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特别烦。”当与《英才》记者谈及白酒塑化剂事件,一位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表现得颇为愤懑:“眼看这件事儿就要结束,怎么就没完了呢?!”
此时为2012年12月13日下午——就在几个小时前,北京中能兴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一举发布了11份白酒塑化剂检测报告,指明贵州茅台(600519.SH)、五粮液(000858.SZ)、洋河股份(002304.SZ)等多家酒企的部分产品塑化剂超标,将延续已近一个月的白酒塑化剂事件再度推向高潮。
然而就在前一天上午9点,茅台集团在贵阳召开了媒体发布会,澄清茅台酒中的塑化剂含量并未超标。或受此消息激励,12日贵州茅台股价上涨4.72%,这一度被认作否极泰来的预兆。
谁料次日午后,贵州茅台股价加速下行,当日收跌2.91%。
截至12月13日收盘,在此次由酒鬼酒(000799.SZ)引发的塑化剂事件中,全部13家A股白酒企业的股价平均下跌13.3%,白酒板块逾380亿市值化为乌有——前后仅用19个交易日。
有鬼
在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看来,此次塑化剂事件是被人为放大,意在制造公众恐慌,打击中国白酒行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中国白酒行业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民族文化,不会因为一个事件而停止或消亡。”在12月12日的媒体发布会上,袁仁国如此表示。
阴谋?在11月19日爆出“塑化剂”当天,处于风暴中心的酒鬼酒果断停牌,得以暂避风头,不料其他白酒企业却因此受累:贵州茅台下午开盘半小时后便暴跌至-6.86%,市值蒸发107亿;洋河股份、五粮液、泸州老窖(000568.SZ)的全天跌幅均超过5%;老白干酒(600559.SH)更是收于跌停。
蹊跷?根据上交所和深交所公布的当日融券数据,贵州茅台和泸州老窖在11月19日的融券卖出量均较前一交易日扩大了一倍以上,而五粮液则更显诡异,其11月16日的融券卖出量就几乎已是前一日的4倍,19日的数额也进一步扩大,“做空白酒”之说甚嚣尘上。
不过,塑化剂事件的核心企业酒鬼酒并非融券标的,无法融券做空,而其他酒企却接连中枪,莫非是声东击西?
“这一事件像是刻意之作。”不过,信达证券研究总监吕立新也对《英才》记者表示:“股价不会是通过融券业务做下去的,量太小。”
以贵州茅台为例,其一个月来的单日最高融券卖出额为265051股,市值约5000多万元,而公司总股本为10.38亿股,总市值超过2100亿元。两者相比,九牛一毛。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泸州老窖、洋河股份和五粮液,此三者中市值最小的也有400多亿元。以蚍蜉之力,难撼大树。
“单纯靠融券是很难做空的。根据国外的经验,做空一般需要依靠多种金融产品,而中国资本市场上的金融产品并不丰富,A股的做空机制难称成熟。”北京格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可兴告诉《英才》记者,白酒板块下跌的真正原因可能还是投资者对行业未来的悲观预期,毕竟整个白酒行业已经过了景气高峰,正处于行业拐点。
遇冷
躲过了初一的酒鬼酒终究未能逃过十五:在连续停牌4天之后,于11月23日复牌的酒鬼酒自开盘起便封死跌停板,之后三天,保持相同走势。
截至12月13日收盘,酒鬼酒股价从停牌前的47.58元跌至32.67元,累计跌幅高达31.3%,位列13只白酒股之首,同时总市值蒸发三分之一,约48亿元。
“现在这个事情摆在这儿,投资者也不太可能理性对待。”长城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王萍对《英才》记者表示,塑化剂事件可能会同时影响到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过年的销售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对于已有产能过剩预兆的白酒行业,此次塑化剂事件可谓雪上加霜。根据《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国白酒总产量将达到960万吨,比“十一五”末增长8%。谁料仅“十二五”的第二年,我国白酒产量就已高达1025.6万吨,这意味着白酒业“十二五”规划的产量目标早在2011年就已经实现并超越了。
“选错了白酒股是很可能赔钱的。”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资产管理公司(香港)总经理汤熠告诉《英才》记者:“白酒属于消费品,如此扩大产能本无可厚非,但这又与其具备的收藏品特性相违背。”考虑到这一矛盾,汤熠对白酒行业持谨慎态度。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酒都”贵州仁怀就已有141家拥有生产许可证的白酒企业,而在全市备案的品牌更是超过2000个,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酒疯”——仅四川古蔺一个县就有3000多家酒厂。
“考虑到经济增速下滑的宏观背景,那些大品牌的酒厂会好一些。”一位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对《英才》记者表示:“比如茅台、五粮液、老窖等,毕竟它们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会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