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略稳之后,美国监管部门将矛头对准高盛、大摩等金融机构。美国监管部门并不是为全球投资者讨回公道,而是为未来的监管改革留下伏笔。
高盛与大摩的案件性质类似,都是在推销证券化产品的同时,与利益相关方联手大肆做空该款产品。
次贷危机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反思还在继续。正如格林斯潘因低息政策成为次贷危机的罪魁,高盛因其获益与能量之大,成为贪婪资本主义的象征。
华尔街投行与低息政策一起做大了金融衍生品泡沫。高盛被诉所涉及的CDS交易就是典型。
所谓信用违约掉期(CDS),是一种类似损失保险的金融合约,债权人通过购买这类合约(类似支付保险费)转移债务违约风险,一旦债券下跌,购买者支付保费,就可以按照债券面值获得全额保障。CDS是全球交易最为广泛金融衍生品,60%以上的交易不透明。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ISDA)于1998年创立了标准化的信用违约互换合约,1997年规模1800亿美元,2008年全球CDS信用违约掉期市场交易规模达到惊人的62万亿美元。
在泡沫高涨期,发行做空产品的金融机构层出不穷,远远超出了市场的承受力,一旦市场逆转,完全没有支付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一旦市场下行,发行者或者做空者只有破产了事。由于信用链循环,规模巨大,CDS交易将整个世界金融市场暴露在一个前所未有和无法估量的系统性风险之下。
由于市场极端疯狂,监管层眼睁眼闭,因此,高盛与大摩等投行无不在法律的底线游走。他们没有触犯法律,却难逃巨大的道德挑战。
以高盛案为例。2006年末,高盛获悉美国保尔森对冲基金预期有123只抵押证券将贬值,遂联手多家投行,由高盛出面发行一种紧贴这123只抵押证券价值的新债务抵押证券(CDO),以供保尔森基金购买相对应的信用违约掉期合同(CDS),达到做空市场的目的。
高盛请来“独立的第三方”ACA资产管理公司,设计了一款名为Abacus的债务抵押证券,据悉保尔森参与了发行。结果是做多者血本无归,做空的保尔森基金大赚10亿美元。4月26日,美国参议院常设调查小组委员会主席莱维表示,“仅2007年,高盛通过做空数种抵押贷款担保债务凭证,赚得约37亿美元利润。”而大摩则是旗下交易人员参与做空。
在泡沫期,高盛与大摩的行为并不算违法,政府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松松垮垮,导致许多做市商的交易者为了获取巨额收益,大手笔入市投资。就像今天的中国证券市场,券商不满足于手续费,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做越来越多的自营盘。
但高盛等投行的行为,已经有开赌场当老千之嫌。如2007年高盛发表报告,称原油要涨到200美元一桶,中国“拼命购买”了价格为147美元一桶的原油。高盛还与深南电、东航等中国企业签下“对赌协议”,自己却悄悄抛售原油。当年年底油价降到34美元一桶。考虑到高盛与大摩是国际原油市场的主要交易者,因此,与中国企业的对赌看上去更像是赌场庄家设的局。
美国不可能严厉对待高盛等投行,毕竟高盛、大摩等是美国金融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贸易中输出的美元,要通过金融交易赢回来。美国国会与证监会打压高盛等投行,警告这些金融机构必须抑制贪婪之心,以免给美国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美国正在给金融衍生品交易、给投行划定底线——不能威胁美国国内的金融市场,衍生品交易必须纳入监管,表外资产必须透明。
至于追究高盛等金融机构对国外企业的损害,那是各国自己的责任,就像英国、德国所做的一样,这些国家提起诉讼,而不是幻想美国来替苏格兰皇家银行、替德国工业银行申冤。(作者系知名财经博客作者,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