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曾名列全国前三的大券商,在危机曝光近一年之后,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
2005年7月18日,华夏证券将被中信证券和建银投资分别持股的消息在各大媒体上弥漫开来。比起华夏证券一年来多次重组幻想破灭的难堪,前华夏总裁赵大建却早已独自风光了几个月。
今年3月7日,在对华夏证券领导层的专项审计报告出炉后不到一个星期,还没等到责任追究的大棒打下来,前总裁赵大建就获得了一个从天而降的喜讯:他有了新工作,而且是到证监会直系部队——民族证券公司去任党委书记并主持工作。
至此,在被免去华夏证券总裁职位、蛰伏九个月后,赵大建终于获得了复出的机会。
然而,审计报告上触目惊心的一串串数字,似乎不能让赵大建重拾威望。一位民族证券的员工私下里很担忧地说,这里将会不会闹出华夏的那些事端来?
赵大建怎能撇清自己?
赵大建在华夏证券时究竟经历过怎样一段往事?
据披露,至2004年6月30日,华夏证券涉嫌占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达到16.06亿,同时违规卖空国债、企业债券开展融资回购业务,涉及金额6.88亿,此外,也通过资金账户为客户套取现金,累计3500多万。
在这些明码实价的犯规动作之外,华夏证券还在股市上兴风作浪,不但用自营业务资格坐庄,还违规超额持有客户的股票,并对受托管理的股票和自营业务进行对敲。
一句话,2004年倒台券商暴露出来的那些丑事,华夏证券几乎都曾干过。据说华夏证券如此大规模的“触发病毒”,正在赵大建主政期间。
一位华夏内部人士透露,从1999年进入华夏证券以来,赵大建带领他的国泰证券人马占据了华夏的许多重要岗位,大权在握之下,赵大建能撇清自己吗?
据公开的专项审计报告,赵大建应当承担九项重大责任,除了上面的违规行为外,还需对公司自营业务、受托投资管理业务的巨额亏损、对擅自担保导致的资产流失等承担责任。
1999年赵大建被钦点进华夏证券时,曾是赵职业生涯的一个亮点。但赵在不遗余力地稳固自己的权利时,不惜“重用了”曾在国泰证券有过纪律处分的人,并绕过公司高层直接“下旨”任命。
从2000年开始,华夏证券开始了疯狂坐庄之旅。截至2001年底,华夏证券已成为太极集团第一大流通股股东,用来大规模建仓的资金既有自有资金,也有委托理财资金。当时太极集团正处于业绩上升期,股价也一度借着大盘行情上扬到历史高位,如果华夏适可而止,完全可赚翻一次,但是淘金者对背回“一袋金子”并不满意,而是希望能扛回整个金山。
华夏证券没有抓住好光景及时出手,反而在行情一去不返之下固执地继续增仓,妄图把股价再拉起来解套。然而,大盘连续两年下探,彻底粉碎了华夏螳臂挡车的梦。
在主业上找不到利润的赵大建又开始大搞实业,比如大量投资房地产,然而他们大多是竹篮打水。深度套牢的华夏证券为了缓解资金紧张,不得不一面在报表上作假,一面偷偷挪用客户的交易资金和债券,直至谎言揭穿,无力翻身。
谁搞垮了华夏证券?
比较幸运的是,华夏证券作为北京的国企得到了政府的及时控制和支持,才最终没有出现像汉唐证券那样的突然崩盘。
2001年,华夏证券的一些违规事件和经营状况被政府有所察觉,或许是为了牵制赵大建,周济谱空降华夏证券担任董事长,而赵大建在风光两年之后反而降格为总裁。
周济谱上任后开始对华夏内部的分公司进行重组,目的就是削弱赵的势力,而且周济谱试图动赵大建的根基,着手对太极集团、西藏矿业两只股票调查,并于2003年5月1日下达“经营管理十大禁令”,不准账外经营,不准擅自对外担保,不准私设小金库,不准搞任人唯亲,直指华夏证券经营中的几大弊病,也明显针对赵大建。
然而,周济谱的行为不但没有成功降服赵,反而孤立了自己。据披露,在一次干部考核中,周济谱的支持票数竟然排在赵大建及其他高管之后。执意改变现状的周,同力保既得利益的赵,矛盾逐渐激化,并最终让华夏证券种种见不得光的事情大白于世人。
一位曾深入接触过华夏证券的记者透露,导致华夏证券垮掉的起因之一,就是周济谱与赵大建的矛盾公开化。
2004年6月周济谱和赵大建一同被免职,同年9月对周济谱和赵大建的专项审计开始进行。
按专项审计报告,周济谱任董事长期间,对公司虚增利润、掩盖亏损负有直接责任。不论周的出发点如何,这种欺骗行为不能帮助华夏证券摆脱火坑,反而失去了外界的信任。华夏证券重组困难重重,也有重组方等待审计结果,不敢贸然出手的考虑。
而华夏证券其余的高管们,宁可肉烂在锅里,以求自保的策略,实际上也纵容了真正的毒瘤不断壮大。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2004年8月,刚经历人事动荡的华夏证券,由原副总裁程炳仁出任副董事长,这位历经赵大建专权和周赵共治时代的华夏领导频繁在各大媒体上表态。
今天来看,当时他的一些言论是颇有回味意义的。2004年8月11日,程炳仁在《证券时报》上公开表明,华夏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非证券资产、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成本高和经营压力等方面”,但是“始终高度重视规范经营工作,坚守了规范经营的底线。”
为此,程炳仁特意用数据说明,“截至7月底,华夏国债标准券的使用率仅为64.7%,远远低于同业水平,并没有出现亏损以及所谓的欠库现象。”
而一年后的审计报告表明,华夏证券在很多业务上越过了规范经营的底线,而且截至2004年6月底经营亏损超过50亿。
对此,一位北京证券的资深分析员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证券业全行业得病,有环境的诱因。但让人关注的是,拉倒券商的那些“精英”们总能够一次次幸免,然后再一次次总结经验教训图谋新发展,是否造成病毒升级越来越强,而治毒的力量只能无奈一声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