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观察
特别企划
走,还是不走?
本刊记者·长弓 日期:
2004-06-02
浏览次数:
1161
萧女士已经从国内一家知名企业离职了,谈起从前的3000多个日日夜夜,她感慨万千:“温水里的青蛙,等水的温度慢慢升高,就会丧失逃生的本能。我知道自己要离开,而且必须离开,但心里却对离开以后的发展缺乏自信。”
走,还是不走?不走,呆在这里还有没有前途;走,能找到更好的地方吗……2004年初,华为、联想、戴尔(中国)等相继曝出人事风波,诸如此类的苦恼越来越困扰着这些知名企业的员工们。
华为:没有上升空间
早几年,在猎头公司的资料库上,很难发现华为员工简历的,但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华为员工投放的简历却急剧增加。
高薪和持股计划,是华为为员工织下的一张温情的网,华为员工的确都很关心公司的市场前景——这个倾注了他们太多青春血汗的企业里有着他们越来越多尚未兑现的内部股。“坚持人力资本的增值大于财务资本的增值”,这是华为CEO任正非的重要理念。
既然如此,为什么华为那些拿着高收入的经理们还要辞职?这些离职员工在新的企业岗位上的待遇远远不如华为。普遍反映除了工作压力之外,主要原因就是晋升机会不大。对于华为中层以上的员工而言,升到一定程度后,很难再往上走。为了更好的个人发展,他们选择了“逃离”。
很多人都可以指出华为的缺点:封闭的管理、过于僵化的文化等等。但同时没有一个人否认,华为是个优秀的企业,华为往往把别的企业不屑用心的事固化到企业制度和文化当中,深刻地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新华为人。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也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出走,“华为制造”的烙印都能在华为员工身上和管理风格上体现出来。
猎头顾问认为:“其实华为员工离开华为后进行的职业选择基本上是窄的,除了少数几家竞争对手可以考虑外,其他的企业一般双方都看不上。企业会认为华为出来的人太贵,用不起;而华为员工也常常患得患失,时常拿原来在华为的待遇和环境来比较一番,很不平衡。”
戴尔:戴着枷锁工作?
“下面请伴随戴尔(中国)一起走过五个春秋的员工出场。”在2003年9月29日戴尔(中国)五周年庆典上,主持人大声地喊道,但登上台的却只有寥寥的8人,台下众多员工有一种怪怪的情绪。
在今年初,一篇名为《告诉你一个缺失的戴尔》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文章的作者叫王真,是戴尔公司厦门基地的一名销售导师。2003年6月,30岁的王真来到戴尔,很快就发现自己并不能适应这家知名的跨国公司的工作方式,“让我感觉像戴着枷锁工作。”更让王真郁闷的是,当他向上表达自己的困惑时,招来的多是不理解。
戴尔现代化的亚太区厂房坐落在厦门高新技术工业园内。大型集装箱式货车日以继夜地呼啸着从这里驶向铁路、机场和港口。戴尔同样创造了“制造世纪”的奇迹——凭借电话线就完成了日进斗金的神话。
戴尔内部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在提供同等就业机会的情况下,选择离开公司的人数占到64%。与此同时另一种繁华到近乎嘈杂的景象是:在戴尔(中国)总部接待室门前,几乎每天都堆满了前来报到的新员工的行李箱。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