全球轨交设备先进企业有中国中车、加拿大庞巴迪、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以及日本日立和川崎重工,由于背靠中国这一巨大市场,中国中车营业收入显著多于其他公司。

为抵御中国中车,近年来,全球轨交设备行业内发生多起重大并购,轨交装备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2015 年,中国北车与中国南车完成合并;同年,阿尔斯通置换得到了GE 的轨交信号业务,进一步强化信号技术水平;日立收购了意大利轨交设备公司Ansaldo Breda 以及铁路信号公司Ansaldo STS,成功获取大量欧美客户;最新消息显示,今年2 月17 日,法国阿尔斯通公司与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和魁北克储蓄投资集团签署初步协议,准备以58 亿-62亿欧元收购庞巴迪的轨道交通设备子公司庞巴迪运输公司。

西门子和阿尔斯通两大巨头铁路事业部的合并,意图不言而喻。不过,在刘化龙看来:“世界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并购联合都是市场主导的正常行为,中国中车将以我为主,努力为市场提供安全、可靠的轨道交通产品。”

尽管,中车的海外市场拓展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在欧美高端市场,中车的产品出口会遇到一些壁垒,比如TSI 认证,投标业绩支持等。“但2019全年来看,经过我们各方的艰苦努力,较好地达成了年度预期目标。”刘化龙向《英才》记者表示。

在2019 年,中国中车在不少国家和地区有所斩获。2019 年12 月15 日,中车成功击败捷克的斯柯达运输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中标葡萄牙地铁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中车登陆欧盟国家城轨市场第一单。

今年1 月21 日,葡萄牙波尔图地铁车辆及相关维保采购项目签约仪式在波尔图圣本托火车站举行。葡萄牙波尔图地铁与中车唐山公司正式签署项目合同,中车唐山公司将向波尔图地铁交付18 列4辆编组的新型地铁列车,并提供5 年的维保服务。

据资料披露,这一项目总价约为4960 万欧元的项目,中车唐山公司将负责提供地铁车厢并担负设备维修任务,维修期为5 年。波尔图地铁公司表示,这一项目使该公司节省了650 万欧元的开支。新车厢的交付将在2021-2023 年间完成。

此外,2019 年底,中车成功进入菲律宾市场。去年12 月18 日,中车株机与菲律宾国家铁路公司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签署供货合同,由中国制造的动车组列车将首次出口到菲律宾。根据合同,中车株机将于2021 年7 月向菲律宾国家铁路公司交付3列设计时速为120 公里的内燃电力动车组列车。

这批列车将在马尼拉和吕宋岛南部比科尔地区之间运行,是菲律宾拥有的首批内燃电力动车组列车,“预计将极大缩短两地间的列车运行时间”。

获取这些订单,与中国中车的特有优势不无关系。刘化龙告诉《英才》记者,和世界一流的竞争对手相比,受益于强大的研发能力、规模生产能力、有竞争力的人工成本、完善的国内产业配套、国内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国内铁路的快速发展等因素,“中车的产品在国际市场有一定的价格、交货期以及服务能力等优势。”

不过,也应看到,“中国的融资成本相对日本等国家还是较高,融资方案竞争力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中车国际化经营起步较晚,整体而言,中车的跨国经营能力,跨文化融合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刘化龙说道。


挑战技术创新“无人区”

身处高技术水平,高行业壁垒的轨交设备行业,中车集团始终把创新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追赶、超越”的核心思想,秉持“明志笃行、固本培元”的科技创新之道,抢占全球技术制高点。

负责技术的中国中车副总裁王军向《英才》记者指出,近年来,中车科技投入比保持在5% 以上,众所周知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产品被誉为新时代的“国家名片”。

目前,中车已建有13 个国家级研发机构、21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17 个海外研发中心;2019 年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2 项(主持3 项),获得中国专利金奖2 项,获奖总数排名央企首位。同时,中国中车集团作为国资委确定的10 家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之一。

2019 年,在中车集团不断推动自主创新的努力下,京张智能动车组上线运营,400 公里可变轨距高速列车样车、600 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中国动车组再获有工业设计“奥斯卡”之称的“中国设计红星奖”(卧铺动车组摘得金奖、京张智能动车组获得原创奖银奖)。

“目前,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已经从跟随世界的步伐到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然而接下来,我们也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挑战这个领域技术创新的‘无人区’。”王军对《英才》记者表示。

挑战轨道交通技术创新“无人区”,中车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就外部环境而言,全球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新一轮技术革命蓄势待发,所以不确定因素非常多,难度非常大;就内部机制而言,中国中车面临如何转型升级的难题。王军表示:“中国中车必须要有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与气魄。必须颠覆固有的思维方式,彻底改革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建立跨界、融合、共享、共赢的创新体系。”

王军特别看重跨界融合创新。他认为,开放、融合是一个产业创新体系发展成熟的重要特征。越是创新实力领先的产业,其创新体系的开放、融合程度和水平也就越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开放、融合创新的范围、作用及影响将不断扩大。“对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而言,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将对我们的产品、经济运行和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和影响。因此推动‘政产学研金服’全链的开放、融合是必然趋势。”王军强调。


多元化看重协同效应

固定资产总额增长32 倍,工业总产值增长84倍,利税总额增长超过30 倍,重组以来对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累积110 份。中车营业收入稳居行业全球榜首;中央企业业绩考核,年度业绩连续8 年A 级,2016—2018 年任期考核单项奖无一缺失。这是自2015 年重组以来,中车集团交出的成绩单。

资料显示,截至2018 年底,中国中车共有4 家A+H 股上市公司—— 中国中车(601766.SH/01766.HK)、时代新材(600458.SH)、南方汇通(000920.SZ)、中车时代电气(03898.HK);以及瑞伯德(839408)、贵州大自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34927)两家新三板公司。资产证券化率超过94%。

根据中国中车(601766.SH)2019 三季报显示,公司营业总收入实现1545.20 亿元,同比增长14.15%, 净利润84.13 亿元, 同比增长11.76%。随着基建投资的持续回暖,公司业绩稳健增长值得期待。

与此同时,中车集团依托高铁核心技术和产业优势,在持续做强做优轨道交通装备核心业务的同时,大力拓展城市基础设施业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务。“轨道交通装备全球行业第一的位置进一步牢固,新能客车国内份额跻身前三,风电核心部件国内前列,金融、物流等服务业与主业实业协同发展、相得益彰。”刘化龙对《英才》记者说道。

据公开资料显示,集团新产业已涵盖九个新产业板块,分别是风电装备、高分子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环保产业、船舶与海工装备、光伏发电、智能装备(含工业机器人)、重型工程机械及矿山机械、信息及软件技术等产业板块。2018年底,新产业收入占比为22.69%。

分析来看,中车新产业基本属于国家“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板块,与中车主产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协同价值。

“基于中车风电,新能源客车,高分子材料等产业的良好形态和竞争能力,预计‘十四五’期间,中车相关新产业会进一步提升市场影响力和行业地位。”刘化龙对《英才》记者表示,中车也会持续加大在重点新兴产业上的资源投入,推进重组整合,加强子公司之间、总部与子企业之间、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和联动。


央企改革持续深化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多元化方面,中国中车继续发力。资料显示,集团旗下3 家企业入选混改试点企业,7 家企业入围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企业,入选数量位居央企第一。

刘化龙向《英才》记者透露,截至目前,中车集团所属“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中车产投公司已经于2019 年底以增资扩股方式引入5家战略投资者。

中车产投混改颇受资本市场关注,去年12 月17 日,中车产投混合所有制改革增资扩股正式签约。正式引入株洲国投、国新资产、上海奉新智能制造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和工融金投一号(天津)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五家战略投资者,募集资金34 亿元。新引入投资者投后持股比例约占35%,是中车集团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股权融资。

引资结构来看,5 家战略投资者既包括产业投资人,也有金融财务投资者,既有国家级基金也有地方国企,将有助于中车产投实现引资本与转机制相结合。

国新资产是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简称中国国新) 下属全资企业,除本次参与中车产投混改外,中国国新还将与中车集团在多领域开展战略合作。

株洲国投是株洲市与中车集团推动央地企业合作的主要平台。株洲市是中车集团和中车产投的重要产业基地,双方合作历史悠久,株洲国投参与中车产投混改,更有利于双方形成资本纽带,深化互利合作,也是探索央地企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上海国盛、奉贤区上海市地方投资者的加入,对于中车产投在上海地区发展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具有重要帮助。

工融金投是工银投资等主体共同发起的专项投资基金,此类财务投资者的加入有利于拓宽中车产投融资渠道、优化公司资本结构,有利于督促公司提升盈利能力、控制资产负债水平。

综上来看,产业投资者的加入,将与中车产投和中车集团既有业务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协同,帮助中车产投继续壮大既有产业;财务投资者将有效提升中车产投资本运作能力,借助市场和资本力量,有利于中车产投加速培育新兴产业。

在刘化龙看来,此次混改意义深远。他向《英才》记者指出,中车产投混改引资后,将围绕“3+X”产业发展方向,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环境治理、氢能源动力、智能制造、储能等产业进行投资,快速培育打造中车集团新的百亿产值支柱产业。

而作为集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中车产投无疑也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不过,“中车产投完成‘混资本’仅仅是完成三分之一的工作。”刘化龙对《英才》记者表示,未来还要继续探索在“改机制”、“促发展”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其余两家混改试点企业——中车四方所和中车戚墅堰所目前正按照发改委、国资委关于混改第四批试点有关要求推进相关工作,力争在2020 年取得实质性突破。

而中车集团7 家“双百行动”企业分别为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中车齐车集团、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刘化龙透露,截至目前,“双百企业”全部263项改革任务已完成60% 以上。7 家“双百企业”在“五突破一加强”改革任务的基础上,在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优化法人治理结构、落实董事会职权实现有效授权放权、建设职业经理人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人才红利、创新红利,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