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观察
达沃斯特别策划

怎样熬过经济困局

文|本刊记者 谢泽锋 张延陶 朱玥 日期: 2013-09-02 浏览次数: 2054

  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结构性变革。

  美国国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问题愈发严重,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引发了一场小型的金融恐慌,日本还在继续量化宽松试图复苏,而其他经济体也未能找到明朗的出路。

  所有人都在思考,怎样才能熬过去?

  答案也许各不相同,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主题为“创新势在必行”。有远见的企业家已经意识到,现在正是韬光养晦、修炼内功的时机。马云改变了中国人的购物习惯,乔布斯颠覆了全球手机应用格局,这些创造性企业堪称典范。毋庸置疑,拥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及经济体,才拥有抵御经济风险的法宝。

  尽管中央表示“释放改革红利”仍然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然而至今“打点滴”式的改革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何平衡短期稳增长与长期改革之间的关系?当下的中国经济困局如何应对?如何激发市场创新的能量?不妨听听几位经济学者的见解。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郭田勇 银行业市场化大势所趋

  银行的风险首先是坏账问题,各方的说法莫衷一是,至今没有明确的数据。

  因此,究竟银行坏账问题给行业带来多少不好的影响,现在还不好估量。但是,国家审计署已经在摸底,相信在实际情况清晰明了之后,相应的办法就会出台。

  影子银行方面,风险是会存在的,因为影子银行面对的信用主体的信用状况没有银行客户质量优。但是为何仍有客户选择影子银行?因为存款人获得的收益要高于银行,而高收益背后当然是高风险。

  我认为金融热实体冷的说法其实是存在问题的。虽然,现在有很大一部分资金在银行间流动,但是银行间的资金很多都是买的企业债,因此并不能说这些资金就完全脱离了实体经济。我们现在无非是要规范银行间市场,防止资金追逐风险偏离度比较大的业务。

  当前的银行业确实需要改革,民间金融肯定会给传统的银行业带来冲击,尤其像余额宝这样的产品对银行的传统销售渠道已经造成影响。

  其实,面对格局的改变,新鲜血液的注入,不单单是银行业,只要是企业或者是想要盈利的行业,在未来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充分市场化。这是大势所趋。

  在此基础上,银行自身提升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在市场化竞争变得更加充分的环境下,银行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服务能力势必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

  当然,银行业市场化竞争是否能够得以真正实现,并非银行自己完全说了算。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金融业准入门槛限制的降低,这些能够促进银行业转型升级的改革,还需要监管层更多考虑。

  利率市场化是促进银行进行改革的一剂良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不宜过分强调推进速度的缓急。只要大的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一切都好说。另外,金融业准入门槛的限制也已经有松动,比如国家已经在考虑设立民营银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李佐军 单纯投资拉动已到末路

  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趋势,我曾在2009年就预测将呈“V+U”型增长趋势。V型是指2008—2010上半年这段时期,U型是指2010下半年—2015年这段时期。现在看来,实际情况大致如此,但后两年情况还有待检验。

  从2010年二季度开始,经济一直下行,一直跌到2012年三季度的7.4%。由于去年5月政府采取了稳增长措施,带来了四季度的一个小反弹,但这只是U型下降通道上的一个回光返照,难以改变中国经济进一步下行的大势,U型底部很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U型两端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左端是经济增速12%左右(实际是2010年一季度12.1%),右端2015年前后是6%-8%左右,2015年以后中国经济将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在经济持续下行的形势下,中央强调要采取稳增长措施。但这次稳增长措施与以往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所不同,主要是发展一些有发展潜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譬如节能环保产业、信息产业等。这些行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不会像印钞票、降低利率那样立马产生效果。

  我要强调的是,稳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一定要往上走,保增长则一定要往上走。稳增长的主要目的是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趋势平缓下滑也是稳增长。

  我不太赞成为了保GDP增长而留住那些本应淘汰的产业和企业。我们应该尊重经济规律,让那些没有效益、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行业逐步淘汰。

  我认为,单纯从需求端的“三驾马车”来寻求经济增长动力是有问题的,过分强调它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和“后遗症”,应更多地从供给端去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供给端的经济增长动力可以概括为“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它们正好对应着中央最近反复强调的释放改革红利、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

  过去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因为这种模式带来了投资效率低下、政府债务负担严重、资产价格泡沫甚至金融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当然,我们不能一概否定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投资必须注意三个问题:谁来投资、投资失败了谁来承担责任、怎样提高投资效率?

  创新驱动是中国经济新动力。我国创新不强的根源是制度不健全和不合理,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创新还需要有融资条件。需要通过改革金融制度,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室主任

  刘霞辉 还是靠深化工业化

  第三产业是我们国家目前为止相对落后的产业。因此,三产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面临着较大的改革需求,因为垄断、国家控制都在这个产业里面。

  比如说文化、体育、娱乐、医疗、教育、金融服务等,这里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国家垄断或者国家控制的现象,所以这些产业的生产潜力没有激发出来,市场没有有效地形成。这在未来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比较困难。从道理上来讲,企业面临困难,它有先天的调整能力,但有一些是企业不能把握的东西,就是大环境。这时,就需要国家主动做出调整,在大环境中给企业创造一些调整的可能性。

  我认为,以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阶段而言,中国并没有处在创新的阶段。中国的企业,包括整个国家应该说并没有把创新真正的提到议事日程上。因为,我们国家现在仍是中等收入国家,以中等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整个国家的发展能力,不可能提升到创新型国家的层面。

  我们现在能够做的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提升,人力资本的改善,企业的结构调整,慢慢为中国在未来成为创新型国家打好基础,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再谈增长质量与速度的问题,我觉得二者不是必然矛盾的。既然中国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压缩了正常的生长过程,那必然会有得有失。结构性的碰撞,短时间里会产生很多剧烈的摩擦,导致了所谓增长质量和速度之间的不均衡。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还是靠深化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因为农村人口还是太多,劳动生产率太低,只有把低端劳动生产力的人口,不断转移到劳动生产力更高的城市,以及其他的产业去,中国经济才能往上走。未来一段时间,继续推进劳动生产力转移将是我国保持增长的最大动力。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沈建光 盘活3.25万亿国库资金

  在我看来,7月官方PMI的转好缺乏广泛的数据支持。

  目前诸多经济指标已经回落至2009上半年水平即中国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艰难的时刻。当前经济确实存在硬着陆风险,应引起警惕与担心。

  二季度GDP回落至7.5%,触及了决策层既定的增长下限。投资增速创2003年以来新低,工业增速也与2009上半年接近。如果考虑到被高估的出口增速,真正的经济情况恐怕更差。

  未来,经济下滑何时出现拐点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7月宏观政策拐点已经出现,如果下半年稳增长政策措施能够切实落实,9月有望扭转经济下滑走势,出现宏观经济的拐点,四季度经济或将实现小幅反弹,全年经济增长能够达到7.5%的政策目标。

  我一直强调,越是经济下滑阶段,越应该发挥反周期政策的作用。而近期诸多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包括支持小微企业、加快铁路建设、确保出口稳定、加快行政审批权力下放及投资项目审批等,说明政策已经转向稳增长,体现了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的及时性。

  当然,也应总结早前经济刺激计划的教训,稳增长政策不应该再让银行承担准财政功能。如果能够通过结构性减税和发行调结构特别国债,专门用于保障房、基础设施、水利及新技术和新能源等项目建设,便可有效拉动投资,也能作为杠杆带动地方融资与保障房建设,对稳增长与调结构均有裨益。

  我建议,下半年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考虑盘活3.25万亿国库资金。而货币政策方面,由于当前中小企业资金压力仍旧很大,货币市场利率仍在上升,降低基准利率确有必要,宜早不宜迟。

  当前中国城镇化率为52.6%。未来以城镇化为核心的经济振兴计划也在加速,围绕户籍制度,农村土地流转,财政体制及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推出,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内需,带动投资与消费,支持未来经济增长达到7%。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徐建国 必须城市化

  自2010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的放缓是多方因素叠加的结果。

  不过,硬着陆这个说法现在还谈不上。二季度经济增长跌至7.5%,但与其他国家比,这个速度本身并不低。而且我们处于经济周期底部,对于底部而言,7.5%这个速度也不能说很慢,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就业压力。

  现在大家热谈的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其实可以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理解。钢铁、水泥、煤炭、电力等都是周期性很强的行业,在整体经济良好的时候往往各种紧俏,资源紧张;经济放缓时候,便被扣上产能过剩的帽子。

  社会总体经济水平提高,居民用电的要求也高,未来经济恢复了,行情可能就恢复了,不用过于悲观。产业和经济是硬币的两面,谈不上谁拖累谁。

  现在到了一个重要的改革窗口,应该做一些基础性的改革,不用过于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速。整体经济结构的改善要牺牲一些短期的速度,调整完成后,经济增速还是会快起来。

  在这个重要的改革窗口,倘若能在促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鼓励城市吸纳新移民方面有政策措施出台,则未来10、20年的繁荣可期。

  当前的改革比以前要复杂,很多关系不容易理清楚,拿出方案更难。比如农村土地改革、户籍改革和城市化是联系在一起的。土地改革释放人口要由城市化来吸收,城市吸收新移民需要各种配套,包括医疗、教育、社保、城市基建各方面的配套,都需要花钱。地方政府的财务需要平衡,钱本来就很紧张,因此又牵涉到财税方面的相应改革。

  但城市化又是大趋势,是必须做的事情,要不然长期的繁荣就没有了基础,拖着其实是鸵鸟的态度。所以,现在的问题需要仔细分析,改革要稳扎稳打,避免操之过急,忙中出错。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周子衡 经济判断脱离实际很远

  现在大家习惯于掉进一个逻辑,如果没有太大的硬着陆风险,就可以调结构;如果有太大的硬着陆风险,就要保增长。

  我认为这个逻辑本身就有问题。任何国家的政府在任何的时间段都是要稳增长。所以,结构调整到底是什么东西,需要好好考虑。如果经济不好,局面不好,那么所谓不合理的结构就应该存在下来?如果经济转好,这个结构就应该调整?

  增长和结构调整,都变成人为制造的问题,政府和主流意见都在人造的钢丝上找平衡,这是很有问题的。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曾经把太阳能作为结构调整的标杆,各地纷纷上马,一下子出现产能过剩。在宁夏和内蒙相交的地方搞太阳能,但是太阳能发电却不能并入电网。自己的市场不开放,能调整什么结构?

  政府应该是单一目标,那就是经济发展,尤其是当前的背景下,调结构可以说是一个伪命题。不应该存在一个经济体系之外的力量整顿这个经济体系。

  中国经济放缓是必然的,不过相对来讲中国经济增长并不低,但问题是存在的。

  金融方面,比较大的问题是汇率。人民币的货币基础是美元,汇率改革做不好,会有大的问题。这是中国的命门,一旦出现问题,金融领域真正的动荡就会出现。

  人民币国际化是对的,但是变成人民币自由化则是错误的。现在整个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都是对的,应该更积极地推进,增强人民币的国际需求。只有当人民币的实际需求到相当的分量上,整个的汇率问题才能得到好的解决,没有这个基础,其他都是空谈。但是人民币的自由化相当于美元自由化,于中国没有实际意义。

  债务问题和利率问题都不是问题,中国的债务约束跟西方的债务约束完全是两回事,解决的空间很大。而在西方,立即会进入法律程序,导致企业或者居民破产。

  拿西方的眼镜看中国是看不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根本不存在,财政根本不负担这一块,都是居民部门负担。那些判断都是伪命题。

  至于房地产问题,明明是住房需求过热,非得说成房地产泡沫。如何解释商业地产和住宅的价格倒挂?哪个国家商业地产倒挂到中国这个地步?为什么不投机商场写字楼,只在住房上投机?

  中国对经济的判断脱离实际已经很远很久了,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政府部门,其他方面全都没问题,经济时好时坏都是正常的。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诸建芳 维持可接受的最低增长

  我将现在的经济形势称作一种困局。陷入困局主要有五个原因。

  第一,美国政策转向带来的不确定性,QE退出可能性很大。如果QE政策提前退出,人民币的汇率波动,资金从新兴经济体抽离,将冲击中国经济;

  第二,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经济缺乏活力。从同比增长率和环比增长率看,中国经济增长在过去几年均有一个持续下滑的趋势;

  第三,产能过剩情况日趋严重,结构问题凸显。从2003年只有四个主要产业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问题,2012年,则有19个主要产业均出现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

  第四,政策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就财政政策而言,一方面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另一方面国防、外交等政府运营刚性支出超过27%,下降幅度有限,而民生和环保领域还需进一步支持。货币政策方面,目前货币总量已经过高,货币刺激风险加大;

  第五,系统性风险上升。从经济结构来看,真实出口小幅改善,但程度有限。投资的增长将被产能过剩拖累。最后,消费乏力贯穿全年,预期零售全年增长率为12.8%。

  对于这种困局,一是要维持“社会可接受的最低增长”,二是放权改革促经济转型升级。

  社会可接受的最低增长是就业、盈利、税收不全面恶化的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应最大限度地维持社会可接受的最低增长。

  长期而言,应放权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首先要启动新一轮改革。历史经验显示,经济增长比较低迷时,政府往往会顺应潮流推动改革。目前,以政府主导资源配置模式已走到尽头。

  而改革核心内容应放权给市场和企业。改革的领域主要有: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国有垄断领域、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民生保障制度、资源品价格和创新等。重塑促进经济增长三大关键因素是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和催生新产业。

  中国创新一直不强,原因不是资金不足,而在于制度。中国的研发投入在经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当中并不低,研发占到GDP的2%。但是由于政府干预的程度比较高,创新转换的效率非常低。改革政府的干预,政府管理权限进一步下放到企业和市场,创新的效率会大幅提升,也有利于要素成产率的提高。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