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楚从何时开始,一种不假思考的命题开始流行: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或者,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的核心。并且现在,金融学越来越成为压倒其他学科的显学,甚至金融从业人员的薪酬和地位也显著上升。对上述论断,我以为是非常可疑的。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吗?迄今为止,马克思对货币的认识和阐述,以及希法亭(《金融资本》作者,编者注)对金融资本的论述,在根本上很难予以反驳。那就是,无论怎样夸耀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复杂性甚至神秘性,但金融资本的利润,根源上都是来自于对产业资本所带来的利润分享,甚至盘剥。没有强大的产业创新能力和实体经济,就不可能支撑更为庞大复杂的金融体系。
因此金融始终是寄生在实体经济之上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实体经济形成蓬勃强大的生命力之前,过度夸大金融的重要性并不妥当。
实体经济的发展意味着社会经历了“资本→商品→增大的资本”这样的循环,而金融则意味着“资本→瓜分→增大的资本”的循环,前者是以物生钱,后者是以钱生钱,绕过了商品产销的“惊险一跃”。
如果企业家在实业领域无心艰难创业,居民无心付出艰巨的体力或者智力,政府无心为企业搭台培育税源,而是所有人都将更多期望、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依赖金融投机猎富,则几乎等同于一个人想要提起自己的头发,让身体离开地面。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是近年来金融学本科生被广泛灌输的概念。其中最有趣味的就是“现代经济”一词。我不知道这其中现代性体现在哪里,隐含的意思,大概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是只考虑劳动力,而西方经济学等“现代学说”考虑了劳动力、资源、资本和技术等多种要素。其实,从资源、劳动力到技术、创新和资本投入看,资本并不对其他要素有什么优势或者核心地位。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众的艰苦劳动和劳动者素质的持续提高、政府的制度创新和企业家的勇于进取、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工业配套能力等,都是缔造“中国奇迹”的基石,而不是中国的金融业。毕竟一直到2004年之前,中国金融体系还几乎乏善可陈。正是中国政府长时间踏踏实实地致力于诸多的实体经济,有意无意地没有让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瓜分和盘剥过多,才使得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活力。
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的核心吗?目前全球金融体系仍然是“一超多极”体系。美国作为目前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政治、军事和金融在全球的支配力,大大超越了美国实体经济在全球实体经济中的地位。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曾指出,美国持续、强大的基础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得益于美国金融体系能够动员和运用全球经济的大部分净储蓄。换言之,美国善于烧全世界的钱,来结出属于美国的科技创新之果。这可能是“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的核心”的真实含义吧。
如果是这样,这就意味着,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能最终形成国际金融领域软硬霸权的国家,屈指可数。而中国要谋得这样的竞争优势,路途坎坷。
我越来越倾向于认为,金融在目前的中国之所以显赫,一是政府和民众都在苦苦寻找如何保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巨额财富的妥善方案;二是在一个行业久了,总是会以为自己所在的行业特别重要,金融从业人员也不例外。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实体经济是功率强大的引擎,而金融体系带来的迅捷高效配置的资本和廉价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等其他要素一起,构成了使引擎磅礴运转的燃料。燃料匮乏不行,过度燃烧或润滑,以持续榨取引擎的额外功率也不行。中国需要重视金融行业和金融人才,需要有稳健可靠的金融体系,但并不需要将其置于显赫或核心地位。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