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通胀主要是需求拉动型的周期性通胀,反映的是过去两年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下经济的强劲反弹。虽然可能影响通胀预期,但货币扩张还是主要通过刺激总需求,进而推高物价的。所以,中金认为,需求压力是近期工资上升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结构性供给因素(例如劳动力增速降低)的变化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不是影响经济短期波动的主要力量。
一般来讲,控制通胀需要紧缩货币政策、控制信贷的投放加息,汇率升值等,但这些因素可能会造成经济增长的放缓。那么,我国控制通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多大呢?
回顾2004-2005年、2007-2008年的上两轮调控,整体估算“控制通胀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结论是:CPI通胀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0.8个百分点。这一比率表明,目前中国控制通胀的成本相对温和。
之所以说相对温和,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在于中国经济是一个供给充分的经济。这一点从不久以前还有很多人在谈论中国产能过剩,就可以证明。一个供给充分型的经济,控制通胀会比较容易一些。
最近,一种说法比较流行:印度、巴西、越南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通胀率比中国高很多,好像高通胀是新兴市场国家共有的特点。基于这种逻辑,有人提出,为什么中国通胀率不可以高一点呢?
这是因为,虽然都是新兴市场国家,但各国各自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是不一样的。假如把25岁-64岁之间的人看作生产者,25岁以下和64岁以上视为消费者,那么,中国的现实是,生产者比例远远超过消费者——每百名消费者有120名生产者支持。这个现象对通胀的影响是什么?一是生产超过消费,另一个结果是,由于生产人数超过消费人数,所以过去十年中国的储蓄率很高,而储蓄率高的直接结果就是投资率高,投资率高又导致产能快速扩大。这两个因素加起来,促成了中国发展成为供给充分型经济。
但是在印度,生产者比例小于消费者,每百名消费者仅有80名生产者支持。所以他们形成了短缺型的经济,结果导致了其通胀率比中国高、存在长期贸易赤字等现象。巴西的情况也类似。
因此,不能简单地通过对比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通胀率可以高一点。其实中国的人口结构更接近于美日德国等发达市场国家,他们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比率,大致维持在110%、120%的水平。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现在是供给充分型经济,且控制通胀的成本比较低。但这并不是说货币政策不重要,而是说包括人口这些根本性的因素,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制订。
这不是说控制通胀的成本低就表示中国经济没有风险。跟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比起来,中国未来几年资本泡沫,主要是房地产泡沫的风险会很大。原因有二:一是储蓄率比较高,基于现实的人口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高的储蓄率需要寻找投资机会。二是正因为C P I通胀比较温和,通过货币政策紧缩来控制资产泡沫面临的阻力大,不容易做到,因此资本市场还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把这两个因素加总来看,中国未来面临的主要风险还是房地产价格泡沫。所以,怎样通过结构性的政策:包括增加供给,抑制房地产投资需求,以货币政策辅助,来控制房地产价格泡沫,可能是未来几年宏观政策一个巨大的挑战。
(作者系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本文根据其在中金公司媒体团拜会上的发言整理,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