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月出现贸易逆差,一点也别奇怪。”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对《英才》记者说道,“我们现在通过政策调节,适当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率,即多进口、少出口,或出口继续增长,进口增长更快。”
尽管如此,当中国海关数据正式公布中国一季度出现10.2亿美元贸易逆差时,财经媒体依旧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去年3月出现了70个月来首个单月逆差之后,今年一季度出现了7年来的首个季度逆差,是否意味着中国年度逆差的到来已为时不远?
如此简单地演绎自然缺乏说服力。大部分学者认为,2月的逆差以及一季度可能出现的逆差是由短期季节性因素导致的。但是,季节性因素每年都有,为何季度逆差在今年才出现?
可见,季度逆差出现背后的原因要比初看起来的更复杂,加上出口对中国经济的特殊意义,其对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政策的制定或有重要启示。这些则需要从贸易数据的具体分析开始。
大宗商品作祟
2月逆差额为73亿美元,1-2月逆差额为9亿美元。根据进出口贸易方式分解,1-2月一般贸易制造了289亿美元逆差,是去年同期逆差的4倍;加工贸易则实现了575亿美元的顺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三分之一。一般贸易出现逆差则是由其进口速度快速上升所致,1-2月一般贸易进口增速比其出口增速高出了20个百分点。
“贸易顺差主要是加工贸易造成的,逆差则主要是由一般贸易造成的。整体上的逆差表明加工贸易相对规模在缩小。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相对结构性的变化可能是一个长期调整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告诉《英才》记者。
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一般贸易已经在2010年出现了近年来的首个年度逆差,金额为473亿美元。从2005年开始,加工贸易进口额在进口总额中的占比下降了近12个百分点,相应的,一般贸易进口额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则上升了13个百分点。而加速这种相对结构变化的正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为了能够将逆差的根源看得更清楚,还可根据进出口企业性质对贸易额进行分解。1-2月,国有企业的贸易逆差为36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0%;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企业(主要是民企)实现的顺差分别为110亿美元和267亿美元,分别下降了20%和10%。
从2005—2010年,国有企业每年创造的逆差一直在扩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国有企业的贸易逆差出现了成倍的增长,从450亿美元骤升至965亿美元。2010年全年,国有企业创造的贸易逆差突破千亿,约为1500亿美元。这样,国有企业产生的贸易逆差与当年顺差总额的比例也从2005年的30%上升到了近90%。
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如今产生的月度或季度逆差与国有企业逆差的大幅攀升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而国有企业逆差的发生则主要源于其进口额的大幅快速的攀升,这种趋势从2008年开始变得更加明显。从2005—2010年,国有企业进口额增加了1600亿美元,是其同期出口增加额的4倍。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一般贸易里,大宗商品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又由于国有企业主要从事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包括钢铁、石油、有色金属等行业。因而一个合理的推理是,由于国有企业对铁矿砂、原油、初级造铜等大宗商品的强烈需求,推高了一般贸易里大宗商品的进口额,进而出现了一般贸易的大幅逆差,以及现在出现的月度、季度逆差。
出口趋缓
逆差既已形成,是否会持续下去,并演化为年度逆差?很多学者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郑新立告诉《英才》记者,“从长期来看,中国还要保持出口的强劲增长,保持适当的外贸顺差,这样有利于把国内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挥起来,同时通过到国际市场上出口带动我们国内的产业升级。”
“月度逆差可能出现,但并不代表中国出现了顺差、逆差的拐点。”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告诉《英才》记者。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教授贺力平也告诉《英才》记者,“目前贸易逆差数字不是很大,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的对外贸易还是会表现为顺差,当然顺差规模会比一年以前减少很多。”
2008年,中国出现了历史最高顺差额2954亿美元,之后的2009、2010年,贸易顺差额开始逐年减少,但2010年的顺差额依旧高达1800亿美元。
社科院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告诉《英才》记者,2011年中国全年的贸易顺差会继续减少,但依然能够达到1500亿美元左右。
贸易顺差额的减少表面上似乎符合政府提出来的结构转型,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贺力平认为,月度逆差的出现对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有一定积极意义。但考虑到逆差形成的原因之后,答案就可能不一样。
刘煜辉认为,中国进口主要取决于国内投资,由于中国未来的保障房建设、高铁在建工程、水利建设、地方政府反危机政策中已经铺开的在建工程的投资规模巨大且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中国投资速度很难降下来,这也决定了中国进口的增长还会比较快。
按此逻辑,中国逆差源于进口速度大幅快速上升,而进口上升又源于中国投资需求的强劲表现,因此视之,逆差表明中国的投资量很大,没有有效的减下来,自然也不能看成是结构调整改善的表现。
贸易条件恶化
与逆差或者进口额大幅增长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大幅上涨。根据商务部的数据,在2010年原油、铁矿砂、初级造铜等进口额增长的42个百分点中,有38个百分点是由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拉动的。
2010年一季度,衡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水平的C R B指数同比上涨了近50%,这意味着,过去进口一件商品的进口额为1美元,现在即使进口量不变,进口额却已变成了1.5美元。
“今年的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会比较高,这个会导致我们的贸易条件恶化,导致进口额上升得比较快。”张明对《英才》记者说道,“从量上看,进口的增长没有看到的那么大。而逆差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贸易条件恶化的表现。”所谓贸易条件恶化,即出口价格的上涨赶不上进口价格的上涨,从而使得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恶化。
此外,进口商品价格的上升也推高了加工贸易的成本,当加工贸易企业试图将成本转嫁给国外进口商时,国外对中国产品的需求自然也会减少。
在贺力平看来,外需减弱、出口增长率下降正是造成当前中国贸易逆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但他同时认为,如果出口增速低于10%,对中国经济来说,则将是很不正常的。
郑超愚强调,国家更应该重视投资的长远规划,短期过快地投资增速会进一步抬高大宗商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