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每次结构调整压缩了一些企业之后,带来的是更大规模的,更多新项目的上马。
今年大家警惕的是资产泡沫型通胀,指望实体经济尽快复苏。但不论是今年还是明年,我们都将面临一个大敌:产能过剩带来的通货紧缩。
在出口下滑后,产能过剩在所有重要行业上演。9月8日,工信部再次强调,我国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存在加剧之势,下一步将坚决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其中七个属于原材料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多晶硅、煤化工、化肥。
原材料行业产能过剩是边调整边过剩。以地炼行业为例,经历1998年调整至今,2000年底,全国200多家地炼企业关停到了82家。企业家数少了,但规模越上越大,装置越做越多。截至2008年底,全国地炼企业增加到99家,总炼油能力达8805万吨/年。在山东算上已被国企收购的炼厂,总数增加到37家。其中20家在去年都有新装置投产或新建装置,总的装置增加产达到3500万吨左右。
传统企业如此,新能源企业又如何呢?国务院8月底的常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的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本身并不存在过剩一说,过剩的是风力发电设备,靠着买图纸以及销售提成,国内大批风机生产企业实现了在国内市场的快速扩张。
有业内人士估计,到明年会有一半以上风电整机企业遭到淘汰。事实上,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风电整机企业不过是换个行当,继续从事低档加工业务,而且主要是在为GE等国外大型企业打工。
多晶硅行业同样如此,行业主管部门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报告显示:到2009年6月底,我国已有19家企业多晶硅项目投产,产能规模达到3万吨/年,另有10多家企业在建、扩建多晶硅项目,总规划产能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10万吨。而2008年我国多晶硅的总需求量才1.7万吨。这些产能若全能兑现,将超过全球需求量的2倍以上。
与光伏企业一样,国内多晶硅企业没有核心技术,都是在为上游原材料企业与拥有核心技术的海外企业打工,这个行业的一多半企业将会消亡。
产能过剩有恶性与良性之分,我国的产能过剩调整受到三重阻碍。
一是地方政府的“父爱主义”阻力。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只要产能过剩订单下降,市场就会进行并购重组清除掉一些企业,而后使供需走向平衡。但在我国情形相反,往往经历数个宏观调控周期久压不下,如钢铁业、炼化行业,从1998、2004年到现在,每次结构调整压缩了一些企业之后,带来的是更大规模新项目的上马。这其中有地方就业与GDP的考虑,没有一个地方政府会允许自己辖区内的主导产业成为被调控的对象。目前,地方政府的应对之策,就是与国有大型垄断巨头合作,各垄断巨头都想扩充自己的地盘,向上游说能力极强,在强强相争的庇护下,地方企业有了生存的狭窄空间。
二是统一市场尚未形成的阻力。不仅如此,由于市场分割强烈,各经济区块存在或多或少的外来产品禁入、各处买路费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无法做到在统一的市场建立配套基地,而只能在本地重起炉灶,如上海的汽车绝大部分配件来自本地,而非西部具有性价比的省市。
三是并购重组过程中优汰劣胜的抵触。这方面无须多说,只要看看近些年重要的并购案例,有哪些是资产规模大但效率低下的国企吞并民企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以上三点是顽疾,多年未能消除,如果上述顽疾不除,我们就得在产能过剩、实体经济紧缩、资本市场泡沫的圈子里打转转了。
(作者系知名财经博客作者,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