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榜单
首要影响力

中国化学 迈向高质量发展

文|本刊记者 杨旭然/图|蒋国清 日期: 2019-03-20 浏览次数: 1003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朝着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拼搏前进的过程中,中国化学该怎么办,我们应肩负起怎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面对当前传统业务领域产能过剩,经济效益持续下滑的困难局面,中国化学怎样打赢保生存的攻坚战,进而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怎样使全体员工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2017年11月,中国化学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在公司举办的党的十九大精神轮训班上,向参训的党员干部提出了这些问题,同时也向自己提出了这些问题。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戴和根和中国化学渐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中国化学曾经有着辉煌的过去,是我国工业工程领域的骨干建设力量和化工建设行业的龙头企业。在6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承建了我国90%的化工项目、70%的石油化工项目、30%的炼油项目,在国内外建成了7万多个工业装置,创造了多个“第一”,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我国化工、石油化工整体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14年以后,市场风云变幻,企业经营状况出现断崖式下跌。2017年7月,戴和根到中国化学任职时,企业经济效益连年下滑,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 困难重重,人心不稳,干部员工对企业能否焕发生机普遍持怀疑态度,保生存成了企业的头等大事。

戴和根来到中国化学,肩负着国务院国资委的信任和重托,也承载着中国化学数万员工的期待和梦想。


统一思想  绘就蓝图

人心齐,泰山移。

戴和根深知,要使中国化学迅速摆脱被动局面,落实国资委提出的“独立发展,做强做优做大中国化学”的工作要求,首要任务是凝聚人心。

2017年9月,一场中国化学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解放思想 凝心聚力 共谋发展”大讨论及建言献策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从总部到基层,从机关到工地,一次次动员、学习,一次次座谈、研讨,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市场开发、创新驱动、工程管理、风险防控、党建群团工作都由大家共同讨论、共同谋划,思想在碰撞中统一,智慧在交流中凝聚。

312次动员会、668次座谈会、7887条意见建议、207篇征文,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慢慢冷却的心热起来了,犹疑迟缓的脚步坚定起来了。

为了进一步认清差距,中国化学总部和所属各企业广泛向行业内和系统外的优秀企业进行对标,总计100余次。

通过“请进来”开展专家辅导,引导干部员工认清发展形势,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

通过“走出去”到先进企业对标考察,在看清自身差距中解放思想,获得启示。

通过“沉下去”到基层深入调研,广泛征询一线干部员工的意见建议,最大限度地凝聚群众的智慧。

通过“关上门”深刻反思,认真对照好经验、好做法和征询到的意见建议,查找问题,剖析原因,谋划改进措施。

知耻而后勇。广泛的对标学习,使中国化学干部员工更加深切认识到存在的差距,更加坚定了迎头赶上的信心。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使正在准备开启新征程的中国化学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进一步厘清了发展的思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鼓舞下,经过上下集思广益,中国化学对“十三五”规划进行了完善和细化,形成了“三年五年规划、十年愿景目标”:在五大板块协调发展的业务格局基础上,非化工工程收入占比逐步达到50%以上;国际业务收入占比逐步达到30%以上;通过不断优化经营布局、强推转型升级、深化企业改革、狠抓精细化管理、推进技术创新、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中国化学无比坚定地踏上了新征程。


绩效导向  激发活力

战略规划的成功实施,决定因素是人。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多能少”,激发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活力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为了扎实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中国化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印发了《所属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规定(试行)》、《职务职级管理办法》、《委派总会计师管理办法》等制度;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印发了《集团公司“一十百千”人才工程规划》、《人才引进管理办法》、《教育培训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在薪酬福利方面,印发了《高级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办法》、《所属企业领导人员交流任职薪酬福利管理办法》、《员工薪酬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这些制度为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规范各项管理工作做好了制度准备。”谈起制订配套制度,戴和根如数家珍,因为这些制度中,有很多都是他一条一条亲自修改的。

激发干部员工活力,核心是考核激励机制。中国化学对考核评价体系也进行了完善。在总部建立了由基本薪酬、绩效薪酬、特别奖惩组成的薪酬体系,对员工每月进行考核,部门正副职每季度进行考核;对二级企业领导人员建立了由基本薪酬、绩效薪酬、特别奖惩、中长期激励构成的薪酬体系,将党建工作情况也纳入考核范围;印发了关于工程项目、研发、经营开发、跟投、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配的指导意见,形成了完整的考核分配体系。

2018年3月5日,对于中国化学的总部员工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总部员工竞聘上岗动员大会召开,拉开了总部“三项制度”改革的帷幕。干部公开选拔、员工公开招聘、打破论资排辈、全员竞聘上岗、咨询公司参与、评委实名打分、严格履行干部考察任用程序,戴和根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实施过程。

通过这次竞聘,中层管理岗位聘用41人,业务管理岗位聘用95人,7人主动退出中层领导岗位。干部队伍平均年龄较改革前下降5岁,硕士及以上学历者超过半数,进一步实现了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在总部机关的带动下,23家所属企业也开展了竞聘上岗和公开招聘,“三项制度”改革在中国化学全面展开,“上岗靠竞争、收入比贡献”理念深入人心,激活一池春水。

为了解决所属企业领导班子年龄老化、同龄化、干部交流不充分等问题,在全面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中国化学党委对所属企业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补齐配强。公开选拔聘用干部61人,干部交流任职61人,新提任干部中70后、80后占比超过了70%,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龙头”高昂  内外开花

“要让经营的‘龙头’扬起来”,“要从‘做项目’向‘做市场’转变”,“要对接大项目、大业主、大客户,树立大经营的理念,构建大经营的格局”,在市场营销培训班上,戴和根讲述着他30多年从事经营工作的经验。

自1987年开始,戴和根就在中铁四局一线工作,历任技术员、处长、中铁四局集团七公司总经理、集团副总经理、总经理,2006年之后在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物资(集团)总公司、新兴际华等单位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他深知经营开发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

中国化学要摆脱面临的困难局面,完善经营布局,大力开拓市场是必然选择。

戴和根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作为经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军民融合、“一带一路”建设……站在世界地图前,戴和根指挥中国化学的经营大军开赴各个主战场。

面对化工行业持续下滑的局面,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化工非化工两种业务,发展相关多元化势在必行。

为了解决中国化学的生存问题,消化历史潜亏,必须抢抓短平快的发展机遇,加大力度拓展基础设施业务,迅速将企业规模做大、实力做强。

基础设施事业部应运而生,多个经营开发机构在北京、广州、武汉、西安、雄安相继设立,公开招聘的一大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跑步进场”,迅速投入战斗。

短短的一年时间,中国化学的基础设施业务得到了迅速的增长,一批重点项目在宜昌、赣州、安庆相继落地。基础设施事业部实现当年成立、当年签约、当年盈利。

经过深入调研,戴和根看到,虽然国内化工业务产能过剩、市场萎缩,但在中东等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化工行业仍然处于高速发展期,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化学迅速组建国际事业部,在俄罗斯、迪拜、刚果(金)等国家设立6个直属境外机构,整合内外部资源,实行本土化经营,进一步调整完善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区域布局,健全全球市场经营网络,在开拓化工市场的同时,积极发掘境外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机会。

从迪拜到刚果(金),从土耳其到俄罗斯,从印尼到马来西亚,中国化学的旗帜高高飘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国化学的国际化经营取得了重大突破,2018年海外项目新签合同总额近600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哈萨克斯坦天然气化工项目、俄罗斯炼油氢化裂解项目、尼日利亚炼油项目、迪拜汽车城项目、刚果(金)金沙萨基础设施及固废发电项目等又创造了公司历史上的多个“第一”。

戴和根常说,化工污染是重要的污染源,打赢蓝天保卫战,是中国化学的责任,也具备这方面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中国化学积极响应“长江大保护”、化工“退城入园”、“大气十条”、“土十条”、“水十条”等国家政策,设立环保并购基金,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进军工业污染处理、垃圾处理、水环境治理等领域环保项目。2018年新签合同额达到53亿元,同比增长11%。

保生存不是目的,打造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才是中国化学的奋斗目标。戴和根认为,要打造“百年老店”,必须发展实业,这一点也契合了国资委的要求。

中国化学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己内酰胺工艺在福建投资建设了全球单体最大的己内酰胺装置,年产能达33万吨,已经成为中国化学稳定的利润来源,为公司继续发展实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深化改革  稳中求进

2017年深秋,中国化学召开了两次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制定了69项重点改革任务,涉及经营开发、业务结构调整、考核分配、内部管控、加强党建等若干方面。69项改革任务是中国化学深化改革的“任务书”和“路线图”,由公司深改办进行限时督办,每个月都要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公布。经过一年多的扎实推进,已经完成了60项,改革成效正逐步显现。

通过改革,集团管控力显著增强。将总部定位为战略控制中心、价值服务中心、资源配置中心、投融资决策中心、绩效评价中心和风险控制中心,总部战略控制型的管控模式作用凸显。

通过改革,进一步实现了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管理层级持续优化,运营效率不断提高,资产质量得到改善,富余人员平稳分流,企业办社会职能大部分剥离完成。

通过改革,实现了中国化学历史上的第一次并购重组。2018年1月,中国化学宣布对山东公路集团成功实施战略重组,这是中国化学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力的关键一步。山东公路是全国第一批获得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企业,具有公路、桥梁、隧道、市政及工程设计等多项资质。这次并购的速度非常快,从开始对接到谈判到尽职调查,再到最后成功整合,双方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通过改革,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一些困扰企业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在和记者的交流过程中,戴和根说,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中国化学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必须深化改革;要谋求高质量发展,也必须依靠改革。改革红利将在中国化学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持续发挥作用。


精细管理  防范风险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永恒的主题。企业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高、更远、更稳。

“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的‘细胞’,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项目管理应由‘前台’向‘后台’转变,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由项目经理管项目向法人管项目转变,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这是戴和根在长达30年的工作经历中积累出的宝贵管理经验。

在戴和根的谋划下,中国化学的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已经由试点转向全面推行,正在成为中国化学的核心竞争力。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完善内部定额,确保项目策划、施工组织设计、资金管理、物资采购、劳务分包、验工计价等内容全部实现集中管理,以信息化手段实现项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流程化、信息化、细化、量化、可追溯、可考核。

“按项目规模进行分层级管理,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和全要素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费用、实物工程量、资金支付情况全面进行过程监控,科学配置资源,保证项目全程受控,有效管控项目成本和生产安全,打造精品工程,以现场保市场,以宣传树品牌,以服务赢得客户。”戴和根在多次会议中反复强调。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戴和根深知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性,坚持底线思维,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中国化学的风险防控以项目投标为起点,从项目投标的源头上控制风险,制定经营开发相关制度,设定投标限定条件,对低价标开展评估,有效提高了中标质量。

“我们对投资项目加强了事前评审,发挥投资审查委员会的作用,主动规避风险。对一些存在亏损风险的在建项目,加强与业主的协调,扭转了被动局面。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加强风险意识,从保管合同向管理合同转变。”戴和根说。

持续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是风险防控的首要工作。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力,中国化学在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法律风险防控、海外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每季度坚持开展经济活动情况分析,这是戴和根对内控管理的要求。通过对标集团内外的优秀企业,达到全面分析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提升经济管理水平的目的,有效发挥了过程监控的作用。

2018年,中国化学在压控“两金”方面的尝试成为风险防控的典型案例。通过签订责任书、设定专项费用、运用法律手段等多种方式,全年压减“两金”197亿元,存货转化97亿元,实现了国资委提出的“两金”零增长目标。

另一项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降低资产负债率。中国化学的资产负债率本来就不高,2018年的高速增长存在推高资产负债率的可能。中国化学通过完成可交债、永续债、永续中票、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发行,开展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筹集资金近142亿元,全力降低资产负债率。2018年末集团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2.36%,远低于同期建筑业央企平均水平。

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正在从传统业务向相关多元化拓展的中国化学来说更是如此。短期的阵痛不可避免,但没有管理创新,就不可能适应新的业务体系、就不可能迎来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  助推发展

和其他建筑业企业不同的是,中国化学由于所处行业的特点,先天就具备更强的技术属性,这是集团非常值得倚重的一个独特优势。“中国是一个化工大国,但不是化工强国。很多高端化学品方面,我们的专利和工艺是缺失的,只能靠购买,作为中央企业,我们有责任去填补这个空白”,戴和根说。

中国化学自主研发的己二腈技术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集团公司在尼龙及下游合成纤维、工程塑料产业、以及相关军民融合领域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8年10月,中国化学启动了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筹建工作。根据规划,科学技术研究院重点关注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技术的研发,进而为发展实业提供支撑。

商业模式创新,也是戴和根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他的视野投向了化工园区、产业园区的投资建设运营、特色小镇的建设,投向了养老产业、休闲产业、健康产业,投向了新兴的田园综合体、产城综合体等。戴和根说:“新业务的开发,新区域的拓展,必须要建立新的经营开发模式和约束激励机制,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员工和企业成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在2017年打赢了保生存攻坚战的基础上,2018年中国化学持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主要经营指标实现大幅度增长。全集团完成新签合同额2019亿元,较历史最好水平翻了一番;营业收入突破900亿元,较历史最好水平增长50 %以上;全年实现利润2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净利润2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

2019年1月,中国化学继续迎来了“开门红”。全集团新签合同额372.1亿元,同比增长377%;海外新签合同额197亿元,占比过半;实现营业收入72.8亿元,同比增长65.8%;实现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78.1%,为实现国资委提出的首季“开门红”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化学2019年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更加契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个阶段”的总体战略部署、更加符合中国化学发展实际的集团公司“三年五年规划、十年三十年愿景目标”出台了。

到2021年,集团的公司营业收入要达到1400亿元,力争1600亿元,其中净利润48亿元,力争60亿元,争创世界五百强;

到2023年,集团公司要实现营业收入达到18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0亿元,规模实力进一步增长;

2029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0亿元以上,世界500强排名处于中游以上,跻身先进国际工程公司行列。

到20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时,公司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奋斗者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中国化学的数万员工正在用不懈的奋斗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


做高端化学百年老店

《英才》:您去中国化学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当时是怎么想的?

戴和根: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中央企业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当时,中国化学正处于“保生存”的关键时期,国资委党委安排我到中国化学担任主要负责人,是对我的信任,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党的干部,作为国有企业领导人,我必须做到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开拓进取走出低谷,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把中国化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而不懈努力。

《英才》:2018年中国化学实现了重大突破,您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

戴和根:首先是战略引领。一个企业如果想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发展战略指引。我们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大讨论及建言献策活动,并与国际国内一流企业对标,查找企业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同时,结合国家战略、国资委对中国化学做强做优做大的工作要求,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制定了“三年五年规划、十年三十年愿景目标”,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其次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用改革做文章,制定了69项改革重点任务,对三项制度、管控模式、组织结构、经营管理、党建群团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英才》:中国化学是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

戴和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我们认为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不仅描绘了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壮丽前景,也对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央企业,我们始终积极服务国家战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化学是最早“走出去”的央企,创造了多项“第一”,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着比较好的基础,在国际市场享有比较高的声誉。近年来,中国化学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国际事业部,优化了海外机构布局,加快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了一批重大合同。海外业务的快速增长,不仅支撑了中国化学2018年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而且也推动了中国化学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同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树立了中央企业的良好形象。

《英才》:您认为中国化学转型升级的重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戴和根:中国化学转型升级是全方位的。我们调整了业务板块,围绕主业“建筑工程”,着重在基础设施领域发力,走相关多元化发展道路。应该说我们走的这条道路,是所有建筑业央企已经成功走过的道路,也是做强做优做大、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同时,我们在环保、实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持续发力,实施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战略,通过兼并重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混合所有制改革、品牌建设等五条关键路径,建设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英才》:对于创新驱动发展您怎么看?

戴和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企业的未来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中国化学作为一家知识密集型企业,拥有众多专业技术人才及国际化人才,要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要做的是科技创新。以往,高端化工技术及工艺都是购买欧美发达国家的,为了突破这个瓶颈,我们专门成立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高端化工技术,以解决更多的“卡脖子”问题。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