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视窗
专栏
史无前例?
文|夏斌
日期:
2009-04-01
浏览次数:
577
现在,人们常按照格林斯潘的说法,说美国当前的危机是“百年一遇”——指因为这次危机对世界的深刻影响力似乎没超过1929-1933年的大衰退。
到底是“百年一遇”,还是“史无前例”?
这不仅仅是一个用词不同的讨论,更重要的是涉及对这场危机影响力和危机背后制度原因的认识。
通过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两场危机背后确实有许多重要的不同点。
首先,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出现明显转折。同样是处于世界经济中心国的美国发生危机,1929年,美国国力正处于繁荣、上升阶段,美国工业产值占全球产值高达48%。今天,美国的国力在明显衰退,2007年工业产值才占全球的近25%。从GDP占比看,2001年美国占全球比例高达32.8%,到了2007年下降到25.5%。
其次,美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的变化。美国私人制造业占GDP的比例已经从战后的27%下降到目前的11.7%,而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从战后的9.9%上升到目前的20.4%。说明这场危机是在实体经济明显萎缩、美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的情况下发生的。前几年美国经济的繁荣是靠滥发美元、扩张信用、提前消费支撑的。政府与居民已经负债累累,因此拯救危机就不可能像1929年那样,简单靠扩大内需,就能恢复过去的繁荣。
而且,这次危机是信用膨胀的危机,而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1929年生产过剩的危机,很快通过进出口直接影响其他国家。而这次危机的表现,是从次贷危机、金融领域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与传导,先从虚拟经济,然后传到实体经济;第一波是华尔街,第二波是欧洲,第三波才是新兴市场。传导时间比上次危机要漫长。
由于两场危机性质、特点的不同,所以可以说,目前的危机绝对不是简单的经济周期的一种表现,而是对过去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失衡的一次大清算。由于危机中各国政府的强力干预,衰退时间可能会短些,但是危机结束后的经济复苏,将不会简单按着1929年大衰退过后的轨迹走。
因此,在我们看待此次危机,与其说是“百年一遇”,不如说是“史无前例”。只有这样看,才能更正确地把握这场危机的实质,更有利于选择正确的措施来应付这场危机。
目前奥巴马的新政,肯定有助于减缓美国及世界经济衰退的步伐。但是,既然是过度信用膨胀、过度欠账、过度消费的危机,美国就要付出代价。其他国家也要付出代价。而且在上轮经济繁荣受益越多,这次被牵连的影响也越大。中国愿意与美国联手,共渡危机。但对美国来说,要有精神准备。
国家好比一个家庭。美国现在如同一个有微薄收入但又借了大量钱做投机的家庭一样,现在投机输了,出路只有三条:一是借新债还旧债,正如美国现在大量发赤字国债、发货币一样;二是节衣缩食,准备过穷日子,如美国的消费率正在降低一样;三是如果以上二者力度还不够渡过难关,怎么办?只能“翻箱倒柜”,找家里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收藏的古董、名画,出售换钱。这是指美国议会、政府应该准备割爱,出售一些优质资产来还钱。如果仅仅通过前二条出路,不走第三条路,通过美联储开动印钞机,大量发行美元救危机,想急于结束衰退,其效果会如同打了一针强行止痛药,药性过后,滞涨、衰退的恶劣局面还会出现。
这次危机让世界看清了,世界经济不太平的根源不是其他,主要是当今以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有问题。因此,对奥巴马的新政要支持,同时又不要给予太高的期望和太大的压力。否则,其后果是适得其反。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