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本刊记者 李冬洁
嘉宾|鲁政委 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叶 檀 财经评论员
仇彦英 天相投资首席分析师
股市到底是价值和财富增值的市场,还是合法圈钱的“抽血市场”?
三年前,中国平安(601318.SH)等上市公司接连抛出“史上最大”再融资方案,导致当时正挣扎在牛熊分界线上的A股指数一路“雪崩”向下;而三年后,虽然没有“带头大哥”的疯狂再融资,市场估值也处于历史低位,但新股IPO发行的增速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却仍是笼罩在投资者头顶的阴霾。
截至今年5月17日,包括IPO、增发以及配股在内,今年上市公司从A股市场“抽血”的金额已高达3380.35亿元。而这样的融资规模还是在紧缩的宏观政策下实施的,一些市场人士认为,现在市场的资金面已不堪重负。
还不止如此。近期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有官员表达了关于国际板推出的言论后,资金分流的预期让大盘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破位下行。除了国际板之外,还有酝酿中的“新三板市场”,似乎创业板的晴转阴并没有影响到建立“多层次”证券市场和“多层次”的圈钱运动的脚步。
其实,过度融资导致市场走弱的情形,在A股历史上并不少见。我们通常看到的是这样的融资节奏,在并不乐观的市场氛围下,仍然保持甚至加速融资节奏。20岁的A股市场,到底应该怎样建立一种和市场匹配的融资节奏?显然这是一个大问题。
“抽血”造就弱势下跌?
《英才》:近期市场弱势特征再现,而宏观经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拐点,市场上有观点将市场的走弱与年初以来的连续不断的融资抽血有关,究竟二者之间的关联度有多大?
叶檀:这与大量的融资是有关联度的,但也不能说是唯一的原因,最重要的市场没有把好的公司挑选出来,那么企业的利润有可能下降,而导致市场疑虑上升;另一方面是在过分融资的情况下,市场又没有建立退市机制。假如,在巨量融资下,市场有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那资金自然而然就会向好的公司集中,而现在没有形成这样的机制,所以就会形成现在的局面。
至于和经济形势的背离,因为市场炒作的是预期,而不是目前市场的存在。从预期来看,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会下降,货币发行量也会下降,这个都是未来的预期。创业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创业板刚推出时是估值最高的时候,而现在很多公司陆陆续续就暴露了,估值就必然下降。
仇彦英:弱势下融资的影响就比较大,市场信心首先受到打击,然后才是受基本面的影响。股票市场就是一个反应供求关系的市场,供的多了,钱少了,价格就跌得多。
鲁政委:前期的市场融资一直比较平缓,尽管今年中小企业IPO不断,但中小企业的融资从来都没有停过,大企业IPO一直不多,并没有集中在某一时点,而市场一直处于横盘的状态,所以并不能将融资作为市场弱势的主要原因。导致大盘趋弱的原因还有其它因素,比如欧债危机是否有由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延伸的迹象等。
两个板推不推?
《英才》:很多投资者认为,国际板即将推出的消息诱发了最近一轮的下跌,这有些像三年前平安再融资事件,怎样看待这两件事?
仇彦英:跌总是一个综合的因素,国际板推出的讲话和预期,等于在弱市中又推了一把,平衡就打破了,所以跌得就快一些。中国股市的弱市每次都是融资起到一个推动作用,或者理解为负面的消息或政策,使得股市快速下跌。中国股市从根本上说是政策市,政策体现在多方面,一个是融资压力不减就显示政策是偏紧的。如果这方面松动,投资者就认为管理层对股市是保护的,股市就会相应表现强一些。现在的情况是对市场索取太多,呵护太少。
鲁政委:当初讲国际板并没有说立即会出台,如果要马上推出,那肯定对市场是有影响的。因为上国际板的企业都是融资规模比较大,立即上肯定会分流资金,但现在并没有马上开闸的动向。
《英才》:今年以来,市场一直处于震荡的格局之中,走势并不理想,但管理层仍然将国际板的推出排上日程,另外新三板也在筹划酝酿之中,如何看待这一政策思路?
叶檀:很多人都觉得国际板推出后,资金会更加分流,所以恐惧心理加大。当然一方面是融资量大,另一方面是市场机制的问题,如果这个市场就让原来的老八股在里面涨上天去不就行了,事情显然不是这样的,是机制没做好,我们怪到融资头上去。
仇彦英:就是要把上海建造成国际金融中心。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特点是,考核成绩的要素是圈了多少钱,规模有多大,而不是股指的变化,所以才会忙着去建市场。
鲁政委:国际板和新三板是一个长期的制度性的工作,而流动性是一个短期的现象,这两个不能混为一谈。当然具体这两个板什么时候开,选择怎样的时机则另当别论。
《英才》:如何看待国际板和新三板推出的时机,或者它们到底有没有必要推出?
叶檀:新三板和国际板现在很难说时机是不是成熟,但要看具体细则。如果国际板出来不过是内地的一个红筹板块,那意义就不大;如果说国际上的大公司进来,会计准则都按照国际规则来,这是有重大意义的。新三板也是的,它必须按照新的方法来做,否则新三板和老三板也就没什么意义,也就不用推出了。
仇彦英:本来就没有推的价值,现在国内企业的融资需求就很高了,国内的资源就应该先满足国内的需求,我们的情况还没有慷慨到解决国外企业融资需求的地步,不像美国是一个金融主导的国家,它的钱都存留在投资渠道。中国还是处在大量企业需要资金的阶段,所以我们每年都引进外资。要是把国际资本引进来,那相对应地,国际板就适合推出了。
翻来覆去的老问题
《英才》:目前我们在市场融资管理上存在怎样的问题?
叶檀:我们原来的观念是这个市场的水是不用动的,所以你不能有再多的东西进去了,这样的观念本来就是错误的,池子里必须是活水,有水进来有水出去,不能在市场建一个三峡大坝,一刀给它断流了。这样当然是有问题的,要么就是增加资金,之后再增加公司,像以前我们几次暂停新股发行,但整个的市场问题解决了吗?到现在,在IPO市场,就不要说根本的制约因素了,连边缘的因素都没有解决。我们不是说让证监会严厉审核,或增加证监会的权利,而是监管内幕交易,让上市公司该退的退,这才是最重要的。
仇彦英:市场建设是多方面的,而不是以圈了多少钱为市场成功的标志。比如国际板,明知是一个影响市场的要素,就应该有一个官方的口径来统一,让大家都有一个合理的预期。
《英才》:融资管理的这些问题是否还会持续下去?
仇彦英:这会涉及到融资功能的丧失,中国股市总是在这个问题上翻来覆去。一般是竭泽而渔,直到把它搞到没有融资功能了,然后再救活它,等恢复差不多了,再把它搞死,然后再救。
鲁政委:我想融资应该遵循市场的原则来做,不需要控制融资的节奏。如果在目前的状态下,企业决定这个价格能接受,那就融资好了。如果为了让这个市场上涨,就卡住融资的渠道,这样就会使得我们的市场始终停留在一个政策市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