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外资再掀收购潮。
今年2月,法国SEB国际溢价收购苏泊尔创始股东股份,将股权比例扩至71.31%;3月,瑞士诺华制药1.25亿美元收购浙江天元生物药业股份85%的股权获批;4月,雀巢宣布收购银鹭集团60%的股份;5月,百胜拟出资45.57亿港元私有化小肥羊;6月,荷兰飞利浦拟以25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奔腾电器;同月,英国帝亚吉欧收购全兴集团4%的股权获商务部批准,以53%的股权持有比例,间接成为水井坊实际掌权人……
据清科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的外资并购已刷新了2008年以来的纪录:2011年上半年,外资并购案例共完成34起,披露金额的22起案例并购金额为28.05亿美元,外资并购案例数同比增长36.0%,交易总额同比增长高达368.7%。
苏泊尔、水井坊、小肥羊、奔腾电器……继上一轮外资大举“入侵”之后,近期,诸多国内品牌集中被外资收购,且这些外资公司也多为国际知名品牌。
7月初爆出的“雀巢与徐福记签署合作协议”的最新案例。雀巢有意支付111亿元人民币取得徐福记60%的股份。
从造纸到水泥,从机械到电器,从日化到制药、从饮料到食品,从农牧产品到大型卖场……近些年,外资已通过并购逐渐成为国内诸多品牌企业的控股方,并将触角延伸至其力所能及的各个领域。
而诸多优秀的内资品牌企业则成了外资的战利品。那么,外资并购,究竟是福是祸?
为何愿被收购?
“愿意被外资并购的中国企业,不排除企业家们认为企业发展遇到了天花板,需要借外力来突破和解围,或者是创始人看到更好的投资机会,需要卖股圈钱等因素。”甲春秋传媒机构策略总监刘步尘表示,中国企业出售品牌的原因,不一而足。如果仅从这一点上看,近期的“集中出嫁”并不构成一种趋势。
倒是收购方——外资企业,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外资公司的技术、资金实力,比国内竞争对手相对雄厚,在国际并购及海外市场拓展上也有多年经验,这是他们每每能够拿下国内品牌企业的主要原因。”
这些“主要原因”,正是被收购的中国企业想要依仗或借鉴的。
2008年,SEB集团先是收购了苏泊尔51.31%的股份;今年2月,SEB再次收购苏泊尔20%的股份。先后两次将资产出售给法国SEB集团,苏泊尔主要是看重外资品牌的技术实力。
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戴怀宗向《英才》记者坦言,如果当初不是SEB集团分享先进的技术,单靠苏泊尔自身的研发实力,企业想实现跨越式发展,要走的路可能会很长。
况且除了技术、资金、管理经验,SEB还给被收购的苏泊尔带来了大量的国际订单和先进生产线。
数据直接反映出外资入股给苏泊尔带来的变化:2010年苏泊尔的收入规模为56.22亿元,实现的净利润为4.05亿元。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同比增长了30%以上。目前,在炊具产能与销售上,苏泊尔已位居全球第二位;在国内小家电市场中,仅次于美的,与九阳不相上下。
这些数据,正是SEB今年进一步全额收购苏泊尔的强有力支撑。
“SEB和苏泊尔的合作目的双方都非常清晰。”戴怀宗表示,通过合作,苏泊尔在技术、产品专利、管理经验、生产效率和产能上,都有了大幅度提升;而SEB也借助苏泊尔开拓了中国市场,降低了其全球生产成本。
戴怀宗指出,在很多企业中,并购后一旦留不住人才,那么并购价值就会大大缩水。“正是因为SEB对苏泊尔原有管理层的充分信任和放权,才会有企业如今的良好局面。”
同样,飞利浦在收购奔腾电器100%的股权时也曾明确表示,收购完成后奔腾品牌将继续保留,奔腾现管理团队也将全部留任。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没有被突如其来的收购行为所阻断。
虽然并购之初曾引起炊具行业内强烈反对,但4年之后大家看到的是,一个民族品牌并未消亡,反而越擦越亮。
奔腾公司董事长刘建国也承认“与飞利浦的强强联手,可以利用联合优势,加强奔腾的市场地位。”
该不该敞开大门?
有专家、业内人士将“区分外资、内资”视为杞人忧天。他们认为,外资并购或控股国内企业,其生产基地、市场主要都在国内,并且多为本土员工,理应“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就坚持这样的观点,“不应妖魔化外资并购。尤其,现在的产业都不是原来那种一个国家之内的产业,都是跨越国家的、在全球布局的全球产业。”
但另一些人却在担忧,对外资敞开大门会是“引狼入室”。
“企业是国民经济体量的组成细胞,一旦流出多流入少,日积月累,国民经济整体体量就会大幅减少。”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指出,这才是外资、内资收购企业更高层次的意义,必须引起深思和警惕。
搜集近一年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案例不难发现,外资在国内发起的并购、收购案比以往更多,涉及的范围也更广。而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之路颇不顺利,很多企业在走出去的路上铩羽而归。即便是成功收购,拿下的也多是一些“鸡肋”。
国际知名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失败率(指已宣布的跨境交易被撤回、拒绝或听任其过期失效的比率)为全球最高,达到12%;2010年,这一比率降至11%,但仍为全球最高。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公司2010年从事海外收购的失败率仅为2%和1%。
罗清启认为面对外资的收购,政府要有合理的战略安排,企业家也应该把自己的小算盘和国家的大算盘结合起来。“我们还是应该把企业当孩子养,而非当猪养。如果当猪养,大了就卖,多年后,我们能剩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