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楼、下楼;东宫、西宫。
这是中金人和高盛高华之间最常开的玩笑,他们所谓的就是两家公司之间人员的频繁“互换”。
上楼、下楼乃是旧话,是指高盛、高盛高华没有搬到金融街新址以前中金、高盛同处国贸的场景。彼时经常会有人员跳槽到对方公司,乃至于一段时间内,同为一个单位的人员在电梯内打招呼都直接问:上楼了还是下楼了。东宫、西宫则指现今两家金融业大佬之间“斩不断”的联系。东宫是指在国贸依旧办公的中金公司,而西宫则是指已经迁址到金融街的高盛。
而今东宫的当家“花旦”跳槽到了西宫。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已经确认将转投高盛。
经济学家“出轨”
“哈博走不意外,去高盛高华多少有些意外。”一位哈继铭的同事不解道。
此前一直被认为是央行货币二司司长热门人选的哈继铭突然改投高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哈继铭的履历可谓是标准版的在华投资银行经济学家路径。先是名校求学,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管理学硕士和学士,美国堪萨斯大学,经济学博士。随后开始“仕途”,1999—2004年,先后履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印度尼西亚代表、香港金融管理局经济研究部高级经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经济师。2004年4月之后则一直担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在中金担纲首席经济学家过程中,哈继铭可谓是“慢热”,既不同于其他外资投资银行经济学家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也迥异于其前任许小年的争议不断。
在中金内部被称为“哈博(哈勃)”的他行事、为人、作文乃至提出观点都相当谨慎。不过,经过多年经营和中金的支持,哈继铭逐步建立起了一支在市场上颇具影响力的宏观研究团队,并在宏观研究领域渐渐树立权威,更由于其屡屡传出与央行“闪婚”的可能性,使其在经济学家领域显得与众不同。
2009年中,市场上一度传闻哈继铭将履新货币政策二司司长一职。该司的职能与货币政策司有所差异,将主要负责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问题及政策的制定。再早之前,有关哈继铭为央行新司局负责人的热门候选人的消息也尘嚣甚上。
不过,官员之路未走,转型之路已启。据悉,哈继铭此番将步龚方雄的后尘,由经济学家转行改作投资银行家。哈继铭的职位在高盛内部也是出人意料,据称,哈继铭以投资银行家身份出现,其具体职位恐将担任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负责人。
经济学家转行做投资银行业务近来蔚然成风。在中国区最成功的当属摩根士丹利的斯蒂芬·罗奇,而此前影响最大的当属摩根大通的龚方雄。
抛开中金和高盛的关系暂且不谈,此番延揽哈继铭凸显出投资银行中国区业务回暖迹象非常明显。
哈继铭在出任经济学家时表现出众,且和国内很多机构,特别是监管部门相处融洽,因此,出任投资银行业务的主管对于高盛和高盛高华而言是如虎添翼。
从目前的情况看,外资投资银行在华业务发展其实正在进入一个“瓶颈期”: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越来越少的大型项目;越来越多的合资投行,越来越紧俏的高端人才;越来越深入的业务切入,越来越严格的政府监管、媒体监督和民众“喧哗”。投资银行很来钱,但越来越难做的事实已经让外资投行认识到本土精英人士的重要性了。
强敌环伺之下,高盛、高盛高华显然要“未雨绸缪”,而作为纯粹的人才行业,投资银行业务上的此消彼长说到底就是人。哈继铭显然得到的期许要更多,而高盛亦认为他可堪此任。
比较传统的投资银行人士,经济学家转型的优势在于:早期和监管机构、机构投资人乃至媒体均建立其比较融洽的“私人”关系,尤其是有中金背景的哈继铭,其与中央政府、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联系绝非一般外资投资银行可以相提并论。
同时,纵论经济形势、商谈国家大政的经济学家往往具备比较高的社会知名度,这更容易被客户接受。
从业务角度讲,宏观经济研究出身的投资银行家往往具备传统银行家所欠缺的学者气质和对市场环境的敏感把握,因此,这些人在接受投资银行业务后的业务能力一般都可以得到认可。
挖角大战
不过,“八卦”的业内人士更把此举看作是高盛、高盛高华对中金当年挖角梁红的“报仇雪恨”。
2008年下半年,投资银行不太平。刚刚赴任中金一月有余的李剑阁开始了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挖墙角。
8月24日,当时担任高盛资深经济学家梁红离职,而新东家就是中金。同在8月,原巴克莱资本大中华研究主管黄海洲也投身中金任研究部董事总经理。就此,在中金公司内部将形成以哈继铭、黄海洲、梁红为核心的有IMF背景的“豪华”团队。
转投中金,梁红的动作多少还是让人出乎意料。随后,梁红也开启了转型之旅。她在中金担任董事总经理,具体负责中金公司资本市场部的工作。在中金,梁红以其自身的学识和在政、商、学界的广泛关系,为中金在业务上增色不少,也让人艳羡。
从资历上看,担任中金首席策略官的黄海洲当属“老大”。黄海洲毕业于印第安那大学,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长达七年,并在多个部门担任要职。黄海洲曾因为为中国金融改革献言进策备受国内外相关人士的赞叹。而其放弃巴克莱银行高薪回到国内时亦引起广泛的关注。
此三人皆拥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业训练,同时也由于工作的原因,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往往通过国际视角出发,不同于其他分析机构。
“这三个人如果联手,中金不光是研究实力、包括投资银行、资本市场等诸多领域都将得到加强。特别是在维护国内外客户关系上,这三个金字招牌的实力不能小觑。”一家外资投行研究部人士坦率地表示。而今,哈继铭的离去让铁三角变成了二人转。
中金在某种程度上都快成了高盛、高盛高华在华业务的“黄埔军校”了。
2006年高盛高华创建伊始,作为国内当时唯一可以和外资抗衡并具备国际操作能力的公司,中金便成为“挖角”的不二选择。而高盛和中金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让“挖角”顺理成章。
高盛高华是高盛集团和其在中国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于2004年12月共同出资组建。而其管理层的名单几乎就是中金创始团队的名单:董事长方风雷,“中金公司”的创建人之一;首席执行官蔡金勇,1995年加入摩根士丹利,先后在纽约、香港和北京办事处工作,并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任职;首席财务官李群梅,曾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六年;合规总监李臣及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宋冰。
在高盛高华内部,几乎所有部门都有中金的影子,甚至很多部门的负责人直接就是中金的领导过来,然后带一批队伍直接开始工作的。
投资银行本身就是一个人员流动极频繁的行业,“来来往往”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引发中金人员流动的原因则很多种。在薪酬上,中金与外资投行相比并无优势。外资投行采取的都是全球支付体系。
“还有20多岁的投行人员,跳槽到外资投行后都获得执行董事级别,在投行体系,级别的上升会导致工资巨大的提升。”知情人士说。
本土的投资银行家其实越来越值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