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重组北药、上海医药、中西药业合并成“新上药”、国药与甘肃医药联合重组……以三大药企巨头为首的药企并购潮在今年依然是主旋律。
根据市场预测,2011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5700亿元,同比增长25%,这意味着,中国医药市场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高歌猛进,迎来新一轮发展良机。
继去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之后,近日,酝酿一年已久、有着医药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之称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刚要》(下称《纲要》)发布,《纲要》中明确,到2015年: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连锁药店占全部零售门店的比重提高到三分之二。政策的叠加再一次助推医药行业的集中度继续提升。
《纲要》的实行,预示着各大医药商业集团新一轮斗争的开启。其中《纲要》中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药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收购、合并、托管、参股和控股等多种方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经营。”分析人士认为,在政策的推动下,将完成医药流通行业的重新“洗牌”,医药行业的大整合即将到来。
对此,市场对于政策的利好似乎反映并不强烈,相反,大部分观点认为,《纲要》主要针对的是医药流通行业,目前药品流通环节主要掌握在政府层面,市场机制充分引入难于实现,以目前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销售为例,流通均掌握在地方政府和省级平台的统一采购,药品销售70%集中在医院,医药不分家,《纲要》的效果实行有限。
目前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有1.6万多家,药品零售企业36万余家,其中90%为地方性的小型医药流通企业,行业集中度低下。根据《纲要》的发展目标来看,将医药流通企业“做大做强”是“十二五”规划中医药行业中的一个重点内容,《纲要》的实行,能否开启医药流通领域的“千亿元”级别时代?
现状 不改不行
成熟的药品流通市场国家,批发环节集中度高,大部分市场份额基本被几家厂商所占据,比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前5—10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在80%以上,而这一数字在中国,药品百强批发企业销售额仅占全国药品批发销售总额的70%。《纲要》的实行,无疑是推进中国医药流通市场走向更加成熟。
“《纲要》由去年底发布,到现在出台,很长一段时间遵循的都是一个目的,就是提高国内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对目前国内医药流通企业格局进行统一的升级改造。”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表示,由于缺乏对医药流通行业的监管,药品在医药流通配送中存在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事实上,除了中国医药流通市场内在整合的意愿强烈之外,自我国实施8500亿的新医改投放以来,外资医药流通企业也早已把目光对准中国市场,多是以并购控股的方式进入中国,如美国美华公司入股并控股70%上海荣桓医药等,采用与当地的龙头企业合资的方式来逐步控制当地的销售权。在内因外因双重作用的条件下,促使我国医药流通企业重新“洗牌”。
东北证券金融与产业研究所策略部经理冯志远的解读是,“这也是针对我国目前医药流通企业规模小、大多实力薄弱、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的特点,通过并购重组来扩大企业规模,走向国际的有效策略。”
洗牌 央企主导
以年销售额来看,目前排名前列的分别为国药集团和上海医药集团。2010年国药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86亿元。此外,上海医药营业收入规模为374亿元,其中医药商业收入规模为291亿元。两大巨头距离《纲要》指出的千亿目标的收入规模均尚有较大差距。
“医药行业的整合从去年就已经进入到白热化阶段,《纲要》明确发展目标后,国药集团、上药集团、华润医药将有望成为全国性医药流通的龙头企业。”冯志远表示,目前这三家企业已经在全国布局,为实现千亿规模布局,上药集团已公开发行H股,华润医药有望未来在香港IPO,国药集团也在酝酿A股融资计划。如此打算,均是借政策支持,未来凭借资金优势展开新一轮跑马圈地。
此外,南药集团、广药集团、英特药业、太极集团等地方性巨头,为了扩张布局或与三大巨头合并,也纷纷在医药流通领域展开并购重组。
新机会的到来,是否预示着行业的重新洗牌?国药、上药、华润三大药业的座次排名会否因新一轮扩张而改变也成了市场多方关注的焦点。
“国药集团在医药流通行业中的地位无可撼动,2010年其销售额超出华润、上药一倍以上,不出意外国药今年的销售额就将突破1000亿,因此将稳坐国内医药流通第一名的位置,而主要争夺医药流通行业第二名和第三名位置的是华润和上药,这两家企业2010年的销售收入都接近400亿,未来第二名和第三名将在这两家企业中诞生。”郭凡礼告诉《英才》记者。
与郭凡礼看法不同,冯志远则认为,目前国药集团从销售额来看排名第一,但随着医药政策的实行进一步推进行业集中度的逐渐提升,目前三大巨头各有优势,长期来看,谁能坐上老大还不能定论。毕竟市场还处于整合的初期。
那么,最终什么样的公司可以在未来脱颖而出?市场该怎样挑选有价值的医药流通企业?
“从目前来看,医药流通龙头企业中仅上海医药将大部分资本放入了上市公司,国药集团还没有实现整体上市,华润集团的医药商业部分也没有上市。另外,由于医药流通行业还处于行业整合期,除了龙头企业毛利率较高外,其他企业毛利普遍不高,业绩表现较好的医药商业股,多是来自工业板块的贡献。而紧缩货币政策等影响也会导致部分医药商业企业财务负担较大,利润可能出现下滑。”因此,冯志远认为,业绩不是考察纯医药流通企业的最主要指标,并购重组和资产注入应是市场的最主要关注点。
但从市场反应来看,《纲要》反响并不强烈。
自去年11月,由于医药股估值过高、上游成本增加导致的利润下滑以及国家发改委出台的限价政策等影响使得医药板块依然处于调整期,虽然近期英特集团、浙江震元、中国医药等个股创出新高,但由于限价政策还未出尽,市场依然处于政策观察期。而《纲要》只针对流通领域,对整个医药行业的影响效果还属未知也是人们观望的原因。
在郭凡礼看来,《纲要》对医药流通领域和医药行业都有所撼动,只是影响是短期与长期。冯志远却认为,《纲要》的执行目前还存在很多困难。
“《纲要》是一个全国性行业发展规划,目前还没有具体实施细则,还存在很多不明确与需完善的问题。地方保护主义仍然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