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摩根大通就要笑到最后了。
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大洗牌,摩根大通离全美第一大银行的交椅只有咫尺之遥。
连续三个季度,摩根大通不断缩小与现“老大”美国银行的差距。截至3月底,该行拥有2.2万亿美元资产,仅比美国银行的2.27万亿美元少3.4%。现在,摩根大通已是股票市场上最有价值的银行,其股票总市值比美国银行高出近50%。
德意志银行的分析师奥康纳估计,摩根大通将在年底前超越美银,而F B R资本市场的分析师米勒则相对悲观,认为这种状况会发生在未来12-18个月内。但不管怎样,市场已经在为摩根大通的“登基”开始预热了。
然而,取得江湖地位靠的是实力,一场PK在所难免。有分析认为,摩根大通要超越美国银行,前提是业务缩减的程度要小于竞争对手。此前,为应对监管新规,摩根大通与美国银行均在逐渐剥离旗下的高风险业务,这也使两大银行的规模随之缩减。但除此之外,比起美国银行,摩根大通也有让它如坐针毡的“痛点”。
这个“痛点”就是收入和利润的下降势头。
尽管2011年上半年,在国际业务上,摩根大通获得较大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但之前的2010年,摩根大通在美国国外的收入下降10%,利润下降23%,为55亿美元。相比在国际舞台上大展拳脚的竞争对手,不管是在本土以外获得的收入,还是在全球运营机构规模方面,摩根大通都落在后面。
在花旗集团面前,摩根大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更小。尽管花旗在金融危机期间过得很艰难,但它在美国以外市场取得的收入却大约为摩根大通的两倍。相对网络遍布全球其他国际竞争对手——汇丰控股、渣打银行和西班牙国家银行等,摩根大通无不是相形见绌。
其实,摩根大通的海外扩张之路走得相当犹豫。其掌门人戴蒙在2005年接任CEO一职后不久,否决了一些交易,其中有些现在看来相当可惜。
比如,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成为CEO后不久,伦敦的一位顶级投资银行家比尔·温特斯曾敦促戴蒙购买中国银行的股份。那时中国刚刚向外资机构放开国内银行业市场,并暗示摩根大通的高管,只要他们出手,机会就留给他们。但最终,戴蒙因出价太低而遭到拒绝。与之类似,戴蒙也丢掉了购买中国工商银行股份的机会。最终,高盛抓住了机会。
机会一去不返。如果当初诸多类似的交易能够完成,极可能让摩根大通国际业务的规模接近花旗集团,至少可以超过欧洲的汇丰和渣打。
但现在看来,通往国际的道路不管多艰辛,摩根大通都一定会硬着头皮走下去。正如摩根大通的一位高管所说,“我们必须放眼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增长。”
此话的大背景是,在摩根大通的业务收入中,约有80%来自美国,其在美国有5268家零售银行网点。但这一数字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摩根大通马上就要触及联邦政府规定的一家银行能够吸收的美国存款总额的比例上限。
对于摩根大通而言,做大国际业务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未来此业务没有更大的改善和突破,仅靠几乎已经饱和的本土市场,想要跻身全美银行业规模第一名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就在最近,摩根大通内部进行了管理层调整,国际业务部门主管Heidi Miller将于2012年初退休,其职责由投行部门首席执行官Jes Staley接管。
或许,这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