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生(Les Vadasz)正在美国国际计算机展览会的多媒体展厅参观,突然,一种互动式白板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这是在1991年,魏德生当时是英特尔公司的第三把手,在来到展会之前,CEO格鲁夫跟他描绘了未来互联网络传输技术的前景。
“他发现格鲁夫所描述的不少东西,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的产品上。”南希·诺尔顿说,她是SMART Technologies公司(以下简称SMART)的创始人、总裁兼联席CEO。跟她一起创立该公司的是她丈夫大卫·马丁,后者现在担任公司董事长兼联席CEO。SMART的核心产品是互动式电子产品,2004年,其营业收入为1.6亿美元,预计今年的营业收入将达到2亿美元。
英特尔的介入,给SMART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在展会结束以后,魏德生来到了SMART在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的办公室,并且开始了与SMART的合作。1992年,英特尔公司对SMART进行了投资。“要知道,在英特尔之前,我们曾经跟43家投资公司进行过接触,但都遭到了断然的回答。”大卫和南希在北京接受《英才》杂志专访时说。
创立SMART之前,夫妇两人帮一家公司经营业务,直到1986年,他们手上已经有了一些资金,并且也有了创造互动式白板的想法。于是,两人决定创立SMART,并成为美国InFocus投影仪公司的加拿大经销商。“这样一来,我们既赚到了资金,又寻找到了客户。”南希说。
从1989年开始,大卫的精力完全集中在研发,并在1991年推出了第一个产品—— SMART Board互动式电子白板。
但是,第一个产品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市场反应。一方面,虽然人们对互动式白板的概念很感兴趣,但他们还看不出这个产品究竟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另一方面,很多相关的技术还不成熟。
英特尔对SMART的投资,除了在资金上的支持以外,也给了SMART信心。尽管规模比较小,但是SMART的产品终于走上了正轨,越来越多的老师、商务人士和政府官员看到了互动式白板能够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并且很便利。
但也就是在1993年前后,SMART发现市场上有了第一个竞争对手。这个竞争对手声称他们能够推出和SMART一模一样的产品,但是价格要低很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SMART对产品做出了一些改变。而那家竞争对手实际上并没有拥有太多的技术,不久就倒闭了。“我们从它身上意识到了一点:千万不要声称自己如何好,而实际上做不到。否则,虽然可以卖出一两个产品,但是很难有长久的成功。”南希说。
从1996年开始,SMART开始把重点投向教育领域,公司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了这个时候,我认为公司的最大挑战是内部蔓延的自满情绪,因为有很多人都在说我们是业界领导者。这样的话容易让人自满,不思进取。”南希说,“我们要确保公司里没有这种溢美之词,我们解雇、斥责这些自满的人,提醒他们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有些公司在某些方面肯定做得比我们好。”
“我关注现在,他着眼未来。”南希在介绍两个人的不同职能时说,“我主要关注业务运作方面,确定目前要做的事情,并且一直很好的运作下去。我也关心未来,但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今天的事情做好。”
“我会花很多时间去考虑客户需求,理解客户的需求变化,探索出他们所憧憬的远景,从而判断技术发展趋势。”大卫说,“在内部,我要和技术人员开沟通会。”
当然,两人也有不同看法的时候,但是在员工面前,他们只会对外宣布一个结论,以免员工感到困惑。“以前刚创业时,我们的责任分派比现在要细致很多,一半员工会向我汇报,另一半向他汇报。”南希说,“后来我们把员工集中到了一起,重新制定了公司结构,现在所有人都向我汇报。”
从两个人的家庭背景来看,他们从小就有着一股创业精神。南希出生于一个不富裕的农场主家,到10岁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因为她每周都会花五个晚上的时间,帮别人看孩子。大卫的家境也不富裕,但是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在12岁时就有了自己公司的名片。
大卫和南希的北京之行,实际上是在为今年建立中国办事处做准备,之前他们在中国就有经销商。这几年,SMART的年增长率都在40%左右。
直到现在,大卫和南希每周的工作时间都在70—80个小时之间。“我们经常对别人说,如果我跟另外一个人结婚,肯定会离婚;如果他跟另外一个人结婚,也肯定会离婚。”南希和大卫相视而笑,“因为我们都是工作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