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各方对于南汽收购罗孚的目的、资金来源、幕后推动者有多少猜测,南京汽车集团成功竞购罗孚以事实宣告,上汽在这场争夺罗孚的大战中落败。
然而,胜利之后是否应当再冷静一下?
想当年,宝马接过罗孚时也曾认为它是一个金蛋。谁知在先后投入30亿美元后,罗孚仍深陷巨亏的泥潭。2000年,宝马以提供4.27亿英镑的长期无息贷款为诱惑,才将这个烫手的山芋转手给罗孚汽车几个前老板组成的“凤凰四人帮”,转让费是象征性的10英镑。
南汽在付出5000多万英磅的代价后,猎物却已经被支解得七零八落。罗孚会成为南汽的助推器?还是会成为它的滑铁卢?
浮华背后 5000万英镑买到了什么?
在成功竞购罗孚后,南京汽车集团就明确表示,欢迎国内外资本、产业资金参与组建股份制企业运作,其中包括上海汽车集团。为了把罗孚项目顺利落实,南汽甚至可以放弃控股权。
南汽主动抛出橄榄枝,并且希望引入强势的合作者,在南汽的历史上还不多见。
这首先与南汽遇到的“尴尬”局面有关。南汽集团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亏损,去年的亏损达4亿多元。虽然南汽方面的发言人认为,只要有好的项目,资金不是问题。但5000多万英镑的出价只是前期投资,南汽要想成功的整合罗孚,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填补。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南汽此次获得的只是罗孚的剩余资产,包括2个汽油发动机工厂、1个柴油发动机工厂、3个车型整车厂等。主力车型罗孚75型和25型两款轿车和全系列发动机的知识产权在上汽手中,罗孚45型的知识产权属于本田汽车。
南汽购买到手的仅仅是这些车型的机械设备。而原罗孚的豪华越野车品牌“陆虎”早已被福特公司纳入旗下,“MI-NI”则被宝马留下了。甚至南汽如果要使用罗孚品牌,也要经过其前主人宝马集团的授权。
整合道路上的种种障碍使得南汽不得不放下姿态,四处寻找合作伙伴。目前,已有GB跑车有限公司购买了南汽手中罗孚跑车部分的资产,共同合作来发展跑车业务。
上汽对于南汽希望合作的声音却不予回应,甚至表示已经在购买新设备生产罗孚25、75系轿车。虽然上汽在此次竞购中很“受伤”,但拥有这些产品生产线的南汽,与手握知识产权的上汽合作,无疑能使双方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老大”落差 机会频频错过
南汽集团算得上是中国历史最长的汽车企业,曾经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面旗帜,在全国排名仅次于一汽。但到了2003年,南汽在六大汽车集团排名中仅列第5,2004年更是沦落到第11名,利润也是节节下滑。
上汽、广汽、北汽等汽车集团,他们在引入外资合作者后,推出一些竞争力很强的主力车型,赢得了相当的市场份额。
南汽与外资合作的道路却一直不顺。先是1997年,南汽的前身跃进汽车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合资生产英格尔汽车,无功而返。后来他们选择了菲亚特,推出的派里奥一度挺风光。
近些年由于在战略、营销等方面的失误,南京菲亚特的项目不仅没什么发展,甚至出现亏损。2004年该企业销量大幅度萎缩,市场份额也一降再降。
2003年开始,南汽又将目光投向了民营资本,分别选择了波导和夏新两家手机厂商,建立合资汽车公司。谁知,还不到一年,这两个合作项目纷纷流产。
在这两个项目中,面对毫无经验的外来者,南汽自然都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虽然波导并不看好新雅途轿车,但它的生产线还是卖给了二者的合资公司,最终由于在销售策略上的分歧,波导撤资。
专家分析,正是南汽骨子里的“老大”思想,使它从最初的选择伙伴,到具体的合作中,“借势”获得的发展较小。
其实,在南汽周围并不缺乏实力强劲的合作伙伴。1998年在建设南京菲亚特项目时,上汽集团就曾提出,希望以资金投入形式合作,并且由南汽来控股。
到2002年跃进更名为南汽集团时,上汽又抛出了绣球。上海市委书记亲自带队去谈判,南汽却派出了基本由离退休人员组成的班子。结果可想而知。
目前南汽已有跃进、依维柯、菲亚特和新雅途四大整车厂,产能达到20万辆,实际利用率不到一半。在这四大汽车板块中,惟一能给企业带来较多利润的只有南京依维柯项目。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已经导致南汽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人事调整 五次震荡改变了什么?
今年初,江苏省领导发出了“不换思路就换人”的言论。紧接着毫无汽车背景的原南京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浩良走马上任,被任命为南汽集团新任董事长。业内普遍认为,江苏省政府已经下定决心要调整南汽长久以来固步自封的发展思路。
据了解,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还是希望以南汽为依托,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毕竟汽车仍然是支撑工业大厦中最大的柱子之一。这些年北京汽车工业的突飞猛进,也成为南京的一个范本。
2005年,江苏省政府制定出了《江苏省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2010年,全省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8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年平均增长15%,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8%。整车产量达160万辆。”南汽在其中承担的责任不言自明。
此次南汽“无条件收购”罗孚,并以较低的姿态寻找合作伙伴,也反映出南汽急切寻找突破口,希望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但是,寻找上汽似乎已无可能。就在罗孚花落南汽的前几个星期,上汽收购常州依维柯的计划刚刚搁浅。而就在南汽竞购成功后的第5天,上海汽车发布公告,称上海汽车、上汽股份将共同投资设立上汽陆威汽车有限公司。上汽自主品牌的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更重要的是,南汽内部此时也处于整合阶段。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经历了五次人事地震的南汽,它在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等方面的积习,可能不是一任董事长的更替就能很快改变的。
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江苏企业海外收购的第一大单,对于南汽这个毫无海外并购经验的汽车企业,还是让很多人为它捏了把汗。国外一家媒体这样描述南汽竞购成功后的情景:“中国人付完了钞票,保留了全部的高级管理人员并让他们继续领导着各部门的运行,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