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视窗
专栏
“袁宏伟事件”警示中国制造
文|鸿剑
日期:
2008-01-01
浏览次数:
1398
就在人们对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热烈争论之际,一个新问题又开始困扰着中国制造。这就是一般被认为是民事争议的知识产权问题正在被刑事化。
2007年9月14日,英国警方在伦敦希斯罗机场逮捕了中国企业家袁宏伟,并由此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国内法学专家和律师对美国“诱捕”的做法纷纷表示质疑。而两位陪同袁赴英的外方律师代表甚至被冠以“汉奸”。
袁宏伟是湖南神力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向英国警方申请引渡他的是美国爱宝工业有限公司。目前两家公司因商标权之争正在中国打官司。
商标权的争议竟然可能导致要去外国坐牢,这对袁宏伟来说可能是万万想不到的,因为,在很多中国商人看来,知识产权问题只是一个民事争议问题。
而且,袁宏伟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比较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企业家。2004年在广州输了与美国爱宝的商标权官司后,他曾在报纸上撰文说:“下海办企业17年,如果有什么诀窍,那就是高科技和知识产权两方面缺一不可。神力吃过大亏后才找到这条路,中国的企业也只有走这条路才能健康发展。有的企业老板赚了钱只愿意买奔驰、宝马,不愿投入到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中,这是一种典型的短期行为。我的两个法宝就是高科技加知识产权。”
就是这个对自己的知识产权格外重视的企业家,反倒因为知识产权遭到了跨国追捕。有人不禁要问:他犯了什么忌,让美国人这样的处心积虑、苦苦相逼?
近年来,由于无形资产所产生的利益越来越巨大,世界各国都开始加大保护力度。美国更是不遗余力。而把知识产权问题刑事化就是一个重要的变化趋势。
2007年5月,美国司法局提出了一项新的法律提案,提出将侵犯知识产权视为犯罪,要求美国国会给予司法机构起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权力。该提案甚至提出,侵犯知识产权未遂也应该被量刑。
同时,中国也在不断降低知识产权犯罪的刑事制裁“门槛”,2007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了新的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
知识产权侵权刑事化已经形成了世界性趋势,而我们的许多企业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变化。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导致经贸摩擦、矛盾不断,许多国家不遗余力地阻击着中国制造。中国制造升级为“全球性问题”的同时,利用知识产权来打击中国企业也就成了贸易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今,很多国内的企业家把眼光还停留在如何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上,忽略了中国制造里还有很多“中国变造”和“中国仿造”的软肋。2006年10月,在巴黎世界制药展览会上,中国6位参展商因涉嫌侵犯IP而被法国警方扣押事件已经敲了警钟。
美国商会负责知识产权事务的布拉德·许特就直言不讳地说:“美国引渡袁宏伟意义重大。这一事实本身尽管不会让人感到恐惧,但至少在短期内,肯定会对造假者的行为有所遏制。”
事实上,随着无形资产价值的日益突出,品牌(商标权)、发明(专利权)越来越变成一种永享的利益。保护知识产权的背后是保护巨大的商业利益。
至于“诱捕”,2007年7月,中国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家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刑警组织在深圳联合通过了《深圳宣言》,特意强调了要建立联合打击跨国(境)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国际合作。对知识产权侵权的刑事打击已经“国际化”了。
目前,我们的许多民营企业家都背着跨国公司诉讼的官司,像正泰集团正遭到法国施耐德公司在意大利等多个欧盟国家的天价知识产权诉讼,袁宏伟被跨国拘捕的遭遇无疑会给他们提个醒。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