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所有人都在关心,在后工业化时代,金融行业的定位是什么?
过去的30年间,金融服务业发展得非常快,北美洲、澳大利亚、欧洲的很多城市,如伦敦、格拉斯哥、爱丁堡,甚至中国的一些城市,都想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当地政府也把政策向发展金融行业倾斜,似乎金融行业有无限的增长潜力,而且是个高附加值的行业。
那么,金融行业是否一定是朝阳产业,其实这很难判断。危机之前,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金融业的就业只占全部就业的6%,在G D P的占比是9%,在企业利润的占比大概是20%或者30%,最高的一年在美国,曾达到40%。仅仅金融业一个行业的利润就达到了全美国所有企业利润的40%,可以说,在这样的国家,他们的金融业是过度发达的。
在这些发达国家中,目前的经济发展更加依赖的是人力资本和智力、财富,以及生态的财富,而不是固定资产投资或者是为市场提供资金。金融业为市场提供资金的功能现在已经大大的弱化了,所以说对金融服务的支持需求,目前应该有所控制。
此外,竞争、科技的进步,把资源有效分配的效率提高了,金融行业也不应该例外。现在,很多新兴的技术提升了金融业的生产力,自动提款机、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都会导致行业过剩。
在历史上我们已经看到过很多先例,比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遍地开花;在中世纪,全世界到处建教堂、中国到处建寺庙……对照历史来看,现在的世界,是不是银行太多了、基金太多了?按照这个逻辑,我认为,在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未来会逐渐衰落。
教科书告诉我们:一个完美的金融体系可以把风险降到零、把风险折让降到零。这是发达国家金融业过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我们知道,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
在“零风险”理论的支持下,通过风险转移和风险分销,全球金融业推出了大量的新产品和新工具,成立了很多新机构,并且有太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学数学的、学物理的、学工程学,去金融业工作。现在金融行业已经变成了一个高科技的行业。
消费者希望低价格、高收益,储户希望更高的利息,而投资者希望在没有风险的同时还能获得好的回报……当然不可能所有人都能实现他们的目标。但过去几年,一些大型跨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却似乎在告诉我们,他们可以做到所有这些。从某种程度上看,他们的确是把风险转移了,而且是真正的卖出去了,这些买主中就包括中国的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也买了好多债券,包括大概10亿美元的CDO。如果之前我们就知道它的风险,那我至少可以把这笔钱省下来捐给教育,这不是更好的用途吗?
实际上,我还清楚记得,建行上市前到美国路演的时候,所有人都在跟我说,国际上银行、基金的收益,在三年内都是两位数的增长。其实,这么说是很奇怪的。你必须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两位数的长期收益来自哪里?因为在现实经济中,没有哪个行业,或者说很少有哪个行业,可以达到持续三年的两位数的收益,凭什么金融业可以做得到?
所以,收益率和风险是银行在所有金融活动当中需要平衡的一个原则,如果说没有把风险充分的揭示,那么就不要碰这种产品。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此文节选自作者在牛津中国商业论坛的演讲,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