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伊始,中国首例公募债违约事件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ST超日发布公告称,“11超日债”本期利息将无法于原定付息日2014年3月7日按期全额支付,仅能够按期支付共计人民币400万元,而全部应付利息为8980万元。
从市场的反应看,债市的这笔首单违约,甚至被很多人寄予厚望。债市违约“0”的突破,将给资本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超日债”违约之前,已经多次有债券行走在违约的边缘,但政府经常在最后一刻出手进行救助。正是由于银行、政府的隐性担保泛滥,中国的债券市场扭曲了风险收益的正当关系,甚至有人认为有政府的兜底,债市违约在中国将是“很难发生的事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陈道富告诉《英才》记者,有效的市场,就是需要允许市场上出现违约、破产等一系列风险事件,通过市场对这些风险事件的消化,逐步确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权利边界以及银行的救助边界,最终通过法律的修改,使三者的权限在这些风险事件中得到具体划分。
超日债的违约事件,终于打破了这一市场沉寂的冰面。但这也令不少观察者开始担心,债券市场会因此产生蝴蝶效应,大规模的违约潮将在今年兑付高峰期如约而至,甚至引起系统性风险。
一位不愿具名的债券分析师告诉《英才》记者,既然政府放弃了兜底的惯常做法,影子银行又面临着政府的控制,债市违约事件将随超日债违约开始蔓延,后超日时代的违约事件将会随着兑付期的到来,如雨后春笋般频繁出现。
但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则告诉《英才》记者,这一风险明显被夸大了,超日债违约的影响有限。超日公司的违约风险在市场上并非新闻,而且整个行业最近经营环境普遍恶化。但这一事件不至于影响投资者对整个宏观经济的信心。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金融机构,个人投资者比例很低,所以其造成的社会影响比较小。
“需要强调的是,个体违约事件的发生,绝不等同于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在目前各种权衡下,打破刚性兑付问题下的道德风险和市场扭曲行为更是当务之急。”朱海斌表示。
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也在不久前称,只要稳定住银行系统就行,而且我们的银行系统目前还没有需要过于担心的风险,我国的金融体系将能够保持稳定。
其实,在一个成熟的债券市场,违约和违约机制是市场正常运行的一部分。“零违约”削弱了债券市场的风险定价功能,也鼓励了无风险套利的行为并造成市场道德风险。要知道,2007—2011年美国企业债市场发生了400多例违约,但这并无碍美国的债券市场在全球独领风骚。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美国债券市场存量达到38.14万亿美元,约相当于美国股票市值的1.2倍,占美国GDP的比重为243.20%。反观中国,截至2012年9月底,债券存量25.2万亿人民币,虽然超过沪深市值21.3万亿的规模,但是占GDP比重仅有一半。同时,中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比例仍然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总和远低于银行信贷。
“超日债的违约是往正确方向迈出的第一步,有利于健全市场纪律,最终形成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定价机制。”朱海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