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观察
特别企划
吴一坚说不清楚的破绽
长弓 日期:
2004-11-01
浏览次数:
1375
为什么金花股份总资产增长的同时,净利润反而下降?这3.4亿巨资干吗去了?
在吴一坚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铜匾:“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如今画家徐悲鸿的艺术观却成了这位金花集团总裁商业性格最好的写照。他似乎以此烛照自己繁杂的商业投资行为,并一直自信满满。
凭着在运作项目时的大挪移手法,吴一坚有实力跻身中国资本市场的一流高手之列。但在2003年8月20日黄昏,《英才》记者面对面向他抛出质疑:“金花之所以选择多元化,并不是一种战略选择,更像是摆脱生存危机!”吴一坚仍是一脸不屑:“民营企业在初级阶段考虑的不是规模,而是怎么能够赚到利润。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什么容易就做什么!”
再高明的戏法也有破绽!眼毒的媒体在一年之后,又一次逮住了吴一坚的“把柄”。有媒体发现:2004年中期金花股份净利润由1354万元降至901万元,同比下降33%;可是公司的总资产规模却同比增长23%,由14.64亿元增至18.05亿元,净增3.4亿之巨。为什么金花股份总资产增长的同时,净利润反而下降?这3.4亿巨资干吗去了?
通过对金花股份中期财务报表的研究,财务分析专家贺宛男发现了可疑之处:资产变动中最大的一项是预付账款,其金额由期初8057万元增至期末的2.76亿元,增加19543万元。公司对此的解释,主要原因是增加项目款5440万元和预付股权收购款1.5亿元。
贺宛男指出:这两项变动正暴露了金花股份董事会的矛盾与尴尬!
在公司中报的“重要事项”一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根据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公司投资西安市商业银行,截至报告期,已签署收购股份1.26亿股的协议,总金额1.5亿元,协议需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办理股权过户手续。”
但是,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在2004年8月2日召开,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收购西安市商业银行股份的议案》。
奇怪之处在于,8月2日审议通过的一项董事会决议,其中连最终收购西安市商业银行多少股份、收购价格几何都没有确定,怎么会在截止期为2004年6月30日的半年报中披露,并且将1.5亿股权款预付给对方了呢?
而那笔5440万元的预付“项目款”则更为莫名其妙:翻遍今年半年报,乃至去年年报,都不知所谓的“项目”是什么项目?原来是先斩后奏,或者干脆斩了不奏!
令广大股民郁闷的不仅仅是董事会的不恪守职责,金花股份的业绩问题显然更值得担忧。
市场上习惯将金花股份归属生物医药板块,金花股份也因其生产的“转移因子”为自豪,但金花股份主业实际上有三块:一是医药工业。今年上半年共获收入4098万元,比上年同期8085万元下降近一半,已没有多少利润可言;二是医药商业。去年下半年公司以每股5.6元的价格,出资1512万元,收购净资产仅395万元的陕西新世界90%的股权,并增资扩股至5000万元。之后,金花股份开始大做商业,今年上半年其3.73亿元主营收入中,3.22亿元就属医药商业,但这一块业务的成本达3.17亿元,毛利率仅1.48%,去掉相关费用是亏损的;三是旅游租赁业。但这块业务是靠关联交易得以完成的,系公司所属的钟鼓楼广场出租给大股东的一家子公司所得的收入……
2002年,金花股份因一笔高达4.5亿元的巨额关联交易,已受到了监管部门的调查,而这一次的“破绽”,吴一坚是否还能说得清楚?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