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个比较热门的说法,叫“以市场换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经济初始阶段的对外开放水平。
资料显示,中国汽车行业的“以市场换技术”源自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技贸结合”,意思是中方在不得不花钱进口轿车的同时要求外方无偿提供相关技术,以提高当时中国汽车工业制造和开发水平。此后出现的汽车合资潮正是由此而来,比如“一汽大众”、“广州丰田”、“北汽奔驰”、“东风本田”等。
但是,从实际运行结果看,“以市场换技术”基本上没达到预期目的。多年之后的今天,外方纷纷占有了中国的汽车市场,而中方却迟迟未能真正获得国外技术,即使勉强获得一些,也不是核心技术。
更重要的是,中外合资还造成一个严重后果,即强化了中方对外方的技术依赖,因而也大面积地遏制甚至扼杀了中方的自主创新。这应该是中国至今没有叫得响、亮得出的世界知名汽车品牌的重要原因之一。
吉利并购沃尔沃,使中国汽车企业的跨国并购出现了历史性跨越,不仅是第一次全资并购外国汽车品牌,而且直逼核心技术,开启了中国汽车企业进入摄取核心技术的新阶段。
但是,完成签约仅仅是并购成功的初始一步,后边的路途还充满着不确定性甚至风险。对年轻的吉利来说,许多问题与困难都将是严峻的考验。
比如,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将成为沃尔沃轿车的第二个本土市场,从而在发展迅速的中国本土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沃尔沃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据称每卖出1辆就亏损4400美元),目前最急迫的就是现金流问题,到底该怎么尽快化解呢?又如瑞典的高工资和高福利怎么维持,沃尔沃原有的庞大海外营销网络怎么管理,沃尔沃与吉利两种品牌怎么协同……吉利必须充分估测其难度,宁可高估,绝不低估,以防患于未然。
好在,这次吉利并购沃尔沃,令人欣喜地得到了来自政府的支持和服务。这充分说明国家对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方面的特殊作用已非常重视。但是,如此巨额资金的跨国并购很需要持续获得社会各方的关注和支持。比如吉利为沃尔沃设计的脱困蓝图旨在依靠中国消费市场扩大销售,依托中国生产基地大幅度降低成本,双管其下,短期扭亏。但是,这些都需要安排后续资金及时投入。又如吉利并购沃尔沃,有利于培养大量掌握先进环保、安全和低碳发展技术和理念的自主开发人才以及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可否特批建立“沃尔沃工程技术学院”、“沃尔沃商学院”?再如,跨国并购需要大量外汇,而我国高达两万多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主要是官方外汇储备,在目前这样的国际金融体系中潜藏着难以想象的风险。因此,可否考虑通过利用外汇储备来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特别是像吉利这样的民营企业,满足跨国并购、跨国经营的需要?这样既能促使我国实体产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也使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多了一个既安全又长久受益的渠道。
并购当然是一种企业行为,应该只具有经济属性,政府不能过多包办或参与。但是,既然吉利已经喊出“让世界充满吉利”的口号,并迈出了跨国并购的关键一步,那么,从全社会和政府的角度继续给予更多关注,适时帮助排忧解难,就应该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从这个角度看,吉利收购沃尔沃,绝不是吉利一家企业的事情,怎样服务?怎样支持?今后更多的类似跨国收购案应该是发展中的中国需要面对的挑战。
(作者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