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根光纤上就可以同时实现电线、数据线、温控等各种需求,这在技术上早已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的惯有思维。
不久前,在一个论坛上,有观众问我,“你觉得IT业现在的发展怎么样?”我脱口而出,“IT还没有真正的开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现在都是等楼盖好了,再进行IT方面的相关布控,信息化只起到了打补丁的作用。
我曾经在机场碰到两个很有名的建筑师,聊后发现他们对IT一窍不通。这就不难推测他们在设计图纸时根本没有把信息化考虑在内。所以,现在的方法多是一个楼里面,空调、电话、数据线各成系统。
事实上,现在一根光纤上就可以同时实现电线、数据线、温控等各种需求,这在技术上早已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的惯有思维。
所以,如果要开始真正的信息化应用,一定要将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如果不能打破那种思维的惯性,永远不可能实现“两化”融合。
最近,我看了麦肯锡的一个报告:199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是2.6亿;2005年已经达到5.3亿,15年翻一番。从全世界来看,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是一个大趋势。据此推测下去,从2005—2025年,这20年间会有3.5亿继续搬到城市,相当于美国整个国家的人口搬到城市去。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按照以前的老路去盖楼,一栋楼里还是有六七个系统,能耗高、不环保;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探索一种新的方式。
近几年,我们在韩国仁川做了一个项目——U-City(U城市)。仁川原本是一个老城市,现在宽带变成和水、电、煤气一样的市政服务。
现在一些地区打造所谓的无线城市,其实是在打造信息孤岛,因为每个系统各成体系,却各干各的。U城市则是在宽带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不管是消防、公安、医疗还是教育系统,一个人的数据被所有部门共享,共同打造一个信息中心。
仁川项目还有一个创新之处,即它由政府牵头,创建了一个具有商业价值的平台。一方面,它避免了过去没有后续的投资,项目就完蛋的情况;另一方面,它鼓励了一些小公司的创新,提供了商业机会,让它们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自身的价值。
当地政府认为,这个项目甚至能带来20多万个就业机会。
由于自身的特点,中国的做法会和韩国有一些区别。
在国内,我们已经与重庆市政府签约,也正在和其他一些城市沟通,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下一步,国内需要做的就是由政府牵头,跟一些大的开发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形成合作的团体。
从具体操作上看,基本上分三个阶段:首先看有没有实施的可能性,第二步出具可行性报告,第三步是进行实施。
当然,这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每个城市也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有不同的切入点。比如成都就提出,希望先在医疗领域进行尝试,然后再推广到公安系统;广东可能会从制造型企业入手。
同时,我们也在与大开发商进行沟通——如果从建楼的第一天,就将信息作为建筑材料,建筑成本就会下降,同时节能能达到10%—30%。
所以,这将是一个大得惊人的市场,我们看到的方向是对的,但具体的做法正在摸索中。新的东西会带来很多新的行业,比如教育要跟上,华南理工学院对此就很有兴趣,他们希望下设的建筑设计院能与我们合作,培训下一代的建筑设计师,因为将来我们的生活空间离不开IT。
所以,现代化城市其实就是信息化城市,没有建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作者系思科系统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