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视窗
专栏
共赢的机会
文|吴建民
日期:
2009-04-01
浏览次数:
671
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尤其是年初温总理的达沃斯之行,让很多人开始把中国看作拯救世界经济的救世主。
这样的心情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我想强调的是:救世主并不存在。中国的角色,现在更多的是参与者,中国企业需要的是更多的机会。
2008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美国、欧洲、日本的经济增幅同时出现大幅下滑,日本更出现35年以来最大的经济跌幅。这种情况下,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仍保持增长,这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当显著。
的确,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上的发言权正在逐渐增大,但是这种增长还不足以让这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角,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还不足以改变全球经济格局。
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确实需要原材料,中国确实需要高科技技术和设备,但相对迫切的是中国企业缺少真正的百年老店。所以,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最大意义在于:中国企业可以得到更多机会——更多“本着互利共赢的战略,参与国际百年企业,共同发展”的机会。
面对机会,选择不能盲目。所以我建议: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应该以加倍谨慎的心态面对虚拟经济,而应该相对多多关注实体经济。
最近,一些对美国的情况比较熟悉的海外朋友告诉我,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有些美国公司的实体经济很好,盈利情况本身也不错,但是受大势影响,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价格大幅下落,其原因仅仅是目前的恐慌局面对股民的信心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些公司要维持运转,非常需要流动资金,而中国企业、中国市场上正好有钱——中国有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近46万亿人民币的储蓄,其中居民储蓄就有26万亿。这样,理论上我们就有了进入的机会。这个时候,如果根据需要,看准行业、企业,购买一部分海外公司的股份,应该是很划算的,尤其是购买那些股价已经滑落到原股价十分之一的企业的资产。这些企业暂时有困难,但是将来一定还会恢复机能,这一起一落之间,就有中国企业的机会。
机会存在,但是抓住机会的同时,中国企业也要注意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是有前车之鉴的。上世纪80年代末,日元大幅升值,日本企业大规模进军海外,在美国买了大量资产,这种行为引起了美国民众的极大反感。一些日本企业甚至把包括美国成功象征的哥伦比亚广场等诸多美国产业都买下来。如此大规模的收购,让美国人感觉好像日本要在经济上全面接管美国,让美国人感觉到了日本“威胁”的存在。这种心理抵触也是导致日本此次收购大潮没有最终成功、日本企业没能在美国彻底站稳脚跟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应当避免走日本的老路,应当加强与对方的沟通。在今天的国际形势下,对一方有利一方不利的情况,是不会长久的。合作一定要对双方有利。有些事情以前不可以做,现在很可能就可以做,找到了共同利益,合作的机会就会增大。
回看中国30年来的发展,当时外国企业看到了中国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迅速进入。为了利益,他们接受了我们制定的相关法律,以及我们自己的一套市场经济做法。但是面对走出去,我们对海外的情况是否有足够了解?还用我们自己的一套在海外能否会被接受?这么多年,我们有成功的例子,但是确实没能大规模的做起来。而这次危机,正是我们自我调整的绝好机会。
(作者为原驻法大使,现为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