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电品牌专卖店里,格林柯尔公司董事长顾雏军以其强烈的购买欲望及不凡的购买实力扮演着“购物狂”的角色。在专卖店里转了没几圈,顾雏军的“购物车”里就已经安静地躺着科龙、容声、华宝、康拜恩、美菱五大黄金家电品牌。
走出家电专卖店,顾雏军兴致正浓。2003年12月15日,在汽车超市里,顾雏军又从容地把亚星客车(600213)放到了自己的购物车内。此次顾雏军麾下“格林柯尔”受让“亚星股份”60.67%的国有法人股,首开了国内汽车行业上市公司与民营企业资产重组先河,股权转让价款总计41786.28万元,顾雏军豪气未减,全部以现金买单。
打造制冷帝国
顾雏军称自己算不上是一个企业家,至多是一个不受重视的科学家,但这并不影响他要成为中国第三代企业家领袖的理想。而顾雏军实现这一理想的方式就是打造制冷王国,做全球最大的冰箱生产企业,整合整个制冷产业链。
顾雏军的每笔资本运作都花费不菲,更有好事者对顾雏军近两年的收购算了一个总账,指出近两年来顾雏军用来大举扩张所付出的收购成本至少在30亿元人民币以上。其中包括:2003年5月底以2.07亿元现金收购美菱电器20.03%的股份;2002年10月斥资3亿元整体收购吉林吉诺尔冰箱厂;2002年底,顾雏军以1000万元的价格接手上菱两条冰箱生产线设备;2002年5月13日,格林柯尔投资3.6亿美元,在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购地16.6公顷兴建格林柯尔科技工业园;而较早前顾雏军为入主科龙付出的代价是3亿多元……因此,有人称顾雏军及其掌控的格林柯尔是“资本高手”、“中国制冷业的摩根”。
对于顾雏军在制冷行业一系列的收购整合,不少人对顾雏军的家底表示怀疑。当初收购科龙时,顾雏军就曾因收购资金问题遭遇了一场媒体质疑,以至4个交易日就令格林柯尔在香港股市的市值蒸发了11.3亿港元。事后顾雏军频频叫冤,“我拿自己钱收购,凭什么要说清楚我自己钱的来历?新闻界不应该关心我有没有钱。比如,我买一辆车,应该是卖车的人担心我有没有钱,可现在国内的新闻界经常对卖车的说,你不能卖给他,他可能没钱付。”
针对顾雏军频繁收购的资金来源问题还不算完,有人又提出疑问:打造制冷王国的目标是否就等于几个知名制冷品牌的累加,仅仅依靠产量规模是否就能做到全球制冷巨头的位置,这些都不免让人产生置疑。毕竟,并购后所带来的一堆品牌在市场上如何定位,能否避免相互间冲撞,这将是顾雏军要面对的实际问题。
面对这些疑问,顾雏军只是说:“我们收购资金来自自有资金,格林柯尔毕竟是个有着多年积累的公司,我们现在惟一不缺的就是钱。”
汽车之梦
顾雏军曾经说了很多,这包括“不要一会儿看这个时髦就做这个,一会儿看那个流行,又跳去做那个。很可能浅尝辄止,一事无成,一个人一生其实只需要做对一件事就算得上成功。”但他所做的并非如他所说的那样。
但人们会问:顾雏军从打造制冷王国到进军汽车制造业,你所遵循的是一条什么样的专业化道路?对此,善为言辞的顾雏军将其解释为“机缘巧合”。
2003年初,当顾雏军把华东生产基地确定在故乡扬州的时候,扬州市政府正在为亚星的改制四处寻找最佳介入人选,而格林柯尔的半路杀出使得扬州市政府就亚星股权转让一事向顾雏军发出了邀请。
为了对扬州市政府的诚意有所表示,顾雏军与其父顾善鸿于2003年6月共同投资设立了扬州格林柯尔,顾雏军占90%的股权。该公司成立一个月之后,便向亚星集团表示了收购意向。
不过,顾雏军这次所看中的亚星客车是否是一个“香饽饽”,就连顾雏军自己有不太清楚。亚星客车曾是国内大中型豪华客车的主要供应商,但亚星客车上市后业绩表现也一直不佳。2002年在国内汽车行业整体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亚星客车净利润同比却下降超过50%,2003年1-9月还出现了1210万元的亏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并购完成后顾雏军及格林柯尔对亚星客车留有三项承诺,即股份公司现有高层基本不动,现有员工工资不会低于目前水平,不裁员但根据需要转岗。如果顾雏军兑现这些承诺,这将要背负更大的附加责任。
面对喜忧掺半的亚星客车,有业内人士称,顾雏军接手的亚星客车可能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如何在家乡人面前施展其在家电行业的神奇,身处格林柯尔、科龙、美菱、亚星多处作战的顾雏军,可谓是前途未卜。“我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对于亚星的投资并不期待短期内收回投资,重要的是将亚星客车做成国内客车的旗舰品牌,这也是作为衡量收购亚星是否成功的惟一标准。”顾雏军满不在乎。
……
曾有专家评论:“这点从家电企业进入汽车行业的切入点就可以看出来,都不敢直接玩轿车,而是选择了客车和专用车领域。放弃汽车行业内利润率最高的轿车不做,而是另辟蹊径,从汽车细分市场上进行包抄,将专用车和客车厂生产牌照视为进入汽车业核心的敲门砖,恐怕不能只理解为避开行业龙头锋芒这么简单。”
而事情也许远没有想像中那样复杂,在传统家电业的利润日益降低的情况下,家电企业到汽车制造业淘金,也许完全是出于汽车市场持续繁荣和巨大的利润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