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预测,未来10年,如果中国每年有1000万个农民工转化成城市居民,将会产生100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若按每个农民工的消费能力将提高3.5倍计算,中国内需市场将增长3.5倍,这将能支撑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
事实上,这已不仅仅是预测了。近两年来,随着消费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险的扩大以及收入倍增计划提上了日程,这个市场的火爆或将比我们预期的还要早。
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人消费能力上来了,甚至在世界任何一个繁华的街巷,都能看到中国人在购物,但中国本土的消费市场却始终热闹不起来。为什么人们喜欢花钱到国外买“中国制造”?那些出口海外的商品中国人同样需要,又为什么在国内买不到?
“没有人认真开发这个市场,国内的信用体系、商业环境跟国际的商业环境有距离。”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表示,内需潜力之所以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除了教育和医疗太贵不敢花钱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企业满足中国人消费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中国人收入提高的速度。
以出口为目标的外贸企业与以内需为目标的内销企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打法。加工型外贸企业大多是为国外企业贴牌生产,只需提供低廉的生产成本和生产能力;但是内销企业必须面对整个终端市场,从品牌策略到营销渠道,从经销商到消费者,从产品设计到客户管理等,都要全力以赴。因此,外销转内销的“入场费”很高。
在金融危机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出口转内销”的呼声不小。而今随着出口好转,“出口转内销”的声音也开始慢慢变小了。那么,中国企业为什么不重视这个大市场?如何才能让国内的生意更好做?对于外销型企业来说,内外销该如何平衡?以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闻名的周其仁对《英才》记者详解了自己的答案。
开放进口
《英才》:现在,国内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都提高了,那为什么内需市场的变化却并不明显?
周其仁:内需市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说老百姓有收入,国内就应该有市场。现在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络铺得还好一点,大部分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县城和小乡镇,商业网络还没有铺下去。这里边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外,企业自己也需要努力。我们经常在农村小卖店里,甚至更偏僻的地方看到可口可乐,那中国企业有没有这股劲,把自己的商品和服务送到这些地方去?
《英才》:或许是因为这些地方的需求并不旺,有利可图企业怎么会不愿意去?
周其仁: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去国外买东西?说明这部分内需还是有的。但是他们在国内买不到,或者买起来比较贵,而到香港、日本去买,人家商业服务还会好一点。同时,我们也要很好地开放进口,不能指望中国人的所有内需全部由中国企业自己来满足,这种经济思想也会有问题。我们还是要按照专业化比较优势来布局,适合我们生产的多生产,我们赚了钱以后也要敞开买别人生产的东西,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英才》:国外企业都纷纷布局国内市场了,为什么中国的一些企业反而无动于衷?
周其仁:很多商品其实中国人都在生产,但为什么在国内买比到国外买难一些、贵一些呢?我们的商业环境、生产体系、服务体系都还需要改善。这几年外销做得很好,可大家一股脑儿做外销,对于开发国内市场相对来说就不那么重视,包括政府和企业、民间都不太重视。
出口转向
《英才》:对于企业来说,调整出口导向的动力或者压力何在?
周其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外的收入比较高,而中国的人工、资源成本低,这种比较优势形成了出口导向。当然不能否认出口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比较快。但也有软肋,一旦国际市场出现大问题,像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国经济就会出现麻烦。
而我们自己经济的发展,也不能光用廉价的商品去服务全世界,也应该用较好的商品和服务来给中国的消费者服务。我在山东半岛看到很多给日本出口食品的企业,现在开始倒过来把比较好的商品主打国内市场,这就是个很好的苗头。
《英才》:打国内市场主要难在哪里?
周其仁:以前这些企业做国际市场,借助于中介,生意就很好做,但是国内没有这样一套成熟的商业系统,在国内做市场的方式,要搞成熟人、要喝酒交朋友,就觉得不适应。因此,一方面是企业要适应国内的特色,一方面我们还要努力改善商业环境。环境是一个系统的东西,不是单一的因素。包括媒体、政府服务、企业自身的努力,也包括消费者的习惯。
《英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最重要的是什么?
周其仁:最重要的是一个很好的法制环境,一个是政府的政策要给企业一个很好的预期,不要变化太多,不能让企业把很多的精力都放在猜政策、搞关系上面,而是让其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研究市场、管理和产品上。如果把很多时间总是放在调整来、调整去的政策上,放在个人关系上,人的精力也不够用。
《英才》:除了外部环境外,企业自身是否也需要自省?
周其仁:企业自身的诚信问题也非常重要。因为诚信问题,三聚氰胺把中国乳业这么好的产业摧毁了。中国13亿人喝牛奶,内需不可能不大,怎么去满足?国内满足不了,当然人们就去境外找,把香港、澳门的奶粉都买爆了。对于企业来说,品牌、渠道等都是约束,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易。
内外无别
《英才》:中国商业环境的改变是以企业自身为主导来调整,还是依靠制度改革比较容易?
周其仁:中国的企业界是很善于学习的,只要做得有苗头,企业家自己就会跟上来。我在深圳时看到过一个案例,原来父辈做外销很成功,金融危机以后,在国际市场上遇到了困难。儿女这一辈起来后,因为文化、视野、学习机会的不同,更年轻、文化程度高、懂得用电子商务、互联网等等,就在父辈打下的基础上,改善生产能力和商品品质,利用电子商务往国内销,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二代”已经开始打自己的天下,争取生产附加价值更高的产品。
《英才》:根据你的调研,外销企业回头来做内销,这会是一个大趋势吗?
周其仁:当然,从适应一种打法到另一种打法,需要过程。将来最好的结果就是,内销和外销之间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无所谓国内市场或者国外市场,都是统一的全球市场。我的意思是,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所有好的生意都可以做。
经济学家通过调研、观察,可以看到这些基本的环境变化,了解到这个趋势,看到现实中企业家感受到的变化与应对方式,然后把这些信息收集起来,传播开去,让更多人知道有这些打法,相信慢慢就会形成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