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视窗
专栏
美联储创新脱困
文|齐忠恒
日期:
2009-03-05
浏览次数:
632
“创造力常常因危机而激发。”美林公司美国首席经济学家David A. Rosenberg在点评金融风暴时,用战争打起了比方:“二战催生的先进武器,在战后完成了民用化改革,让科技整整前进了一个时代。而此次金融危机中,我也看到了一些同样的趋势。”
在这一过程中,美联储的积极态度有目共睹。
自危机爆发之后,投资者就不断从美联储那里听到利好消息——这点尤其和2008年上半年还极其保守的欧洲央行形成了鲜明对照。
“尽管市场下跌到现在,我们觉得无可奈何”,富达国际的投资总裁Anthony Bolton在美联和富国银行并购完成之后评价道:“但伯南克和美联储的行动还是值得肯定的。”
谈起美联储的举措,投资者一定会提起降息。但实际上,美联储除了根据市场和经济环境调整利率之外,还推出了一系列包括制度和产品在内的创新举措。
所有创新工具的推出,都是因为在金融活动中,信贷抵押品和可供交易资产,它们的市场公允价值失去了确定性,银行不愿意接受价值不断下跌的抵押品,投资机构也不愿买入变现价格不断下跌的资产。因此,美联储不得不进行制度设计,以消化市场上那些随时可能爆炸的“地雷”。
美联储制度创新的推出是为了解决突如其来的棘手问题。在贝尔斯登濒临破产之时,摩根大通在纽约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支持下收购了这家百年老店。但是美国政府非常担忧其他大型投资银行可能会遭遇像贝尔斯登这样的流动性干涸,于是对票据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允许大型投资银行使用联储贴现窗口。
在危机爆发之前,美联储的贴现窗口只对商业银行开放。通过贴现窗口,商业银行可以将流动性较差的票据进行贴现,但是投资银行却只能望洋兴叹。而在改革之后,投资银行获得了便捷的票据变现平台,这让美联储能够暂时松一口气。
除了制度创新,美国金融监管部门也进行了产品创新。在大牛市里,创新的主角一直是金融机构。无奈在当前的困局下,即使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这样的国际巨头也失去了创新的底气,因此美联储接过了产品创新的重任——“标售利率工具” (Term Auction Facility)就是美联储创新产品中的佼佼者。
该产品是美联储为此次危机量身定做的,它通过贴现窗口向合格的金融机构提供抵押贷款,利率则由竞标过程决定。它让银行能够将最近大幅贬值,卖不出去担保债权凭证通过贴现窗口换得28-35天的短期现金。
这项产品创新之处有两点:首先它的短期贷款利率是由竞标决定的。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美联储将会根据成本法而不是公允价值来为金融机构的票据进行估价。比如,花旗银行花费10亿美元买入的结构性票据,可能因为市场下跌仅值5亿元,但是它依然可以按照10亿元的价格抵押给美联储。该项金融创新其实就是相当于允许投资银行“打白条”领钱,但是美联储却认为这笔钱是用在刀刃上了,因为该项制度让当时已经奄奄一息的花旗银行和美联银行能够继续保持活力。而且,一旦市场回暖,这些票据也将恢复原有价值。
从目前来看,美联储将会在未来几个月内,从资本市场上买入价值6000亿美元的机构债以及抵押债权产品。援救的规模是惊人的,但仅仅有钱还不够,美联储还需要量体裁衣地为目标对象制订援救计划。因此,在未来几个月里,类似的金融创新还将层出不穷。因为危机而诞生的创新产品,将影响后危机时代的资本市场。
(作者系财经媒体人,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