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手遮天,掏空“托普系”上市公司的原董事长宋如华,在消失一年半之后,不久前又浮出水面。据说在远隔重洋的美利坚,他从容悠闲地做起网络书店的买卖。
宋如华似乎已经忘记了托普旗下企业几乎都已经分崩离析的现实,摆在人们面前的,还有那总金额高达30亿元的债务黑洞。
但如今,他的再度出现无人喝彩。
列举宋如华当年在资本市场上导演的一出出好戏,也许就会明白他为何仓惶赴美,并一去不返。
2000年5月,托普软件以每股28.91元的高价增发了3380万股新股,实际募集资金9.54亿元,计划投资项目10个,后来实际投资总额约5.1亿元。而到了2004年,托普突然报告,这些项目几乎无一成功。
ST托普股价从2000年7月中旬的每股48元跌落到2005年7月下旬的每股0.74元,高达10多亿元的市值就这么蒸发了。
2000年下半年,宋如华借壳江苏常州金狮股份,打造出“炎黄在线(后改名炎黄物流)”——托普系的另一家上市公司。
这家上市公司的结果是,2002年11月—2004年1月期间,炎黄物流发生重大违规担保事项,涉及金额28600万元,此外还自查出12项未披露诉讼事项,最后因连带担保责任被牵涉,涉及金额1.6亿元左右。
2001年3月,托普科技分拆至香港创业板上市,“托普系”在资本市场初步成型,不过,上市募集的资金到最后几乎全被抽空。
直到2004年,面对媒体及业界的广泛质疑,宋如华接受《英才》的采访言之凿凿,他们“可能不知道,托普在四川,仅仅银行存款就高达18亿。”如今回溯起来,说出口之后,当时的宋如华也许心里在暗暗偷笑吧?
更离奇的是,虽然宋如华常常高调宣称软件是其主打产业,但在软件行业内,托普软件的成绩在哪里?却无人知晓,有人戏称,其实“托普除了软件,什么都做。”这正应了宋如华接受《英才》采访时,不得不承认,“托普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资金黑洞在几年间越掏越大,在逐渐无法把控之下,宋如华开始玩起了金蝉脱壳——2004年3月,宋如华突然将其所持托普发展的全部1800万股股票以2元低价转给了公司管理层的虞新友和夏育新,这也意味着宋如华放弃了托普软件及托普科技两家上市企业的控股权。
大概正在此时,人们再也看不到宋如华的身影,对外宣称的是有病在身,而也许真实的情况是悄悄离境赴美,远远避开,这当然是万一东窗事发后最好的退路了。
虽然远在美国,但宋如华并不甘于寂寞。创立于2004年6月的书原广场销售的基本产品是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的中文图书,宋如华的构想是从洛杉矶为起点,打造一家大型的中文连锁书店,兼营音像制品、文具、体育用品及礼品,最终目标在全球建立服务于海外华人社区的服务网。
在全美,“书原”已经开了至少9家门店,按宋如华的想法,还要在温哥华、西雅图、波士顿、多伦多、亚特兰大和休斯顿等北美各大城市开辟分店。在离开了祖国大陆之后,他重新打造的另一个事业平台看来进展还颇为顺利。
据称,去年他在离开国内赴美的时候,对少数部下说:“我一定会回来的。”
媒体报道,在“书原广场”网站,在首页上便有“走进书原,胜似回国”这句话。看来,在他内心里,回国的念头已经搁浅。
在国内,关于宋如华的最新消息,如同沙滩上留下的足迹,一阵浪过后,似乎也鲜有人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