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能成功,更多的人却没有?他们之间的巨大差别是什么?
于是我们开始寻找其中的原因,并发现这似乎与智力无关。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里,我和三位伙伴进行了20多次的讨论,三分之一的对话内容收录在了《第五项修炼:心灵篇》中。
这本书本身不是公式,不是答案,而是一个试验——如果要谈工具、方法,有很多实用的图书。这本书讨论问题的角度很有趣,它更多的是一种反思:为什么有人把事情做得这么好?特别是让已经介入到变革过程中的人,理解和反思正在经历的这一过程,以及去探讨人怎么样与外部世界产生更多、更大的联系。
牛顿将宇宙看作上帝制造的一个大钟表,这是因为他看问题的角度是非常机械的,所以其只能把宇宙看成是巨大的机器。与之相反,歌德作为科学家,作为研究历史与哲学的人,花了很长时间观察植物作为生命系统是怎么成长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改变自己观察事物的方式,才能将植物作为生命系统去观察,这种角度与所谓科学的角度完全不一样。
传统的管理科学领域,基本把企业组织看成是一个机器,并将它按照机器的属性去优化,这种方式既不系统化,也不人性化。如果说中国的管理者持续不断地学习所谓的西方科学管理思想,可能恰恰将离中国的优秀传统思想越来越远。
在生命世界中,系统非常微妙。“系统”,这个词在英文中非常模糊,它有很多的意思。在机器中,系统包括一系列的部件,它们互相作用,影响整个工作。假如某个部件出现问题,将它替代,系统又可以正常运作。人体的生命系统却不同,如果你把人体器官摘下来,你就根本无法保证能将它重新组装。这两种系统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生命体系可以进行“自创造”,而机器却不能。
我们相信,融入未来市场所必备的核心能力,是体悟当下之力。体悟当下是一种深切的聆听,并超越自己先入为主之见和以往的习惯思考方式。所以,对旧的认同感和控制欲要“放得下”。
处在权力结构顶端的人常感到非常的孤独与无助,是因为他们习惯于固有的方式,觉得自己必须有所有的答案,必须一个人做这些事情。其实没有人能知道全部的答案。
奥布赖恩是一家保险公司的C E O,他带领企业在20年间从濒临倒闭到成为保险界的领袖。他在很多年前就告诉我:商业实践让他发现变革者内心的状态是其促成一项变革或转变企业的根本,他们内心所体现的正是他们想做的变化。一旦你成为变革的一部分,所有推动变革的因素似乎都产生了,因此成功变革者的特点在于首先自己成为变革本身。
我当下是怎样的状态?我是真的坐在这儿吗,或者只是我的身子在这儿坐着?我是否知道如何集中精力?我是不是在培养自己的知觉……我觉得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一个问题。大家都是按照习惯去做,或是在外部的影响或是压力下,过着自己的生活,却没有机会培养自己的感知与感受。
如果我们之中任何人曾经质疑过主流世界观正在发生改变,那么通过与这些卓越的人们的谈话,会使我们重新认识,人类未来的信仰可能与过去将有天壤之别。
(作者系学习型组织之父,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