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波谲云诡的资本鏖战中获胜,但却改变不了各自导演的举牌收购变成乏味鸡肋的命运。
两场敌意收购
2003年底开始,王恒率金鹰集团旗下诸部,大举出击,从暗自吸筹到11次举牌,至2005年2月,终于以微弱优势超过了国有大股东,夺得南京新百(600682)第一大股东的名头。
在此期间,江苏首富雨润集团的掌门人祝义才瞄准另一家上市公司南京中商(600280),接连14次举牌,最终也把国有大股东拿下。
至此,南京国资公司控制的两家上市公司,在当地政府大力推出的“1+X”——捆绑改革方案未果之前,竟以让人目瞪口呆的方式发生了兵变。
操刀这两场收购的两位富豪,一个是生于台湾、长于美国的外商王恒,资本功力深厚;另一个则是本土发家的祝义才,通晓中国的风土人情。
商人不会做无利的买卖。两位老总不约而同地选择举牌收购,甚至涉嫌和当地政府叫板,其实各有原委。
不过,2004年4月初,金鹰以1.21亿买下X部分新百集团,王恒显然更希望搞一场友好收购,通过配合政府改制,以如愿拿下南京新百的国有股。
当然,王恒也不是等闲之辈,2004年5月,新百集团耗资1个多亿,向金鹰嫡系部队收购南京新百的流通股,由此金鹰变相收回对新百集团的投资。
2004年11月,新百关门事件发生后,形势急转直下,重仓在握的王恒无奈之下再借大宗交易,一跃成为最大股东,如此敌意收购很有逼上梁山的味道。
相比之下,雨润在金鹰收购国有股遇阻的紧张气氛中,仍坚持进入,外界猜测,祝义才可能看好南京中商的黄金土地,而大量收进流通股,则利于击退其他买家,增加和当地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
不过,比起3月盛大对新浪的狙击战中,这两场敌意收购,全没有盛大那样的好运。
2005年4月初,兵变再次发生。南京市商贸局接管了南京新百,并明确国有股不转让。这意味着,金鹰和雨润买断上市公司国有股的“理想”有可能泡汤。更坏的可能是,如果国有股日后再转手他人,只要新买家收购些流通股,这两家公司不到1%的持股优势随时可能失守。
王恒和祝义才的局面相当被动,甚至有些进退维谷。
4月22日,记者暗访金鹰系负责收购的石军,他出言相当谨慎,这与金鹰集团此前的高调形成鲜明对比。
祸起萧墙?
一位证券界资深记者认为,金鹰最大的败笔是没有处理好同新百高层以及职工的利益冲突,而且在不适当的时机发表不适当的言论。
2004年4月底,王恒进入新百集团董事会时,就曾遭到过强烈抵制,一度出现两个董事长。
而这并没有让金鹰谨慎起来,2004年11月,新百集团新任董事长公开向外界传递信号,对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志在必得,由此引起媒体揭发上市公司的员工安置方案不公,甚至可能不如新百集团的处置方案。随后,新百员工关门抗议,金鹰系在“社会稳定”上犯戒,终将国有股转让的大好机会毁于一旦。
跟进行动的祝义才,尽管一再小心翼翼,在收购上尽量低调,避免和金鹰画等号,在成为最大股东后,也迟迟不进南京中商董事会,做足了韬光养晦的工夫,却还是免不了被金鹰连累。
很难善终?
中国人民大学的崔勇博士认为,敌意收购的风险本就很高,即使换了民间大股东,也不会轻易把公司控制权拱手让人,各种毒丸计划的推出,会让收购代价很高。
敌意收购国有上市公司,则又多添一层政策风险,而且如何协调同国企里上上下下的利益关系,也更复杂。
崔勇指出,在收购中政府不仅关心作为出资人的利益,也会关注在国有公司任职的干部和员工的利益,如果收购方“只想吃肉,不想啃骨头”,不懂得在收购前后如何赢得人心,就很难善终。
当然,盛大的运气,更多是因为新浪是一家股权分散的国际型公司,陈天桥没那么多额外的社会成本可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