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潮水退去,第一位被抛出的裸泳者恐怕非海普瑞莫属。
顶着A股历史上最高发行价的头冠,5月6日上市的海普瑞在第二个交易日冲至188.88元后,再一次上演了高台跳水的大戏。截至5月13日,海普瑞股价已经跌至135.5元,较发行价下跌了8%。上市后介入的投资者悉数被套。
有分析认为,像海普瑞这样没有核心技术优势又面临上游瓶颈的企业,40多倍的市盈率都“嫌贵”,股价在100元以下才算合理。
148元的发行价让人触目惊心,有人用“疯狂”来形容。来自东方财富网、新浪网的调查显示,在两家网站投票的25176位、43123位网友中,分别有64.3%和79.1%的网友认为148元的定价过高。
这似乎并非偶然,更像是一种必然,体现了一种贯穿于公司上市环节各层面技术性“创新”和“催肥”的因果宿命。
如果知道海普瑞其实可以按照14.8元发行4亿股在主板上市,你会怎么想?没错,海普瑞破纪录发行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就是投行技术催生的泡沫。海普瑞是浓缩上市的典型案例之一。
目前中小板公司在深交所上市可以得到超过70倍的发行市盈率,而如果在沪市发行,最多也就是40倍的市盈率。海普瑞如果按照1 10的比例拆细,其发行数量将变为4亿股,很明显不再满足中小企业板的条件,应该归属于主板公司。2009年海普瑞每股收益为2.02元,拆细后将变为0.202元,如果按照主板的发行市盈率,其发行价格将很可能定位8.08元上下,而不是现在的148元,募集的资金也会大大少于瘦身后所募的资金量。当然,单凭“瘦身”法是不会造就海普瑞这样的发行“神话”的。因为这一做法由来已久,到目前却仅仅造就了一个海普瑞。众所周知,高盛与海普瑞关系非同寻常,近年来其在国内资本市场的翻云覆雨绝对能让人相信如下推测:高盛在海普瑞身上会再一次施展它的“超群技艺”。
海普瑞在招股书上称,其是国内唯一通过FDA认证的企业,公司还通过了欧洲CEP认证,是标准制定的提供者和参与者。但备受质疑的是,海普瑞在FDA不是认证而只是注册,此外,海普瑞也并非国内唯一在FDA注册的公司。
尽管有机构对海普瑞做出了客观理性的分析,但国内很多机构似乎对海普
瑞患上了“燥热症”。在该股申购阶段,有机构的报价超过200元,有的甚至报价达到了最高的250元。据媒体报道,因为证监会对发行价格有所把关,最终才确定为148元的发行价。
有效申购信息显示,为申购这只中小板公司的股票,动用资金超过10亿元的机构竟然达到了47家。王亚伟率领华夏系共8只基金积极参与网下申购,在所有基金中排名第一。华夏系基金的有效申购总额达到了3800万股,这意味着,其至少动用了56亿元来参与这只中小板新股的申购。
显然,超高的发行价与机构的非理性操作密切相关。如果有人还以巧合性来为机构辩解,那么另一个明证就是,上市后机构对于海普瑞的操作热情仍未消减。交易数据显示,海普瑞上市后的前三天,分别有机构大举买入4447万元、2014万元和800万元,卖出的则为营业部席位。
敢于如此这般大胆自信,大概源于机构这样的判断,即市场不会快速变盘,资金量大为王。但始料未及的是趋势迅速发生了逆转。这一次,机构亲手为自己掘了一个大坑,借海普瑞上演了一场“请君入瓮”的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