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很多的房地产公司都在深度思考转型、思考商业模式的问题,希望从制造业转向金融、投资。那么,两种模式的差别在哪里?
分析之后会明白,其实,制造业赚钱主要不是靠卖产品赚利润。没有一家制造业企业是依靠买进原料、组织生产销售、取得营业收入、单凭扣除成本之后的那部分利润就可以做成世界500强的。制造业企业的资产价值是通过企业的资产溢价,实现资产不断扩张,逐渐壮大的。简单解释一下资产溢价。假定投资1000万建一个小工厂,每年回报率为30%,即年收入为300万。那么,此时要转让这个小工厂,它应该值多少钱?显然,不是300万。因为资产价格不是按照付出的成本来定价,而是按照能挣多少钱来定价。道理很简单,究竟把多少钱存进银行,一年能挣300万?如果年利率是10%,那么要存3000万,则小工厂的资产价值上限是3000万,如果年利率是5%,则上限是6000万。制造业就是通过这样的产权溢价而不断扩张。
而房地产业很难依靠资产溢价。因为,房地产的实质是轻资产行业。虽然,在外界看来,地产商持有大量的固定资产——房子和土地,但这些资源对于开发商来说,恰恰是流动性资产,持有就是为了卖掉。这种方式决定了,房地产行业不能依靠产权溢价,而更多要依靠金融杠杆来获益。
金融杠杆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靠银行间接融资,也有的靠PE或发行项目贷、公司贷等直接融资,如何把金融杠杆用好恐怕是以后房地产行业主要研究的问题。
很多媒体说到房地产,总是用到“暴利”这个词。为什么暴利不能跟降价空间联系在一块?就是因为有金融杠杆的存在。比如开发商的成本是1万元,售价只有1.1万元,但仍没有摆脱暴利的指责。其根本原因是,开发商自己只出很少一部分成本,其余的则靠开发贷款、按揭贷款等金融杠杆给予支撑。要想摘掉“暴利”的帽子,开发商就要更大限度安全、低风险、合理配置风险,配置金融杠杆。这是目前地产行业区别于制造业的重点。
用医患关系来比喻目前的中国房地产行业,其实是比较形象的。比如,面对一个发高烧的患者,医生本想采用正常的方法、途径、药物诊治。但是,病人家属在旁边却不断质问:“大夫,病人的烧怎么还没退?这都一天了。你真是庸医”,并逼着大夫给病人吃治标不治本的所谓特效药。迫于病人家属的压力,医生只能用一夜时间先把病人的烧给退了,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烧,是病毒还是感染,根本没时间去思考。
现在,媒体和舆论就如同病人家属,逼着医生给病人吃特效药。医生只能先治标,不然家属会打大夫。这种情况下,医生只好先采取一些救急的办法,纯粹是为了先把病人家属安抚好,而真正退烧则需要一定的时间。
此外,有一种现象更是不好的趋势,即不该开发商担的风险开发商担了,不该开发商担的罪名他们担了。实际上,中国老百姓在比较快的时间内能不能合理解决住房问题,是中国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累积释放,不是开发商良心的善恶转变,就可以在短期内解决。我们要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防止人群过多向大城市涌入,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房地产问题。首先要调整土地制度,才能解决农民工进城的问题;其次还要解决风险配置、反通胀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程度不等的都会直接和间接影响中国的房地产行业。
其实,房地产行业内部也并没有到水深火热的地步。过去几年,开发商的对立面似乎就是政府和政策。这说明,行业状况并不很难受。只有当相互竞争成为生存基础,每天都在想着同业竞争,想着优胜劣汰,开发商难受的时候才真正到了。
(作者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根据作者在“万通控股第一届投资者年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