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多好啊,旱涝保收。”一位2008年初从北京农商行调入某证券公司的管理人员见到她的老熟人,不无惆怅地说道。
的确,尽管证券公司和银行同属金融系统,但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周期性表现。在牛市里,银行员工肯定会艳羡证券公司员工丰厚的年终奖;但是在熊市里,银行员工就可以挺直胸膛,笑对证券从业者的愁眉苦脸。
在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股市却经历了起起伏伏,熊市的惨状让一些证券业内人士不堪回首。
直到今天,券商最主要的营业收入还是来自于经纪业务。2007年的天量成交成就了众多一夜暴富的股民,但赚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稳稳当当收取中介费的证券公司。谁也不曾想到,熊市来得这么快。
证券公司当然也明白,和股市的关联性太强对自身的发展不是好事。因此它也在竭尽全力发展其他业务。从当前来看,证券发行业务是券商们除经纪业务以外发展最好的一块。
“当年南方证券鼎盛的时候,仅仅北京的证券发行分部就有80几个同事,在熊市的时候跑得只剩30个人。”一位曾经任职于南方证券的业内人士回忆那段悲惨的经历。而更悲惨的是,曾让她引以为豪的南方证券早已烟消云散,破产清算之后廉价卖给了建银投资。
今天的证券发行业务也一样,股市陷入深幅调整之后,证券公司的发行也同样走了下坡路。其中最让证券公司感到头疼的就是公开增发。因为该发售是由证券公司包销的,也就是说,卖不出去的股票最后统统由证券公司买单。
刚刚过去的两个月是公开增发市场最糟糕的日子,浦东建设、合加资源、太钢不锈、冠城大通和特变电工,几乎可以说是发行一家就包销一家,即使是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这样的豪门,也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
因此,更多的券商只能默默等待。现在仍有22家企业的再融资通过了证监会审核而迟迟无法启动发行,原因就是因为证券公司难以承担包销风险。
那么中国的证券公司就只能在股市周期中随波逐流吗?不妨一起来看看海外。
中国的证券公司,在海外被称作投资银行,是风光无限的行业。曾经,一位马上就要从美国商学院毕业的学生一脸严肃地告诉笔者:“哪怕投资银行有一条缝,我也一定要钻进去。”在美国,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投资银行都是毕业生和社会精英的首选,这也因为投资银行在打破周期性方面的努力。
他们的秘诀就是业务多元化和发展大客户。
相比中国的证券公司,美国投行的业务繁多而且复杂,资产证券化、直接投资、商品交易和咨询业务都还是中国证券公司业务的空白。
发展大客户同样是投资银行的重要目标。如果追溯历史,就能发现北美的投资银行巨头不少是从私人银行发展来的,因此他们一直都在为企业年金、养老金、慈善基金会和富人打理财富。这些真正追求长期收益和资产保值的客户也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稳定资金来源。
当然,由于主营业务收入还是来自于周期性业务,投资银行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周期性。翻开摩根大通2007年的年报,它的三个主要利润来源依次是经济发行、证券发行和并购重组,同样存在着比较强的周期性。
但是,我还是要指出一点,正是因为业务的分散化,那些经历了连续亏损和资产减计的投资银行才能够熬到今天。如果他们的业务也如中国证券公司一样简单,估计现在等待他们的已经不是亏损,而是破产了。
加强业务发展必定是中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方向。股民需要分散投资减少风险,证券公司也同样需要分散业务来规避风险,只有熬过熊市才能重新迎来曙光。
(作者系财经媒体人,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