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以2004年中国5933.6亿美元的出口额为例,中国因为出口产生的海外坏账应该在300亿美元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出口业务坏账率仅0.25%-0.5%。据商务部研究院院长柴海涛透露,商务部下属另一家机构对中国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68%的企业有过因贸易对方信用缺失而使利益受损的遭遇,其中损害最严重的就是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拖欠货款与合同违约,中国企业“应收账款延迟收付”的比例超过50%。
值得注意的是,据新加坡邓白氏商业资料有限公司的调查,有76%的中国内地企业发生拖欠货款、贷款以及税款的问题,其中以制造业的情况最严重,坏账水平为3.52%,其次是贸易业务,达2%。数据对比显示,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可能已高达国内业务的2-3倍以上。
巨大的坏账背后是巨大的应收账款,这不仅为中国企业带来了直接的收入损失,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并相应增加了管理费用和资金成本。因此建立起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工作流程,是极为必要的。其中首要的,就是确定适当的信用标准,即给予客户最低的信用条件,一般用预期的坏账损失率表示,并在同行业竞争对手情况、企业承担失信违约风险的能力、客户的资信程度等重要指标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判定客户的信用等级,然后以此决定是否给予信用优惠。而在企业正常可接受的应收账款周期内,则需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分类管理和追踪分析工作。在超出企业正常可接受的应收账款周期之后,则需要加强企业的收账管理能力。应收账款作为一项企业的债权,完全可以视之为一种资源向别人进行抵押以换取流动资金,也可以考虑和负债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或以货易货,甚至用司法诉讼来争取应有的权利。如果是大型企业,则更可考虑通过金融企业提供的保理业务,而将应收账款交给专业机构打理,完全将应收账款的风险转嫁,以最大化提高资金周转速度。
(作者系ANBOUND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分析师)